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二日 求「利」生對立
◆5‧22《農四月‧初九》
【靜思小語】求功利,將產生對立;無所求,心清淨自在。
斷十擾亂,息滅苦因
晨語時間,上人開示,人生有十種擾亂,使自心無明、煩惱叢生,以致沈淪六道,無法自拔。
「『生、老、病、死』是人生四苦,再加上『憂、悲、苦、煩惱』在內心起伏不斷,還有愁嘆、輪迴;如是十種,集諸多無明惑念,乃苦之源頭。」上人指出,欲滅苦必須求道——以懇切之心求法並依教奉行。
《法華經‧序品第一》云:「若有佛子,修種種行,求無上慧,為說淨道。」上人解說:「欲成長慧命,須以道糧滋養。道糧就是法,要吸收佛陀所說法,進而身體力行。」
佛陀宣演《法華經》之要旨,在「棄權顯實」、教眾「回小向大」。上人進一步說明:「由『小』乘轉向『大』乘,不執著於只求自心清淨,也不只求個人了生脫死;而是人人心皆清淨、皆能了生脫死。」
慈濟宗門即是走入人群度眾生。上人表示,在人群中面對種種世態,了解人與人之間何故產生紛爭、引起煩惱,才能透徹人間苦的根源,讓「無量法門,悉現在前」;運用不執著的智慧,學習如何「放下」。
宇宙萬物無不含藏真諦、無不在說法,上人勉眾在日常生活中,不論是對境、對事、對人、對物,都要時時「多用心」。
善用人生,來去自在
「凡夫迷迷茫茫而來,懵懵懂懂而去,來去之間,都在無明中造業。若能體悟生命的價值,善加利用,即使此生告終,但慧命永存,也會受人人追思與感念。」
金門李國銘師兄昨日凌晨因癌症往生,早會時間上人言:「心疼,不捨,但也覺得安慰……」
李師兄是台南人,一九七六年起自願到金門任教;一九九二年從電視看到上人開示,主動加入慈濟,是金門第一位慈濟委員。白天教書,放學後做環保,晚上再到縣立醫院當志工。
師兄每天收看大愛台,聆聽上人開示;也曾見碼頭觀光客多,買了船票搭渡輪,利用短短十分鐘航程向乘客募心。師兄堅信:「我的力量很微薄,但是我一定要做;只要不放棄,相信可以影響很多人。」
除了教學外,師兄把握時間做慈善、環保,也利用寒暑假投入醫療志工行列。
二○○二年教職退休後,師兄每個月巡迴六所慈院當志工。為了帶給病患快樂,他學得了一身好功夫——腳踩獨輪車、演奏樂器,穿著「請看大愛台」背心,散播愛。
一生奉獻杏壇二十多年,直到人生最後也圓滿遺願,成為大體老師。上人讚歎師兄的人生大大發揮了善的影響力。「他心胸開闊,一生與人無爭、與事無爭,亦與世無爭;於人群中保持赤子之心,影響許多人綻放心靈的光芒。」
心地清淨,時時得到法的喜悅,就是「法樂」。上人表示:「李師兄常在法樂中,還要把快樂的種子散播給他人,自樂且給予眾生快樂,實為可貴!」
付出無求,造福人間
「用愛的人文導引科技發揮功能,拯救眾生苦難,就是良能。反之,將科技功能用於功利上,就會產生反效果。」
與醫療志業體林俊龍執行長、花蓮慈院劉鴻文副院長等多位主管談話,上人期待慈院於穩定中不斷進步,樹立醫療人文典範。
自言年事已高,上人以「付出夕陽的光輝」喻己,亦勉在座醫師們把握中壯年階段,付出人生歲月的精華,朝共同方向努力。
「慈濟建院是要造福人間、利益眾生,故醫療團隊要以崇高的使命感面對生命。病患就診絕不是消費,因此醫院不能以『行銷』稱之,或視病患為『顧客』。」
上人期許慈濟醫護同仁必須建立使命感,辛苦的付出,不只是無所求,還要感恩。「用心用愛呵護生命、守護健康,這一分無所求而且心懷感恩的付出,即是佛菩薩清淨無染的大愛。」
心相合,力量無限
「若一味求功德——求中有功利,就會產生對立。」泰國以佛教立國,一般大眾習慣於晨間時分,以飯菜供養僧眾。與泰國陳朝海、黃灌君師兄談話時,上人以此為例教示:「供佛與僧時,心裏若想求功德——期待『我幫助你,你保佑我』,這念有所求的心,實無功德可言。反之,不忍見人受苦而布施,這分無罣礙且不求回報的心念,才是真功德。」
泰國過去幾個月來因紅衫軍激烈抗爭而動盪不安,上人期勉志工以慈濟精神安定人心。「樹根拓展多遠,樹梢的枝葉就能蔭得多廣。感恩大家長年護持泰國清邁慈濟學校,淨化社會人心也是教育;不怕力量小,只要心念合一、動作一致,就能發揮大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