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淇」清澄 以「聲」述法
◎王本榮(慈濟教育志業執行長、慈濟大學名譽校長)
一九七五年,靜淇師姊孔雀東南飛,從臺南後壁來到後山花蓮,展開公職生涯。因緣聚會經《慈濟》月刊引度,皈依證嚴上人。一九八六年,受師命主持中廣臺灣臺「慈濟世界」廣播節目,開啟了「清音遠揚,聲聞四海;法音宣流,以聲述法」的志業生涯。
人類是地球上唯一能藉語言來溝通的物種,沒有高度的語言溝通能力,就不可能有人類社會文明的發展。但「寧鳴而死,不默而生」的人類就會付出「如骾在喉」的代價。人類以外的哺乳動物,咽喉立體交叉,不會發生食物卡在喉嚨的情況。而人類的呼吸道與食道,在咽部同處一通道的平面交叉,必須靠軟顎及會厭兩個門神進行交通管理,精準切換路線以確保能「涇渭分明」;呼吸道與食道的通暢,避免誤嚥或誤嗆危及生命。人類之所以能發出各種聲音,是因為喉頭聲帶振動製造的聲波,能與口腔空間產生共鳴而來。
而聲音的形成來自空氣分子的振動,從外耳進入中耳的鼓膜,巨大聲響產生大振動,高音產生小振動。振動傳送到三個聽小骨,將過大聲音調小,再傳送到內耳「耳蝸」感覺細胞感知,最後再到大腦以判讀。聲波的內容會影響腦波,有智慧的清音就會成為法音。如《楞嚴經》所述,觀音菩薩證得「耳根圓通」後,能夠「楊枝淨水遍灑三千」,聞聲救苦,普門示現。
本書的第一章是「遇見生命 覺有情」。靜淇師姊親炙上人教誨超過四十年。「四十不惑」,她與許多慈濟的資深法親家人,都是在凡塵世間的「不斷」惑中,不逃避「斷」惑,從上人言教、身教的「如是我聞」,慢慢地轉識為智、破迷啟悟、去惑證真的「解惑」,才能發心如初,守志奉道。不是無畏,而是勇敢,上人期許慈濟人要培養「成長型心態(Growth mindset)」,以精進、承擔來提升心靈韌性(Mental resilience)。黑暗依然存在,要學會讓自己成為黑暗中的光;汙泥依然存在,要學會讓自己成為汙泥中的蓮。
第二章是「藉事練心 見自性」。靜字中暗藏一個爭字,在爭論中要學會靜定;穩字中暗藏一個急字,在急促中要學會穩定。「靜水如鏡,千江映月」,就能體會「物去鏡空,緣生緣滅」的真空妙有實相。「流水不斷,隨方就圓」,就能體會「入流亡所,無得無失」的人生智慧。上人以「做中學、學中覺、覺中悟、悟中行」,勉勵慈濟人「動靜等觀」、「悲智雙運」。「觀空破相」是智慧,也是法脈;「妙演因緣」是慈悲,也是「宗門」。
第三章是「菩薩道上 好因緣」。從臺灣「九二一大地震」、「南亞大海嘯」、四川「汶川大地震」到日本「三一一大地震」,我都追隨慈濟團隊前往義診賑災,見證了「移山倒海」大自然的威力,也學習了慈濟「無處不在」、「無遠弗屆」、「無微不至」的慈悲力量。
日本京都大學「依田教授研究室」震撼於慈濟能將「慈悲喜捨」的佛教精神,透過四大志業的合和互協,具體的實踐「人間菩薩道」。他們派出團隊來訪問,並邀請我到京都大學演講。臨走前問我兩個問題:一個是「什麼是慈濟?」一個是「上人如何引領慈濟人行菩薩道?」
第一個問題,我的回答是:「慈濟是慈悲濟世。」第二個問題,我的回答是:「上人是慈濟的第一顆種子」,「一生無量慈濟心,一生萬法聞思修,一生懸命信願行,一生不悔人間路」。上人推崇佛陀是「宇宙的大覺者」,也立願帶領慈濟人成為地球的大行者,期許弟子們覺行圓滿,悲智雙運,生生世世都在菩提中。
最後謹以「靜水如鏡,千江映月;淨蓮無盡,萬蕊合心」,祝福並禮敬靜淇師姊這本「無聲」說法,但擲地「有聲」的新書問世,讓大家能品書品智慧,行經行慈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