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至七日 開啟智慧資料庫

11.6~7《農十月‧初十至十一》
【靜思小語】分享豐富社會經驗,日日為大地人群付出,愈長壽就愈歡喜。
生生世世有約
醫療志業郭漢崇副執行長撰寫慈濟醫療人文史,十一月六日向上人做第十四次簡報,書名暫訂《上人與我──那些年,我們在慈濟的日子》,書中多位主角,包括花蓮慈濟醫院陳英和名譽院長、王志鴻副院長、陳培榕副院長、心臟外科趙盛豐主任、結核病實驗室李仁智主任、器官移植中心李明哲主任、復健科梁忠詔主任、病理科許永祥主任、神經科劉安邦醫師等人都來參加,臺中慈濟醫院簡守信院長、大林慈濟醫院失智症中心曹汶龍主任亦與會。陳英和院長發願,要與上人、與慈濟簽下生生世世的約定。
上人感恩這幾十年來,幸好總是有人為慈濟人、慈濟事拍照或錄影,留下一幕幕寶貴、真實且動人的歷史影像,見證走過的路;這本書收錄的都是人醫典範,而且有很豐富、很感人的醫療事蹟。
上人與在座的醫師們共勉,珍惜此生的生命歷史,走過來的每一天都很有價值,因為每一天都沒有空過。「你們和師父簽約,不是簽二十年、三十年,聽到的是生生世世的約定,很感恩!讓我很放心!」
「我後天就要出門行腳,所以今天正在加油(指打點滴),期待可以順利出門,達成任務再回來。感恩各位大醫王、菩薩,你們也要身體健康,年紀愈大,經驗愈成熟,祝福大家!」
苦難感同身受
菲律賓南部民答那峨島,在十月底接連發生芮氏規模六點零以上強震,災情嚴重;納卯市慈濟志工在十月三十一日先行前往勘災、發放毛毯,看見居民擠在簡陋的帳棚,而且地面因雨泥濘潮溼,夜間難以休息,苦不堪言,趕緊回報位於馬尼拉的菲律賓分會,由楊國英師兄等人緊急調度福慧床、毛毯等物資,菲律賓航空免費協助運送物資到災區,馬尼拉慈濟志工亦趕抵支援賑災。
慈善志業熊士民副執行長等人從臺灣前往,和菲律賓團隊會合救援,於視訊會議中向上人報告狀況。
上人開示,看到大愛新聞報導居民無家可歸的處境,就好像自己也在如此簡陋、潮溼的環境裏,感覺很不忍心。「很感恩我們有淨斯福慧床,及時送到災區,讓他們晚間可以隔離泥濘的土地,安穩地睡在床上;還有幾處已經發放物資,給予救急的米糧與生活必需品。」
上人期待,慈善救助要做到安身、安心、安生,先讓居民得到溫飽,有力量重建家園,再給予精神上的資糧,鼓勵他們振作起來。
上人慰勉大家為了地震賑災而辛苦奔忙,留下深刻的生命記憶;要把握機會與人分享,邀約人人付出愛心;平時向大眾勸募,也要讓善心大德看得到慈濟所做。「今年是菲律賓慈濟二十五周年,虔誠為你們祝福,希望人間菩薩更多,讓菲律賓日日平安;人人都是人間菩薩,在福中修慧、慧中造福,福慧雙修。」
茹素很有道理
十一月七日,與高雄岡山慈濟人談岡山園區規畫,上人期許要善用空間不浪費。高雄有幾處占地較大的慈濟道場,已規畫或已有社會推廣教育及長照空間,可以在附近發揮教育、醫療、人文良能;岡山區位於高雄市北邊,鄰近臺南市,只要有需要,高雄、臺南的法親都可以投入,或是報名上課。
「社會教育不分年齡,許多高齡長者社會經驗豐富,而且腦力還很好,可以向年輕一輩分享、傳承經驗;要讓他們生活有重心,天天有事可做,時時開啟『智慧資料庫』,講過去、談現在,不斷地腦力激盪,維持好腦力與好心情。」上人說,做社會推廣教育,不只教生活實務,也可以讓人接觸佛法,能夠淨化心靈、改善生活習慣。
聽取宗教處同仁報告「慈濟環保三十」系列活動,上人開示,節能減碳保護環境,推動素食是很重要也很需要的一個步驟,要用心思考如何宣導。
如果只是辦餐會,準備了許多食物卻乏人問津,徒然浪費食物而已;應該讓人先了解為什麼要素食,要用科學研究與數據佐證,讓高知識分子能接受,而且不分年齡長幼,都能聽得懂慈濟人所說的環保道理,知道素食有益身體健康、地球健康,即會樂於響應。
談到社區環保也可以運用在老年長照,上人強調,照顧年長者不是只有照顧生活,讓老人家三餐無虞,更要讓他們生活踏實。老人家來到慈濟環保站,志工可以設立類似集點卡的機制,讓老人家看到自己天天為大地人群付出,多做一天就多累積一天的生命價值,愈長壽就愈歡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