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638期
2020-01-01
  證嚴上人・新年三願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線上請法籤
  志工人物誌
  慈善臺灣
  寰宇視角
  特別報導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真情映象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638期
  十至十一日 貪與貧

11.10~11《農十月‧十四至十五》

【靜思小語】過度消費將招致匱乏之苦,一念偏差,因「貪」致「貧」。

真實生命教育

十一月十日,兩場海外委員慈誠座談,在新店靜思堂進行。宏都拉斯的艾雷歐多羅師兄分享時,幾度激動落淚;他生長在非常貧困的環境,直到十五歲才有鞋子可穿,後來為了謀生,偷渡到美國,努力工作十多年,存了五萬美元,才返鄉與家人團聚,也利用這筆資金整修住家、栽培兒子大學畢業,買了一部卡車做運輸工作,因為運輸工作結識張鴻才師兄,協助慈濟運送臺灣愛心米,因此成為慈濟志工。

當年他從宏都拉斯徒步走了三個月,才到美國亞歷桑那州,期間體力不支昏倒在沙漠裏,被墨西哥人救起;因為生命中曾遇貴人,所以現在把握機會助人。

上人開示時嘆言,聽到幾個國家的慈濟人所分享的,都是非常苦的人間相;世間有許多人陷入苦境難以解脫,需要有愛的人伸手救拔。這幾天,多位敘利亞師兄對各國慈濟人的分享,也是在做生命教育,讓大家聽見過去無法想像的悲苦遭遇,也看到他們的生命韌力,為了下一代的將來而盡心努力,讓人深感敬佩。

上人叮嚀大家,地球上所有眾生是生命共同體,即使生活在平安富足的環境,莫以為災禍離自己很遠,要照顧好自己的心,切莫恣意揮霍享樂,享福了福,福盡悲來。大家難得回臺一趟,要記住此行所見所聞,珍惜平安有福,把握機會為苦難人付出。

疼惜海外志工

十一月十一日,正逢農曆十月十五,隨師常住清晨向上人頂禮。上人叮嚀,這幾天聽到海外志工分享,許多人要來臺灣一趟非常不容易,像是中南美洲國家、非洲國家的本土志工,要歷經幾次轉機、長時間的航程,經濟上無法負擔,即使有發心的慈濟人幫助,但若非他們很有心,也不能忍耐種種辛苦而達成受證。

「我很疼惜這些慈濟人,也希望大家用同樣的疼惜之心去招呼他們。此外,也希望你們從而看見人間疾苦,感受苦諦,要用心把握,印證佛陀所說,人間是苦,從他們的身上學習、印證佛法。在慈濟,無處非道場、無人不說法,人人的身上都在說法,我們的舉止行動也在說法,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都要多用心。」

預約人間淨土

一九九一年,慈濟與行政院新聞局、勞委會舉辦「幸福人生」系列講座,由上人公開演講二十三場,之後由各地慈濟委員承擔,長達八年,共舉行一百三十三場;一九九一年四月一日,慈濟與金車基金會合辦「預約人間淨土」活動,推廣環保護生、珍惜地球的觀念,並推出綿羊撲滿,啟發臺灣民眾日行一善。

上人與北區慈濟志工座談,多位資深慈濟人談起幸福人生系列講座,以及預約人間淨土活動,當年擔任金車基金會執行祕書的林偉賢先生亦表示,當時與慈濟志工一起做事、投入活動的過程,深受每一位志工真誠無私的行事態度感動,這是一段很美好的人生時光。

「這麼多場講座,我都無法事先打草稿,因為時間太匆促,總是走到哪裏就說到哪裏,把自己看到、聽到的人間事,以及自己的想法告訴大家,呼籲大家共同為人間、為社會付出愛心。我是用很誠懇的心,說真實的話。一路走來,能夠得到這麼多愛的能量支援,就是因為誠與正──  全球慈濟人都以誠懇的心,跟著師父走,方向正確不偏。」

上人也強調,「預約人間淨土」不只是二十多年前的一次活動,這是慈濟自草創以來就秉持的心念,從日存五毛錢的「竹筒歲月」開始,就不斷地向大眾呼籲愛心,把握機會邀約人人行善,藉以淨化人心。

「天下苦難多,許多人如同身處地獄般身心煎熬,要如何預約淨土、何時可以看見淨土呢?許多慈濟人都說,因為接觸慈濟、看到靜思語,轉變了觀念,人生也從此轉苦為樂。所以我很感恩高信疆先生促成《靜思語》的出版,還有後來的多種語文翻譯,讓更多人接觸靜思語而改善人生。」

上人表示,這幾十年來,大家做到了許多以前不敢做,或是想不到自己也能做到的事,例如為了幸福人生系列講座,站上講臺對大眾演講,或是拿起筆來寫文章,還能編輯出書。都是啟發了一念心,就非做到不可;憑著這分精神,做到了這麼多事。「所以說,不用計較學問高低,但是要計較時間,把握做事的機會,豐富自己的人生。」

上人肯定大家運用生命投入,寫下寶貴的歷史,而且所做都在利益人間,做淨化人間的教育,確實在「預約人間淨土」。

上人也叮嚀,見世間苦相,要懂得自我警惕,即使平安有福,但若一念偏差,也有可能一無所有,需要他人救助。「貪」與「貧」的字形相近,人也很容易因「貪」致「貧」,過度消費將招致貧窮匱乏之苦。「祝福大家永遠是『富中之富』者,身在福中要再造福,還要超越造福、得福的想法,付出無所求,到達菩薩淨土。」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