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13期
2009-08-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隨師行腳 攝影筆記
  晶瑩童心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13期
  十七~十八日 讓心靈好上加好

 

◆7‧17~18《農閏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六》

【靜思小語】好書多讀、好話常說、好事常做,好心、好意常提升。

舉手投足,向善而行

台電公司宣布,自去年七月一日實施「電費折扣獎勵節能措施」以來,民眾總共節電四十五億度,金額高達六十四億元。早會時上人舉此表示,日常生活中小小一個關燈、切電源的動作,就能大大節省用電。

「所以每一個起心動念、舉手投足,都要運轉在善的方向。好話常說、好事常做,好心、好意常提升。」

慈濟推動環保近二十年,小小的台灣已有近五千個慈濟環保站。上人欣言:「許多老人家將環保站當作修行道場,歡喜表示在此『回收』生命良能——不但老而有用,且升格為保護地球的『菩薩』。」

從發心到成就菩薩,要經過「十地」——歡喜地、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等十個階段。第一地就是歡喜地。上人表示:「年長的環保志工即使一生勞苦、家境不富裕,老來仍然不貪圖享福,堅持為大地付出;做得滿心歡喜,當下即在『歡喜地』。」

上人續言,具備歡喜心,接著要去除心靈的無明煩惱,達到「離垢地」;心靈清淨如明鏡,即能閃耀光芒,到達第三地「發光地」。

第四地是「焰慧地」,也就是精進修行,智慧之光如火焰般熾盛;第五地「難勝地」,意謂以智慧克服一切困難;第六地「現前地」,看見目標、希望現前;第七地「遠行地」,恆持初發心,長遠而堅定地朝目標前行。

第八地是「不動地」,信心已然建立,即如如不動;第九地是「善慧地」,善就是福,環保志工不只修福也修慧,「福從做中得歡喜、慧從善解得自在」;第十地是「法雲地」,通徹宇宙萬理,真空妙有的法普遍如雲,將成佛道。

「人人本具佛菩薩的智慧、清淨無垢的心地,只是受到外在污染。環保志工在彎腰付出中,無雜念、煩惱、計較,心清淨而歡喜,切實修行菩薩十地。」

不只在台灣,上人表示,國際間只要有慈濟人的地方,環保也隨之而生。

在大陸福建福鼎市,有一群鄉親體會保護環境的重要,也希望用回收所得金額濟貧;兩年前以福鼎市醫院為起點,開始推動環保。今年福鼎地區第一個社區回收點,在家住灰窯村的志工唐小蓉家中成立。

上人讚歎福鼎環保志工「身雖遠、心貼近」,聞法入心,以雙手延續物命、保護地球,這分熱情不亞於台灣。

除了疼惜物命、保護地球的外在環保,上人勉眾也要做好心靈環保。

「維護身體健康,要有正常規律的生活;而維護心靈的健康,必須提倡人文——平日好書多讀、好話常說、好事常做,好心、好意常提升。如此人人身心健康、家家和睦、社會祥和,天下自能少災難。」

不只入門,更要入道

「師父開路,只能引入門;做,才是『入道』。不做,則永遠無法上路。」與海外慈濟人談話,上人強調學佛必定要行菩薩道;而行菩薩道,要打開心胸,縮小自己。

「自大會礙人眼;要讓人看得順眼,就要儘量縮小。懂得如何『縮小自己』,才是真功夫。」上人表示,不想被人障礙,也不去障礙人,就要做到「微塵人生、奈米良能」。

「凡夫有八萬四千煩惱,各不相同;唯有開闊心量、縮小自己去應對。把自己縮得比微塵還小,不但不會刺痛別人的眼睛,還能鑽入他人的心坎。」

面對自大傲慢之人,上人強調要開闊心胸,學會包容。

「心,可以開闊到包容太虛。要用寬大的心面對所有人,不要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上人勉眾,道理要時時聽、不斷做,做中學、學中覺,才能有收穫。

十八日,花蓮四合一幹部座談,上人引述《法華經》「常不輕菩薩品」中,常不輕菩薩以單純心念,相信人人都皆有佛性,不輕視任何人;不論別人如何罵他或惡劣以待,仍向所有人頂禮,且感恩其示教。

「要心寬念純,堅定道心——心寬不傷人、念純不傷己,視人人皆是菩薩,彼此感恩、尊重、互愛;即使被責罵,也不回以不好聲色。人人都能朝此目標邁進,就不會因人我是非而退轉初心。」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