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34期
2011-05-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發現歡喜
  【2011年慈濟全球浴佛大典】
  人醫之愛‧阿根廷
  草根菩提‧馬來西亞吉隆坡
  百川歸海
  聞思修
  出版書訊‧《從竹筒歲月到國際NGO——慈濟宗門大藏》
  關懷東日本大震災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一一年四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晶瑩童心‧緬甸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34期
  虛空有盡,我願無窮

◎口述‧證嚴上人  整理‧編輯部

四十五年前的發心,
現在看起來的確很自不量力;
但很多事情,都是在自不量力中成就起來的。
在最困難、最苦的時候,感受到人性中的溫情、發現到人性純真之愛,
支持我在坎坷的道路上堅定向前……


時間成就一切,轉眼間,慈濟成立已經四十五周年。

一九六一年我從臺東鹿野輾轉來到花蓮,一年多後在秀林鄉普明寺後方的小木屋自修。那一段心無罣礙的自修生活固然很好,卻不免自問:難道我一生都要這樣「獨善其身」嗎?看到人間種種災難苦痛,我可以坐視不管嗎?

我從《法華經》深刻體會到——娑婆世界多苦難,有物質的苦、也有心理的苦。佛陀不斷倒駕慈航來人間,為的就是要「淨化人心」;唯有將人的思想、觀念導向正軌,才能消弭世間之苦。所以四十五年前,慈濟為了「淨化人心」而起步。

一九六六年成立「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時,我還借住在普明寺裏,和幾位弟子靠做手工的微薄收入維持生活。有人質疑:「你們自己的生活也很困苦,如何能救濟別人?」

我只是單純想著——吃一碗飯可以十分飽,若只吃八分,就有兩分能去幫助別人。因此我和弟子每人每天多縫製一雙嬰兒鞋作為濟貧基金,並且呼籲家庭主婦日存五毛錢,就這樣開啟了「竹筒歲月」的克難慈善志業。當時到底如何「克難」?每個月照顧戶發放日,中午我們都會備餐招待,那稀稀的鹹粥,常是向普明寺借油、借米煮的。

為解決「因病而貧」的社會現象,一九七九年,蓋醫院的想法在我心中成形,希望在花蓮建設一所設備完善的綜合醫院,讓小病不要拖成重病,急重症患者也能在地治療,及時挽救生命。然而,建醫院是一項浩大工程,「一個出家人有辦法嗎?」這是當時很多人的質疑。我告訴自己:困難的事我不去做,誰來做呢?當時在「後山」蓋醫院不符合經濟效益,沒有企業家會來投資,但我是宗教家,我以生命價值為考量。我秉持一個「信」字:信己無私、信人有愛——相信只要我沒有私心、決心付出,一定能夠啟發人人心中的愛來響應。

心血假如有形的話,慈濟醫院的水泥,是拌著心血去攪的,每一塊磚也都是以心血砌成。許許多多經濟能力不佳的人,磨手皮做小工,點滴累積微薄的工資,來參加建院的工程——有老委員剪髮義賣,有人當女傭預支薪水,有位太太一家大小全靠她做粗工維生,下工後還去餐廳兼差洗碗,每洗一個碗就像為醫院賺了一塊磚;還有麻瘋病友捨出「棺材本」襄助建院……

建院過程雖然辛苦,但是在最困難、最苦的時候,卻也感受到人性中的溫情、發現到人性純真之愛,支持我在坎坷的道路上堅定向前。

那時候的發心,現在看起來的確很自不量力;但很多事情,都是在自不量力中成就起來的。例如一九九三年慈濟建立骨髓庫時,許多人告訴我:「千萬不要做,壓力承擔不起。」但是,我心中真正承擔不起的壓力是「愛」,我相信生命無價,救「命」的工作,再困難慈濟也責無旁貸;所以明知事情艱難,但為了及時搶救生命、為了把人類真誠的愛帶動起來,我決心承擔下來。

儘管多數慈濟人對骨髓捐贈一無所知,但憑著「師父說要做,做就對了」的完全信任,不只自己響應,尚且呼籲眾人響應——阿嬤級的慈濟人到菜市場宣導,在人群中大喊「救人喔!救人喔!」再勸說圍攏過來的人群加入;還有慈誠師兄將活動海報做成兩面看板,胸前掛一面,背後掛一面,或步行或騎機車進入大街小巷宣導;也有慈濟人在火車站門口等候,只要有列車停下,就把握機會勸捐……慈濟人懷抱對我的「信」以及救人的使命,無畏困難、不辭辛勞奔走,為臺灣締造了三個月內招募到兩萬五千多名志願捐髓者的「愛心奇蹟」。

