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裏的溫暖——火籠和水龜
◎陳瓊姬
如果說,火籠是人們的行動暖爐,那麼水龜就是超大型的暖暖包……
在沒有電熱器的年代,火籠和水龜是人們在寒冬中不可缺少的取暖用具;火籠像是行動暖爐,而水龜則是超大型的暖暖包,它們都曾經帶給人們許多溫暖的記憶。
那時的婦女煮飯都是燒柴或燒煤球,由於物資匱乏,她們會將燒剩的炭屑和煤渣,一一收集到火籠內,成了全家人的「暖爐」。
冬日外出訪友,他們不忘提著自家的火籠去,除了有「寒冬送暖」的美意,大夥兒圍著火籠一起聊天、做家庭代工,也樂趣融融。
將吃剩的橘子皮放進火籠內,便能燻出一室的柑橘甜香,這就是最正統的古法薰香,一點都不需要額外花錢。
寒夜中,將滾燙的熱水裝進硬邦邦的白鐵水龜裏,再用毛巾或美援麵粉袋包起來;睡覺前先暖被,被子暖了再抱水龜入睡,將會是一夜溫暖好眠!隔天清早起床後,熱水已變溫,剛好可以用來刷牙洗臉,一點都不浪費。
在木柵茶山長大的陳桂蘭,從小跟著媽媽燒柴煮飯。她常見媽媽不厭其煩地將炭火收集到火籠內,再罩上大大竹籠,把久晾不乾的衣服放在上面烘;雖然沒有新式的烘衣機,但他們照樣有乾爽衣物穿。
火籠也是陳桂蘭和手足們滿足嘴饞的祕密武器。沒有零食可吃的他們,常將媽媽黏在門板拜門神、黏在桌下拜桌神或黏在大灶拜灶神的湯圓,給偷偷取下來。此時,湯圓已被寒風吹成硬硬的糯米粒,他們乘媽媽入睡後,利用火籠的餘溫把湯圓烤得又焦又香,就是最好吃的零嘴了。
如今,陳桂蘭的媽媽已經九十歲了。被子女接到山下住的她,依然常到山上種菜、挖竹筍、撿木柴……
那天,她燒柴煮竹筍請大家吃。當大夥開心地享用新鮮竹筍的甜美時,阿嬤一刻不得閒地將爐子裏燒剩的柴火放進火籠中,她說手裏的火籠已經陪伴她幾十個寒冬了……
接著,她又忙著將煮過竹筍的熱水舀到水龜裏,再穿上女兒為它縫製的漂亮外衣,讓水龜抱起來更舒適溫暖。
火籠和水龜斑剝老舊的容顏,見證了阿嬤許多溫暖的往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