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枝草傳奇——藺草編織
◎陳瓊姬
她們養豬養狗、引柴拈草,一刻都不得閒,相信「五枝草若肯拈,就不怕沒飯吃」。
八月的酷夏午後,我們來到了臺中縣大甲鎮「匠師的故鄉」,映入眼簾的是——農家廣場上成捆成捆曝曬的藺草。
「養豬養狗、引柴拈草,一刻都不得閒……」是從前大安溪、大甲溪出海口一帶婦女的生活寫照,那時幾乎家家戶戶都在編草蓆、草帽,她們相信「五枝草若肯拈,就不怕沒飯吃」。
傳說清朝年間,有兩位住在苗栗苑裡的平埔族婦人,把大安溪下游的野生三角藺草曬乾壓平,編織成草蓆、籠頭等用具;後來,大甲鎮雙寮社的一位婦人,將三角藺草的莖折成細條,編織出更精細的草蓆。
為了能有更多的藺草編織,她把野生藺草苗移植到水田,大家開始跟進種植,於是藺草編織工藝愈來愈興盛,成為當地平埔族人生活文化的一部分。
漢人向平埔族人學習編織藺草的手藝後,逐漸改良種植技術與編織方法,發展出後來的「苑裡藺」。因纖維輕韌,成為當地編織帽蓆的主要材料。附近一帶的婦女和小孩,便盛行以藺草編出各式各樣的草蓆、袋子、坐墊來貼補家用。
當時苑裡對外交通不便,產品都由大甲的「帽蓆檢查所」檢驗後再轉銷各地,便被統稱為「大甲草蓆」、「大甲草帽」……
「大甲帽」的源起,也和一段感人的母愛有關。清末,住在苗栗通霄的婦女洪鴦,因兒子頭上生瘡化膿,又髒又臭,經常被蒼蠅叮咬。洪鴦為了保護幼子,發揮巧思編出了一頂藺草帽給兒子戴,結果受到鄉人讚賞,紛紛向她請益;她也樂於指導,甚至開班授徒。於是,編織藺草帽在大安溪、大甲溪沿海地區成為風氣。
日治時代開始,大甲的藺草編織不僅產業化,還銷售到日本、東南亞。直到一九七○年以後,大甲帽蓆業才逐漸衰落。
隨著老一輩逐漸凋零,年輕一代婦女又不肯學,這首曾經在苑裡、大甲流傳的草蓆歌:「一枝兩枝罔來拎,牙通加(怎可向)阿母嫌無錢。一枝兩枝罔來揪,毋通加(不可向)阿母伸長手……」逐漸成為絕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