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第五波疫情 衝向高峰
撰文‧李寒梅(香港慈濟志工)
 |
全港確診人數急遽上升,老人院工作人員如臨大敵,堅守崗位守護院民,慈濟志工支援防疫物資。(攝影/謝勤)
|
會輪到我們社區圍封和強制採檢嗎?
如果家人確診,在這麼小的居住空間該如何隔離?
與我擦身而過的路人,會是確診者嗎?
香港第五波疫情,將人心推向恐慌的高峰……
新冠肺炎疫情陰霾籠罩全球超過兩年,香港經歷四波疫情起起伏伏,好不容易稍稍紓緩,維持好一段時間零確診的狀態,政府也逐步放寬防疫措施。二○二一年初夏起慢慢恢復常軌,偶有零星病例,但不影響人們正常生活,我們也開始接受這後疫情時代的新常態。
我的孩子五歲,就讀幼稚園K3(大班)。在疫情中,幾乎是在家完成幼稚園K2(中班)階段,終於可以返回校園和老師、同學面對面。開心上學、放學,到了下午,媽媽們相約帶孩子到公園嬉戲,互聊著媽媽經,這是再平凡不過的日常。
那時,覺得在香港的我們很幸運,因為其他國家城市確診人數,都是以千以萬來計算。就當我還沉浸於小確幸的時候,二○二一年底,香港開始出現第五波疫情,發現首例感染Omicron變種病毒;此時大家仍未有危機意識,雖然政府實施人流管制,但值農曆除夕前夕,民眾為採買年貨、年花,商場與花市依然人潮不斷。
病毒迅速在社區傳播,一發不可收拾,確診人數急速攀升,從百到千到萬,僅短短兩個月時間。後來幼稚園停課了,孩子在家遠距上課,卻也只上了五天;二月二十二日,政府宣布全港學校提前在三、四月放暑假。
二月十一日,一名四歲男童因感染新冠肺炎而病逝,隔週又一名三歲女童病逝。全世界抗疫兩年多,疫情之下寶寶牙牙學語時就要戴上口罩,從排斥到不得不習慣,現在爸媽出門若忘了戴口罩,小小的他們還會主動提醒。出門戴口罩、回家勤洗手,是兩、三歲的孩子在這個時代必須要學會和做到的自我保護與生活常識。
在這彈丸之地的香港,住有七百五十萬人,高密度人口也是疫情失控的原因之一。變種病毒傳染迅速又無形,做父母的保護孩子的能力實在有限,當疫苗施打年齡下降到三歲,原本還在猶豫的我不再多想,決定帶孩子去接種。
風聲鶴唳,人人自危
去年二月,香港政府免費替民眾接種疫苗,但許多人尤其是長者不願領情,主要是因為疫苗副作用的報導讓他們沒有信心。我苦口婆心勸公公、婆婆去接種,也舉了臺灣家人的例子,即使有慢性病也可以施打,甚至能完成三劑注射。
儘管香港政府不斷宣導打疫苗才能預防重症,在第五波疫情下,更是提出新的防疫措施,商場、超市、餐廳等地方都要打針才得進入,卻不見奏效。家裏平常早上一定要去飲茶的兩位老人家,寧可放棄最愛的飲茶,也不願打疫苗;身為晚輩的我們只能尊重,所能做的就是保護他們;我向慈濟香港分會請購淨斯本草飲,一週煮五次請公公、婆婆務必要喝,非常感恩兩位老菩薩願意飲用保健。
公共屋邨社區疫情爆發的訊息不斷傳出,政府開始大動作實施五天圍封樓宇、強制居民進行篩檢等措施。被圍封的居民必須待在家中,只有接受檢測時才能出來。二月天氣溼冷,強制檢測區大排長龍,難以保持社交距離,好多人等了一、兩小時才排到,其中不少是老人家。
同樣也是住公共屋邨的我們,也好憂心,恐慌哪一天會不會輪到我們這裏圍封、強檢?家中有兩位老人家、一名五歲幼兒,若要在外吹風雨淋排隊等檢測,該怎麼辦?
當確診病例來到單日千位數,公家醫療系統超出負荷,醫護人手告急,急診人滿為患,很多患者躺在急診室外搭的棚架下苦等,飽受錐心刺骨的冷。如果家有重症患者,家屬打電話叫救護車,卻召喚不到。政府專線經常忙線無人接聽,民眾只能自救;很多確診者家裏有老有小,輕症者只能硬著頭皮出門採買食物及民生用品。
出門買菜時,對於擦身而過的路人,心中難免產生恐懼,會想對方是不是確診者。如果我們家六口中有人確診,在這麼小的居住空間該如何隔離、保護孩子和老人家?如果孩子確診需要送急診或住進隔離病房,父母不能陪伴照顧,孩子得要一個人度過……種種假設和猜疑,讓我惶恐不安。
將心比心,人人互助
身處異鄉的我,幸好有慈濟法親的關懷,上人法語甘露也安住心靈。
上人開示叮嚀,在疫情中更要安住身心,用正知正見去思惟,停下慌亂懼怕的心,停下貪欲吞食生靈的念,要齋戒茹素,愛護自己,愛護他人,愛護天地萬物,在融和的環境中共同生息。
鄰居朋友來電告訴我,她的五歲孩子發燒,他們自行篩檢,發現全家都確診了,但是現在診所和私立醫院不收上呼吸道感染、發燒和確診者;她只能打電話給孩子固定看診的診所,請家醫科醫師針對孩子過往病歷開藥。但是,因為他們全家確診,沒人能去診所拿藥,請我能否幫助她。在疫情中,更需要人與人之間的互助,換作是我們,一定也很希望在無助時,有人能伸出援手。
我也很感恩朋友與我分享,他們居家治療的過程。小孩服用醫師開的退燒藥、止咳化痰藥緩解症狀,大人有打疫苗,自行服用止痛的成藥,一家四口多喝水、休息,讓身體慢慢恢復,終於平安度過。這也讓我不再那麼恐慌,在幫助他人的過程,其實也幫助到自己,若是不幸遇到了,可以如何面對和處理。
香港跨境貨車司機接連確診,令內地供港蔬菜供應受影響,菜價從過去一斤十幾元港幣,漲到最貴一斤四十元、甚至七十元,如何買得下手呀!「蔬菜荒」之後,沒多久香港兩間屠房群聚感染,近百名屠夫確診,一時之間市面沒有新鮮豬肉;有研究調查,香港人肉食比例占全球前幾名。
這使我想到上人開示,這世上最填不滿的就是鼻下這一橫――口。為了滿足味覺口感,將大地上不同形態的生命都吃入腹中,牛、豬、雞、鴨,無所不吃;回首疫情的開端,也就是人類的貪欲,病從口入,吃野生動物也將病毒吃進肚裏。
慈濟香港分會在這一波疫情下,積極推動「大哉教育 非素不可」,鼓勵人人齋戒茹素,誠心祈禱共聚善念,願早日消除疫情、世界無災無難。
疫情日益嚴重,政府不排除進行封城,消息一出引起民眾恐慌,出現搶購潮,不只民生用品,藥房賣的止痛藥、感冒藥、退燒藥更是一掃而空,所有防疫物資物價攀升。在臺灣的家人和慈濟法親紛紛主動關心,並詢問是否要寄物資來港給我。
二○一八年隨著丈夫移居香港,短短的三年多,經歷了二○一九年社運、二○二○年疫情迄今。在這混亂和疫情蔓延的世代中,更讓我體會到愛與關懷,才能帶來力量,因為有愛,才能讓所有人一起度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