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毫芒微光一念間
  合抱之樹 始於毫芒
  隨意解佛語
  信願行一念間
  語似穗謙和 淇如水柔韌
  靜「淇」清澄 以「聲」述法
  浪漫的時空穿越者
  因為懂得 所以慈悲
  大家都是朋友
  心——面對生命的關鍵
  煩惱不留存
  物移鏡空
  盤點生命
  1354的力量
  五八.四八.三八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道侶叢書 / 毫芒微光一念間
  合抱之樹 始於毫芒
◎釋證嚴(佛教慈濟基金會創辦人)

慈濟從竹筒歲月開始,在克難中一路走過來,步步寸寸無不都是鋪著大愛、拉著長情。從五毛錢開始,到現在將近六十年,足跡踏過半個地球,一百三十六個國家。

慈濟為什麼能支持這麼久?因為我們是一個宗教團體,是傳承佛陀的教育。「佛法生活化,菩薩人間化」,將點點滴滴的愛心累積,鋪在人間路上,才能長長久久在人群中,發揮愛的能量。

佛法無形無體,看不到、摸不著。但法入心、法入行,可以生出無量的智慧,透過述說讓大家理解。物質點點滴滴的累積布施,可以修福;還要慇懃地聞法,用法水滋潤慧命。有法才能啟發愛心和智慧,才有救人的良能。

學佛,要學「一為無量,無量為一」。常言:「合抱之樹始於毫芒,千里之路起於初步。」一棵合抱的大樹,也是從毫芒的種子長成;但把種子剖開、再剖開,什麼都看不到。可是因緣會合起來,種子就會萌芽、成長茁壯。

孔子說:「信近於義,言可復也。」過去說出去的話,走過的路,都可以歸納到現在,道理始終不變。就如慈濟「四大志業、八大法印」的開展,並不是我有多特別,只是我每一天都很謹慎;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地依法華精神,力行在菩薩道上。第一步既然已經跨出去了,不管千里、萬里,多遙遠的路,都是自己甘願要走的。

靜淇進來慈濟時才二十四歲,從開始接受佛法,到現在公職退休已二十年了,仍一心一志在慈濟裡。三天在花蓮,去慈濟大學教書,每天一大早進精舍薰法香;三天後回去臺中,接著又準備錄製「慈濟世界」廣播節目。每星期我若看到她,就知道又是星期一了,很準時。

她對佛法總是攝受入心,將理與事圓融在一起。所以,每一次聽了「晨語」以後,就會很法喜的與我述說心得。從書房到齋堂的這一段路,我邊快走,她也邊快走,總是嘮嘮叨叨地一直在唸著。用完齋,我快步地要進書房,她也是半跑步的,邊提她的迴響、看法。

我說:「你只會在這裡向我唸著,法若真的有與人事契合,為什麼不跟大家分享呢?」她說:「有哦,現在大家都一直在邀約。」其實聞法之後,重要的是信受奉行。如果只是聽的時候歡喜,而沒有用在待人處事上,面對人我是非,無法打開心門去包容;縱使聞法再多,還是「無法度」——德無法攝受人。

從法中有所體悟,然後身體力行,就是德行的累積;有德行的累積,就能獲得人的信與解。說的話,人才會信、才會了解。總而言之,一切要自己受用,並與人分享。

修行的功夫是真修實證,只要修行到家,語默動靜、言行動念中,就一點都沒有造作,時刻都是怡然的態度。「以佛心為己心,以師志為己志」,靜淇學佛的心很真誠,學佛的念沒有間斷。將佛法跟心會合,將慈濟所行的菩薩道與生活融通。在文字上寫,在廣播中傳,這就是「守志奉道」啊!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