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再一次認識自己
2018-03
  妙法受用在日常生活中
  「聞、尊、行、證、傳」法香
  明明都知道
  連「無」都不執著
  根機與時機
  人人都有靈山塔
  彼此都受用
  把逆境當祝福
  被討厭也無怨
  先儲值再刷卡
  會禮佛的狗
  不怕辱罵與誹謗
  四通八達
  有所為與無所為
  煩惱的根源
  不憑個人好惡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道侶叢書 / 再一次認識自己
  根機與時機
◎朱妍綸

諸佛方便力,分別說三乘,唯有一佛乘,息處故說二。今為汝說實,汝所得非滅,為佛一切智,當發大精進。
——《法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入禪思門,靜思惟觀眾生機;入智慧門,以智慧照了義理;入總持門,諸惡不生持善法;入辯才門,一切法辯說無礙。靜思惟修:諸善及時把握濟貧救困,感恩人間即是菩薩修善增福因緣道場。
——證嚴上人手書開示重點

 

薰法香筆記

要入「法華」的境界,要先入「禪思門」,靜心思惟,才能觀眾生根機,才有辦法自覺、覺他,達到覺行圓滿。「禪」就是「思惟修」,每天要好好地思惟、修行,才有辦法從觀感、見解去看一切眾生,視眾生的根機需要而接引、度化。

除了眾生的根機,還要看時機。在這個時代,要如何用佛法引導眾生去付出,行菩薩道?

智慧,是修行的目標。累生累世,懵懵懂懂,無明複製,造作很多的業,就是因為失去了智慧。人人本具與佛同等的智慧,偏偏讓無明輕易遮蓋起來。行菩薩道能現出智慧光明,能照了義理,明白佛法的真諦。

對小根機的人以小法逗教;中根機者,用中乘的教理來引導;大根機者就用大法,一點即通,智慧明了,發「四無量心」入人群中,這都要依靠智慧。有多大的智慧,就能開闢多大的路去修行。

智慧能夠照了義理,那就是入「總持門」。「總持門」就是「總一切法,持一切善」,所有的法都了解。芸芸眾生多數都是起心動念,無明不斷,煩惱複製,造作惡業。若能入總持門,就能及時把握善法、停止惡法。

我們對法和義理感到歡喜,這就是「四無礙智」,對一切法辯說無礙。

修行不是只在那裏坐禪,要好好思惟,對的事情,做就對了,做對的事情就是智慧,就是「諸善及時把握」。

能夠來人間,要好好珍惜人身,並且珍惜人與人之間。因為人與人之間,就是菩薩修善增福因緣的道場。否則,要到哪裏去行菩薩道呢?

 

薰法香心得

放下執著

行入

綠油油的草坪上,一群師生正在上體能課。五歲的小芹已經完成四十分鐘的學習,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事做。

得到老師應允後,小芹離開隊伍,走向自然,走向綠色的田野,親聞花的芳香、草的翠綠,盡情享受著大地的美麗恩賜!

看著小芹,時而尋覓地上的螞蟻窩,時而端詳草上的昆蟲;時而穿梭於變葉木多彩的衣妝裏,時而奔馳於草原上的小徑。然後,小芹從紫羅蘭的花叢中,選出最美麗的一朵,找來樹藤,將它串成項鍊。

不一會的功夫,她跑到我的面前,歡喜又撒嬌地說:「師姑,這個花項鍊送給您,祝您青春美麗!」

欣然接受這份小禮物,如獲至寶地捧在掌心中,我倆還拍照留念。

小芹牽著我的手,到樹蔭下講悄悄話。此時,體能課還在進行著,一面聽小芹述說她的故事,一面望著還在上課的師生。

我靈機一動說:「來!小芹,現在將你送給我的這束鮮花,拿去送給上課的老師,他很辛苦。」隨即牽起小芹的手,往指導老師上課的方向走去。

小芹甩開我的手,不情願地說:「我不要把花送給老師。」

小芹雖然拒絕了,我還是慣性地用溫和的口吻勸導說:「老師教哥哥、姊姊上課很辛苦,我們用一束鮮花表達感謝,為什麼不要呢?」我再次牽起她的手,「來,沒關係,我陪你過去,去謝謝老師。」

「我不要!這是我要送給您的。」小芹的話語轉為哭泣聲,繼續說道:「我可以再去摘花送給老師啊!」

當下,如夢初醒的我,看到小芹柔軟的心思,也看到自己執著的盲點!

領悟

自認為,傳愛給他人是件美好的事,希望孩子也可以做到。然而,我卻粗心忽略了,孩子也有她的敬師之道。

雖知,要將每一個孩子安排在最適當的學習位置上,卻因心急,反而阻礙了孩子的學習。

想起上人的叮嚀:「每天要好好地思惟、修行,才有辦法從觀感、見解,來看一切眾生,視眾生的根機、需要來接引度化。」因為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為人師者除了視孩子的根機加以引導之外,還要選對時機,如此孩子的學習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孩子喜愛這裏的學習,是因為可以選擇自己想要的方式,毫無限制且揮灑自如,進而找到開啟智慧的方法;師長喜愛這裏的教學,是因為可以在教育的場域裏實現自我,展現生命的價值,走出一條淨心菩提之路。

上人說:「入智慧門,就是要以智慧照了義理。」教導孩子敬師尊長的道理,方法很多,佛陀不是說,眾生有八萬四千煩惱,應機的法門也要有八萬四千嗎?如果能以智慧照了義理,會發現學生的本領不是聽了就會,也不是教了就會,而是做了就會,這也符合美國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做中學」的理論。

小芹送花給師長的行動,早已表達內心的愛,當下無限潛能已然開展。為人師者,只要「靜思惟觀眾生機」,就能啟動孩子攀越另一座高峰的能量。

拋棄舊有的思維,別再執著「有我」的教學,有「眾生可度」的念頭,來到這裏,隨著孩子的韻律起舞,感受孩子如陽光般溫暖的能量吧!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