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軟實力
又到了離情依依的畢業季節,慈濟大學、技術學院、中學的畢業典禮,分別以「父母恩重難報經」音樂手語劇、「跪羊圖」、「成長」等曲目,表達對父母與師長的感念,同時感恩慈誠懿德會爸爸媽媽用心的關懷與陪伴。
這些表演充滿人文禮節之美,激盪出飲水思源的感恩情懷,也予畢業生叮嚀和祝福,彰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教育當「教之以德,導之以禮」的深意,所以格外扣人心弦,形成慈濟教育體系畢業典禮的特色。
這堅持人文的教育理念來自證嚴上人。上人認為,教育就是傳道授業;品德的陶冶為先,人倫道德必須傳承下去,不只教學生如何生活,也要教他們如何待人處世,未來人生才有正確的方向。
這理念看似保守,其實既發揚古德,也洞燭機先。因為近年來,歐美也開始推動「品格教育」,如將公民教育列為正式課程,也相互取經如何「教出品格力」。許多專家學者指出,「品格教育」已成全球教育界重要的趨勢,也將成為衡量一個人處世實力的關鍵。
台灣社會尤應正視此一趨勢。由於都市化、少子化的影響,許多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缺乏手足互助互愛經驗,親子之間了解、溝通的時間也不足;在升學和就業的競爭下,青少年漸趨自我本位,大學專業教育也未必能教學生知書達禮,倫理的教化已出現不少漏洞和危機。
慈濟的人文教育即是在培育學生「品格力」,引導他們在生活和服務課程中,學習體會如何自愛愛人。例如,在慈濟中小學,表現優異的學生才有機會清潔廁所,學生以當志工為榮,養成不問工作貴賤、樂於付出的態度精神。而他們的學業表現,並不因為多做事而打折扣。
如台南慈濟中學第一屆高三畢業生,今年學測平均成績逼近全國前標,國中部的表現亦十分優異,證明「知識與人文均衡發展」的教育成果。在日積月累的薰陶中,慈濟學子更懂得如何孝順父母,感恩與尊重他人,這是將來做為國家與地球公民所需的「人文軟實力」。
在強調專業的今日,德育容易被忽視;偏重知識造成人倫價值的嚴重失落,已喚起教育界、實務界的覺醒,那就是——才德兼備、自助助人的人,才是真正的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