二十二至二十三日 步步為營

11.22~23《農十月‧二十六至二十七》
【靜思小語】分寸集中精神,分秒沒有差錯,人生路不空過。
莫忘那一人
二十二日,上人來到慈濟人文志業中心,為主管同仁們歲末祝福,感於歲月迅逝,小小孩一轉眼就長成高壯的年輕人;去年來到大愛臺歲末祝福時,自己還能穩步前進,今天履平地如行坎坷路,這都是人生過程、自然變化。故望大家把握生命時間,利益天地人間,為有需要的人付出,提升人生價值。
剛剛走進人文志業中心大門,看見人文志業的史料展覽,還有已往生文發處影視組陳友朋師兄的攝影機。「莫忘那一人,機器還在,但是人不在了。小陳總是緊緊地跟著師父,記錄我的『衲履足跡』。過去有風災或地震,我去災區探視,道路開裂了,我還可以一步跨過裂縫,這樣的跨步他也拍下來了。人生無常,他才五十三歲,當天早上一切如常,中午就得知他坐著往生了,將身體化無用為大用,成為慈大的大體老師。那樣活潑的一個人,轉眼就離開了,很灑脫。」
「很感恩各位菩薩,你們的採訪、報導與出版,可以讓我們眼觀天下;透過科技傳播,可以讓千千萬萬人同時看見、聽見。歲末祝福典禮中的今年度《慈濟大藏經》影片,就是由大愛臺同仁彙整一年來海內外慈濟人、慈濟事,看見每個月的全球慈濟菩薩足跡。」
上人說,大愛臺剛創立時,在臺北分會運作,後來借用公視大樓空間,再遷入南港中視新大樓,在南港時也遭遇納莉風災;關渡慈濟人文志業中心二○○五年元旦正式啟用,大愛臺正式遷入。這一路走來甚為不易,「莫忘那一年」,也要「莫忘那一人」,包括姚仁祿師兄,從無到有,直到今天,有許多人相伴與扶持,永遠懷念與感恩!
午後,人文志業體主管同仁來到新店靜思堂,與上人座談。看見年輕同仁投入了人文志業,還能參與見習、培訓而受證,上人十分欣慰;也有幾位受證的同仁是畢業慈青,他們從學生時期發心立願,迄今不變。菩薩精神代代相傳,可以傳承在教育、也能傳承在人文。
上人說,感恩人文志業傳法留史弘人文,無論是平面出版或廣播、電視及網路傳播,都很用心製作,內容深入淺出,讓大眾易於理解、吸收。
「今天第一次聽到黃錦益居士分享,他隨師記錄三十六年了,總是默默地跟拍;若要他對大家說幾句話,他馬上跑得不見人影。今天看到他勇敢站上臺說話,證明這些畫面不是無中生有,真的有人去拍攝的。」
「早上在大愛臺看見小陳的攝影機,睹物思人;其實平常只要看到有攝影師站在攝影機後面,彷彿就像小陳站在那裏。他很能爬上爬下,有的時候真的爬到樹上去拍;還會開車開到車隊前面,停在路邊拍我搭車經過。很感恩他為慈濟留史。」上人期許同仁們同一心志往前行,為法脈宗門留下足跡,運用媒體傳播精神理念,弘法、傳法度化人間。
心對準方向
二十三日,北區第七場歲末祝福典禮,上人從國際會議廳後方階梯緩步走向講臺,對眾開示:「一步、一階,步步向前,分分寸寸都要集中精神,不能有分秒差錯;就如我們的人生路,步步要踏實,不能有分秒空過。」
「佛陀講《法華經》,教菩薩法,而慈濟人已經走在菩薩道上,留下踏實的足跡。期待今天受證的慈濟人,不能覺得自己受證是『畢業』,受證只是給予認可,你們的方向正確,堪成慈濟人,能夠承擔師父的委託。所以要精進,用雙腳走慈濟路、用雙手做慈濟事,路不要走偏了,做事不要有分寸差錯,心要對準方向。」
上人期勉慈濟人努力淨化人心,帶動人人疼惜大地,慈濟在各地的社區道場,即發揮了這樣的良能,不為「營利」,而是為了「迎生」── 迎接人間菩薩、人間菩薩大招生;請志工們用心經營社區道場,讓愛廣播四方。
已見菩提林
花蓮慈濟醫院感染科鄭順賢醫師、慈濟期刊部蕭耀華師兄等參與西非獅子山共和國發放團的團員,返臺後前來新店靜思堂報告並分享此行見聞與心得。
上人說,剛才拿到的獅子山居民回收塑膠繩編製的提袋,是此生所看到做得最精美的提袋。因為他們在這麼苦的環境裏,看不到、接觸不了花花世界,卻能從內心的世界創造出這麼美的作品。
每一個人要出生在什麼樣的環境,都不是自己選擇的,是隨著自己造作的因緣業力而出生、受報。但是並非出生在苦難之地就永遠不能翻身,出生在富裕環境就能永遠享福,若有福因、福緣,苦難人生也可以翻轉;若是只知享福,一旦福報享盡,過去造作惡業的苦報就會現前。所以常教大家把握當下,把握因緣行善付出。
人文志業同仁與人文真善美志工隨團拍攝記錄,也留下美善人、事、物,讓後世見證慈濟人在某年某月某日的人間菩薩足跡,也讓參與者見證自己的生命價值。「合抱之木始於毫芒,一顆小小的種子會合水、土、陽光、空氣等因緣,可以隨著時間成長為一棵參天大樹。大家跟著師父走過幾十年的慈濟路,沿路撒播善種子;現在回頭看去,已經可以看見一片菩提林,這是我們用生命去開拓、耕耘而得,這就是我們的生命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