慈濟志業從慈善、醫療、教育、人文,到國際賑災、環保、骨髓捐贈、社區志工,就是秉持這分「不忍眾生苦」的初發心,一步步拓展出來。我將整個生命奉獻出來,只抱著一個目的——佛陀來人間為的是要救世,救世要從救心起,我如果不入人群,如何救心?我要將佛教四無量心——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具體實踐出來。我希望能啟發人人的愛心,只要人人出一點點力,就可以幫助苦難人;人人的愛心匯聚起來,時間能累積力量、開拓出空間,讓螢火微光發出燦爛光芒。

慈濟第一個十年扎根慈善、第二個十年擴及醫療、第三個十年奠立教育、第四個十年深耕人文;把佛法落實在人與人之間。儘管一路走來坎坎坷坷、風風雨雨,但因為後方有浩蕩長的隊伍,我被每一分信心、每一分堅定的心念推動著,所以有足夠的力量「拉車向前行」;無數慈濟人自動自發、無怨無悔,只為了一分單純的責任與使命有人跌倒了,就趕緊去扶一把;有人發生意外,就趕快去付出。就是這分愛的力量,推動我勇往直前。

四十五年,從一秒秒累積起來。感恩全球慈濟人發大心、立大願,從慈善、蓋醫院一直到現在,一路行來一念心不變,以「虛空有盡,我願無窮」的菩薩願力,一步一腳印,很專、很精,一心一志、步步踏實,用愛鋪路、用愛搭橋走過來。菩薩芳蹤無處不在,無論多麼遙遠、路途多麼坎坷,仍克服萬難走入苦難眾生之境,不只付出無所求,而且心懷感恩;愛的足跡走到哪裏,路就鋪到哪裏。讓慈濟大愛從花蓮、從臺灣,向全世界貧困苦難的角落擴散;全球慈濟人分分毫毫的付出,匯聚成一股大暖流,溫暖了一顆顆破碎的心。

愛,是人類最珍貴的價值;能在最需要的地方、在最困難的時刻及時付出,就是最有價值的人生。臺灣無以為寶,以善、以愛為寶;在人與人之間帶動愛與善,就像在眾生心中搭起心橋;只要用心走入對方生命、在一畝畝心田中播撒愛的種子,就能創造人與人之間「善的循環」。

從「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創立的第一天開始,慈濟各項志業的推展,都是為了淨化人心、拯救世間而啟動。感恩無數慈濟人願做拓荒者,秉持「佛心師志」,以慈悲大愛用心鋪路、為人間拔苦,就像鋪連鎖磚,一塊緊接著一塊緊密相連,四十五年來終於將坎坷路鋪成平坦,讓人人好走,也讓大地有呼吸的空間。

在慈濟四十五周年前夕,《慈濟月刊》與《經典雜誌》合作,將慈濟人用愛鋪路走過四十五年的大愛足跡彙編成書,這不只是慈濟人的善行記錄,更是臺灣以愛以善為寶的真實見證。儘管全書收錄了四百多張照片、十七萬字,仍無法含納四十五年、一萬六千四百多個日子慈悲足跡的千萬分之一;但每一位慈濟人無所求的付出,早已深深刻印在我的心坎裏。

當今全球氣候劇變、災難頻傳,根源實在於人心,「淨化人心」更加刻不容緩。人人心中都有無盡的清流,但若只有少數人掘出心靈湧泉,來不及淨化不斷增加的人口和欲念;唯有更多人發心立願作「掘井人」,不斷掘出心地清泉,讓清流時時湧現,才能達到淨化人心、消弭世間災難的目標。

四十五年前成立慈濟時,我的心願就是讓蒙塵的人心走入佛法;從克難慈濟到愛灑全球,慈濟菩薩隊伍浩蕩長,以無私大愛共同付出,用行動證明了佛法是可以落實在人與人之間的;佛陀的清淨法水能洗滌心垢、滋潤大地。

人生無常,生命終有盡期;每一天,我都抱著「來不及」的心態,積極把握每一分秒。然而,救人、淨化人心的心願,無法僅憑一人之力做到,所以我對每一位慈濟人充滿感恩;更期待人人及時開啟覺性,立下「虛空有盡,我願無窮」的堅定願力,把握當下淨化自心、把「愛」從小擴大,時時發揮利益人群的良能。

儘管生命有限,善念、大愛卻能無窮無盡。希望藉由這本「慈濟宗門」大藏經, 能帶動更多清流湧現,發揮善力膚慰天地人間。(本文摘自《從竹筒歲月到國際NGO——慈濟宗門大藏》序)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