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再一次認識自己
2018-03
  妙法受用在日常生活中
  「聞、尊、行、證、傳」法香
  明明都知道
  連「無」都不執著
  根機與時機
  人人都有靈山塔
  彼此都受用
  把逆境當祝福
  被討厭也無怨
  先儲值再刷卡
  會禮佛的狗
  不怕辱罵與誹謗
  四通八達
  有所為與無所為
  煩惱的根源
  不憑個人好惡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道侶叢書 / 再一次認識自己
  四通八達
◎蕭秋玲

如虛空,無所有性。一切語言道斷,不生、不出、不起。無名、無相,實無所有,無量、無邊,無礙、無障。
——《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假名字稱為相,成住壞終是空;慎思三理四相,實無恆住定相;無體相故無量,如虛空無障礙。
——證嚴上人手書開示重點

 

薰法香筆記

「張三」、「李四」都是一個名稱、假名字相,因為要分別不同的人,才有「張三」、「李四」不同的名稱,但回歸本性都是「人」。「樹」從一顆種子到長成一棵大樹,名稱外相不斷改變,但還是原來那棵樹。若能了解「假名字相」的道理,知道萬物都是不定名、不定相,都是從成、住、壞,最後歸於空,就不再受假名字相所蒙騙和障礙。

學法,修行,了解道理,心要時時靜定,謹慎思考天地萬物「三理四相」的循環。人的生理有生、老、病、死,心理有生、住、異、滅,天地萬物有成、住、壞、空,這就是「三理四相」。

大地生「成」,生態具足,四季順暢運轉,這是「住」時。但是當人心貪欲產生濁氣,不斷向大地攫取,大地就受災殃被破壞了;破壞「住」劫,進入到「壞」劫。長時間破壞,到了最嚴重的時候,完全毀滅,那就是「空」。

四季輪轉原本很順暢,很單純,慢慢被破壞,「四大」開始不調;人類不懂得節制,大地物資就會缺乏。

二〇〇六年緬甸發生大地震,當地的慈濟人和馬來西亞的菩薩會合,到蒲甘城要幫忙興建學校。

一千多年前,蒲甘國王信奉佛法,他的心念貪著在造塔有功德,一念心偏差,過量建塔造成國庫空虛。因為建塔要燒磚,整片山林被砍伐殆盡;樹砍光了無法涵養水分,豐富的地下水層也漸漸消失。人類破壞了大自然的循環,就這樣「住」而「壞」,終止於「空」。

如今佛塔荒廢,從幾百年前延續下來在照顧塔的一群人,這群「塔奴」的後代成了乞丐,乞丐村裏都是文盲,孩子都沒就學,看到觀光客就上前乞討。因為賑災的因緣,慈濟人接觸到他們,希望能夠轉變他們的生活,讓孩子有書讀,所以正在計畫建校。

一陣地震,倒了將近五百座塔,一大片都荒廢掉了,不就是一場空嗎!蒲甘王的一念偏差,貪著功德,因為建塔大肆破壞,不只是沒有得到福報,還為後代大造業啊!

所以「慎思三理四相,實無恆住定相」,當年的佛塔今何在呢?蒲甘城今何在呢?就是廢土一片,沒有恆住定相。

「無體相故無量」,人間有很多東西沒辦法去分析、分別那些體相、名字,應該「如虛空無障礙」,一切皆空,不要拿不實的東西來障礙自己。人心都是因為看不開,所以才有很多障礙。人人能守自己的道業,定住自己的心,才能夠無體相,「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就如虛空無障礙,處處都能通達。

 

薰法香心得

什麼是功德?

行入

聽到上人對緬甸蒲甘城「成住壞空」的開示,不禁令我想起唐末杜牧的〈江南春〉:「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真有異曲同工之感。

遙想當年篤信佛法的南朝梁武帝,聽到達摩祖師從南天竺國來到中土,立即邀請他到宮中討論佛理。梁武帝得意地說:「尊師,我從即位到現在,興建寺廟,抄寫經書,度僧不計其數,我已經積了多少功德?」

達摩祖師直言回說:「沒有功德。」

武帝不解地問:「為什麼?」

祖師說:「你的所做所為只不過是世俗的果報,並不會使你超越生死、脫離輪迴,所以稱不上功德。」

武帝再問:「什麼是功德?」

祖師繼續說:「所謂的功德是清靜圓融的智慧,本體空寂不可執著,這樣的功德不是世俗善行就可以得到。」

武帝充滿疑惑,又接著追問:「這樣的話,什麼是至高無上的真理?」

祖師回答:「廓然無聖。」意思就是「沒有這個東西」。

武帝一聽,十分不高興:「在我面前的又是什麼人?」

祖師回答他:「不認識。」

武帝愈聽愈模糊,完全無法體會達摩祖師的意思。

領悟

天地萬物皆是「成住壞空」,當年梁武帝興建的佛塔,若能留到現在,必然也不復當年盛況。而梁朝早已滅亡,武帝今安在哉?人世的幻化無常,生住異滅、生老病死。

梁武帝的內心世界,與緬甸的蒲甘王沒有兩樣,都是執著功德,無法體會「無體相故無量」的佛法境界。因未了知「空」的真諦,這兩位人君一直執著「有」,以為「有功德」。殊不知真正有功夫的人,是有「妙智慧」。

達摩祖師的境界——功德是清靜圓融的智慧,本體空寂不可執著,接著「廓然無聖」——連「妙智慧」都放下的「心」自由自在。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