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中醫也可以救命!
  仁醫貫中西——整合醫學行願感言并序
  期能成為國際中醫藥典範
  中西合療十年功,髮鬢漸白終不悔
  中西醫結合,串聯「守護三部曲」的樂章
  找對療法,癌症不可怕!——緩解乳癌化療不適.之一
  醫師的叮嚀:中西醫聯合幫助乳癌患者
  怕痛一族的針灸治療——雷射針灸緩解腰痛
  醫師的叮嚀:急性腰痛立即緩解DIY
  現代走方醫.之一——居家醫療.關節退化
  醫師的叮嚀:中醫參與居家醫療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道侶叢書 / 中醫也可以救命!
  中西醫結合,串聯「守護三部曲」的樂章
◎吳立萍

從臺中慈院第一院區走到第二院區,中間會經過一個美麗的生態園;天光水影加上豐富的水生植物,縱使不遠的前方鄰近大馬路,也能令人心情平和安定。

這方水池有沼澤、埤塘的靜謐之美,也有潺潺的淺山溪流景致。國內外許多醫療機構都有設計療癒花園;然而,這裡的生態園與其說是「做」出來的,還不如說是「長」出來的更為貼切。它與周遭五公里區域的生態連結,眼前所見的動植物,都是從附近過來的原生種類。

「啊!真是身心舒暢。」

每一個經過這裡的人,都會在心裡忍不住發出這樣的讚歎;即使不幸生病,也因為心靈洗滌而感覺似乎好了一大半。

這是心理作用嗎?當然不是。

 
中、西醫之別

第二院區主要是中醫部和身心醫學科,第一院區則以現代醫學為主,這座生態園似乎是中西醫之間的一道串聯。自從現代醫學成為世界主流的這一百多年來,中西醫之間因為不了解而產生鴻溝,中醫被認為不科學;直到近幾十年,中西醫開始有了對話。

其實,追本溯源,人類醫學不論東西方,都是起源於巫術,原本並沒有分別。「這就是古代的『醫』。」臺中慈院中西醫臨床整合研究中心主任陳建仲,在紙上寫了一個下半部是「巫」的「毉」字,說明從原始時代開始,人們以巫術治病,中西皆然。

在西方,自從古希臘「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Hippokrates)將醫學發展為專業學科,使巫術與醫學分離。文藝復興時代,因為對「人」的重視,進而出現解剖學,並講究邏輯思考,這些都對西方醫學影響至鉅。

西醫從生理組織解剖進行研究,再往病理學、藥物學等慢慢建立基礎,然後發展到臨床;中醫則是觀察臨床的治病療效,再歸納整理建立基礎理論;最早的中醫典籍《黃帝內經》,便將這套理論代代相傳保留至今。數千年來,中國人的健康照顧都是以中醫為主。

中西方醫學的接觸始於明朝,西方傳教士將西方的文化和醫療帶到中國。中醫千百年來累積了無數的臨床經驗,但西醫的抗生素和各種特效藥,其療效超越了當時的中醫。到了清末,由於歷史背景的因素,中西方文化交流碰撞,中醫受到相當大的打擊,人們普遍的觀念就是西方的一切都優於傳統中國。

人生病了,必然會尋求解決的方法,各地的人在治病的實踐過程中,累積了相當多的經驗,有效的方式會被留傳下來,或記載於典籍中。中醫學的理論來自於古代人們醫療經驗的總結;由於當時的主流思想是「陰陽五行」學說,便以此概念整理歸納這些醫療經驗,因而被後世認為是無根據的玄學,也讓中醫長久以來飽受誤解。

所謂的「陰陽五行」,是古人觀察自然萬物所發現的現象;人生活在大自然裡,必須陰陽五行調合,否則就容易生病。中醫是生命整體觀,與西方醫學直接就疾病本身進行治療的思維,思考邏輯完全不同。然而,中國傳統醫學能歷經數千年,至今仍是許多人信賴的醫療方式,必然有它的獨到及現代醫學所未能及之處。

因此,就中醫的觀點來看,一個令人身心舒暢的環境,就是人與自然陰陽五行調合,身體當然健康;許多醫療院所都有療癒花園,原因即是在此。而在臺中慈院的這片生態園綠帶,也同樣有著療癒身心的功能;更因為它的所在位置,讓人有一種似乎正在串聯中西方醫學合作的意象。

然而,時代變遷,資訊科技高度發展,傳統中醫能在這波時代變動之際,發展出什麼樣的變化與功能?

 
中醫科學化

在華人世界裡,中醫一直都是許多人信賴的醫療及調理方式;而屬於中國傳統醫療項目之一的針灸,因為快速有效的治療效果,更是在許多歐美國家引起關注。近幾十年來,由德國醫師發明的雷射針灸,便成為許多無法進行侵入性治療者的替代醫療工具。

現代人講究「眼見為憑」;西醫針對身體的各項檢查,包括血壓、血糖等,都有數據化的參考值。然而,中醫的診斷主要是「望、聞、問、切」,屬於切診當中的脈診,以及望診當中的舌診,都是憑醫師的經驗及專業判斷而定。

例如,在幫患者進行脈診時,掌握的是脈象,不只計算脈搏的次數,還必須感知患者的脈形,以及強弱等不同特性,這部分牽涉個人經驗及體會,因此會有所差異。舌診是觀察舌的神、色、形、態,也會受到醫師本身的經驗,以及當時所在光線、環境,或患者姿勢不良等,而使舌色生變。

國內已有專家研發出脈診儀,可以用圖形來表示脈象的陰陽虛實,而不是單純的數字化資訊;脈診儀甚至可與血壓、心跳測量儀器結合。還有舌診儀,可以控制或降低周遭環境光線的影響,將舌的顏色、飽和度、亮度等加以區分,並可以量化舌苔、紋理特性,記錄舌頭的溫度,最後建立資料庫,提供相對客觀的診斷參考。

當患者來到臺中慈院中醫門診報到之後,便會先做舌診及脈診的數位化資料收集,資料再經電腦傳輸至醫師診間,讓醫師比對患者就診的前後變化,進行更精確的診斷。

 

(中略)

 

首創中醫家醫科

臺中慈院中醫部除了內、婦、兒、針、傷,五科之外,更在二〇二一年五月,首創全國第一個中醫家醫科門診。

據衛福部中醫藥司預估,臺灣在二〇二五年,六十五歲以上的人口將超過百分之二十。隨著國內失能人口快速增加,家庭結構改變、家庭功能日益薄弱,如何讓長輩延緩及防止失能,並透過飲食、運動等來調理及維持健康,這便是中醫家醫科的責任。

為什麼中醫最適合擔負重要的衛教及預防角色?

從整體觀出發的中國醫學,許多保健觀念都非常適合在家裡身體力行,包括一些簡易的八段錦招式,或親子可以動手做的食療小點心。因此,中醫部經常舉辦各種活動,讓民眾一起參與學習,並帶回家裡與家人養成日常的保健習慣。

此外,臺中慈院中醫師穿山越嶺,克服交通、空間、網路的重重阻隔,在二〇一三年初,到梨山開設臺灣海拔最高的中醫門診,就是中醫家庭醫學科的服務概念,讓當地居民也能享有與平地同等的醫療品質。

這不是只有教學醫院才能做的事。全國的中醫診所有四千多家,而全國的加油站只有兩千多個,數量遠遠超出許多。因此,臺中慈濟醫院中醫部成立「心田中醫醫療群」,期許所有的中醫診所都能串聯起來,邀請認同理念及願意合作的中醫夥伴組成團隊,讓原本就在社區的診所,一起服務社區,參與居家醫療。

長年以來,臺中慈院中醫部的醫師群,秉持著「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的精神,發展以病人為中心的願景,以專業及愛心與西醫師攜手合作,成為臺灣中部地區乃至全國民眾的健康守護者;在生老病善終的陪伴之下,串聯起「守護三部曲」的樂章,娓娓道出醫者仁心的個案故事。

本書的編撰,便依「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的精神,分為三個單元,分別介紹臺中慈院中醫部的不同個案——「守護生命:搶救急重症」、「守護健康:療癒慢性病」、「守護愛:安寧療護、居家醫療」。先藉由介紹急重症的搶救,凸顯中醫配合西醫診治的療效,能讓患者恢復得更好、後遺症更少;其次則呈現,在中西合療下,慢性病患者病痛緩解的效果甚佳,也更能保持生活品質;最後,則是敘述中醫於安寧療護病患的膚慰、以及中慈中醫在居家醫療方面的貢獻與願景。

除了藉由個案呈現中西合療的顯著功效,亦附帶介紹了許多中醫師對病患的叮嚀以及相關的「中藥小百科」,期能讓讀者對於中醫能多一些較為具體的認識。

本書雖是以臺中慈院中醫部的現代華陀們為主述,卻也意圖展現中醫傳承的醫德與智慧;當中醫與現代醫學攜手,當能拯救更多生命、解更多病患之倒懸!

 

中醫小百科

中醫的分科

從整體觀發展而來的中醫,過去的分科並沒有像西醫這麼精細明確。在傳統的觀念裡,一位好的中醫師,必須對於所有疾病都十分了解,頂多只是以治療的方式;例如,以服用藥物為主的內治法,或手術、外敷、推拿、針灸等外治法來區分。所以,目前還是有許多人認為中醫無分科。

其實,古代的中醫,只有在周朝以前因為和巫術混在一起,分科不明顯之外,後來各朝代的官方記載都有分科。據《周禮.天官冢宰》記載,醫學分為疾醫(內科)、瘍醫(外科)、食醫(營養科)、獸醫四科。

正規的醫學教育機構,是唐代的太醫署。太醫署有太醫令,類似現在的醫學院校長,太醫丞則是太醫令的助手,太醫丞之下還有醫監、醫正等。太醫署分醫學部和藥學部,醫學部又分四大科:醫科、針科、按摩科和咒禁科;醫科下又分體療、瘡腫、少小、耳目口齒、角法等五項。學生入學後,必須先學《素問》、《神農本草經》、《脈經》、《甲乙經》等基礎課程,然後再分專業學習。

之後各朝代針對醫學教育之分科,陸續都有更迭,甚至在元代和明代多達十三科,並規定:「諸醫人於十三科內,不能精通一科者不得行醫。」古代中醫雖然有分科,但許多民間中醫師都還是各科精通。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