寰宇慈濟
【台東】
花田間生命力綻放
災後持續義診安身心
十一月底,太麻里與金峰鄉山邊洛神花田已是一片火紅,農人正彎腰忙著採收。這些五月才種下的新苗,歷經七、八月間颱風三度摧殘,猶堅強存活綻放。慈濟醫療團隊由石明煌院長、許文林副院長領軍,沿著太麻里溪上升數公尺的河床,再度走入這莫拉克颱風重創的地區舉辦義診。
在太麻里鄉大王國小、金峰鄉嘉蘭村活動中心義診現場,多位鄉親皆因酸痛問題前來看診,其中多人辛苦大半輩子所蓋起的房屋毀於一旦,心中的苦難以消解。
「我的房子被沖到太平洋去了,現在只好借住到姊姊家。」五十五歲的呂榮明對著慈濟志工訴說受災心情;多年前車禍導致的痠痛,風災過後又開始了。
「這是天災,抵擋不了也怨不得啊!」呂榮明表示,四年前海棠颱風已沖毀十八戶人家,這次莫拉克颱風更兇猛,瞬間搗毀五十多戶,包括他家在內。「河岸邊太危險了,真的不適合再住人了!」生活方面因有政府擴大就業方案,經濟暫不成問題,呂榮明寄望中繼屋早日完工,不用再寄人籬下。
醫師們看診同時進行衛教。如痛風病人,就提醒要少吃貝類和菇類等高普林食物;患有慢性病者,叮嚀飲食要少鹽少油少糖;而對一些關節退化的長輩,則建議他們最好拿支柺杖幫助行走,且少走下坡路,以免加重膝蓋負擔。
除了定點義診外,關山慈院院長潘永謙也帶領一組醫療人員,隨志工進行個案訪視,拜訪無法前來看診的鄉親。
住在太麻里鄉泰和村的黃奶奶,已是高齡一百零三歲的人瑞,住家被沖毀後,一家七口目前租屋而住。四代同堂的他們有三人掛病號,包括老奶奶有高血壓、媳婦罹患淋巴癌、孫子脊椎鈣化,全家依靠的經濟主力兒子年紀也大了。
「本來我還盼望荖葉園能豐收,如今田地全被沖走了,只能望天興嘆了!」七十歲的兒子無奈地說。
好在,這一家人領有兩份老人津貼和一份殘障補助金,生活還算無虞;而令志工感動的是,他們謹守傳統倫理,當媳婦因病無法再侍奉老奶奶,孫媳婦立刻擔起照顧之責,舉凡餵食、洗澡、清理大小便等,都一手包辦。
接著探訪慈濟關懷戶宋先生。夫妻育有兩名女兒,都有輕微智障;莫拉克風災將他們的房屋沖毀,妻子有一兄長被大水沖走,另一兄長和父親也先後病故,短短三個月內送走三位親人。他們原本即是慈濟關懷戶,所幸現仍有政府和民間補助金可應急,志工將持續關懷。
另一戶靠種釋迦維生的林姓夫婦,大水侵襲後,果園已血本無歸。男主人曾因腦部積水動過手術,昏迷十年後清醒,言語和行動仍有障礙;可貴的是,他並未被病魔擊倒,每天都會四處撿拾回收物補貼家用。
「哇,你們家堆滿了那麼多瓶瓶罐罐,很驚人!」一走進大門,潘永謙院長忍不住驚歎,志工郭陳貴英也是打從心底佩服:「這種不被病痛和惡劣環境打倒的精神,很值得大家學習!」
事實上,郭陳貴英本身也是莫拉克受災戶,即使房屋和田產全毀,風災過後她沒停止過關懷行動。「我家的東西全被沖走了,就僅剩一件『旗袍』和『八正道』。」郭陳貴英說,上天會留下這兩件衣服給她,是要她繼續行善、助人。
溪邊的漂流木清除了,村中馬路怪手在開挖、不遠處中繼屋接近完工、永久屋正在興建,台東災區逐漸復甦中。九年來與醫護在鄉間持續義診的潘永謙院長表示:「走出醫院義診,所能提供的醫療幫助雖然有限,不過更能貼近受災鄉親,達到更有效的撫慰。」
此次義診共服務二百二十八人次;當看到災後一張張滿面愁容的臉孔逐漸展露笑顏,就是所有志工與醫護最大的安慰。
(撰文/黃秀花 攝影/林永森)
【薩爾瓦多】
無情天災毀家園
昔日受助今助人
「大約凌晨兩點雨勢變大,然後地面開始晃;突然一聲巨響,接下來我就躺在房子斷垣殘壁中。」阿波帕(Apopa)市居民曼多薩(Mendosa)敘述著十一月八日水災當晚驚險過程。坐在隔壁梅蘭德茲(Menrandez)接著說:「很恐怖,石頭衝下來掉到屋頂上,把房子分成兩半,我聽到周圍很多人在尖叫!」
位於中美洲的薩爾瓦多,十一月原本已該進入乾季,因艾達颶風與太平洋低氣壓帶來豪雨,引發山崩、土石流,造成近三百人死亡,一萬五千多人流離失所。災後慈濟人迅速前往受創嚴重的四個偏遠縣市:拉里柏特(La Libertad)、索雅潘果(Soyapango)、聖維森特(Savicente)、阿波帕(Apopa)市勘災,致贈受災戶生活物資。
多處道路不通、橋梁斷裂,橋下淤積大量漂流木與垃圾;表情空洞的人們或坐或躺在空地上,無言地看著慈濟隊伍的來到。他們從瓦堆裏撿起竹枝或木頭,拉上繩子綁起塑膠布,便撐起一個遮陽蔽雨的「家」,自廢墟挖掘出來的衣服、鍋碗瓢盆,即是僅存的家當。
帳棚生活艱辛,一遇大雨就滿地泥濘、正午豔陽酷熱難耐、夜晚無電一片黑暗、治安惡化宵小猖獗……為了生活,許多孩子站在路口向過往來車乞討,表情無奈。
有「火山之境」之稱的薩爾瓦多,地震、火山活動頻繁;二○○一年首都聖薩爾瓦多發生規模七點六強震,慈濟人前往賑災,並於薩卡哥友(Sacacoyo)、鄉米可(Chanmico)兩地興建大愛村,提供一千一百七十五戶受災鄉親入住。兩村居民此次水患幸運地均未受災,不少人放下手邊工作,和慈濟志工一起打包賑災物資,並協助發放、關懷受災鄉親。
大愛一村村民德雷莎(Teresa)說:「看到這次水災,讓我想到八年多前那場地震,我在廢墟中垂危待援,後來雖幸運生還卻一無所有;還好有慈濟的救助,讓我有了家、有了工作,一切變得不一樣,而我現在也能來幫助人。我很感恩慈濟!」
阿波帕市土石流災情嚴重,吞沒約百間房屋。慈濟志工在收容中心見兩位衣服破爛、臉色發白的阿公阿嬤被扶進來,立即從愛心衣物中挑合適衣服為阿公阿嬤換上,又端來兩碗熱騰騰的紅豆湯讓老人家解飢,阿嬤冰冷的手握著志工忙碌的手說:「您怎麼這麼好啊!」
七十多歲的老夫婦住在半山腰,大水來時,兩人跑到山上的涵洞躲避,眼睜睜看著許多房子遭山洪淹沒……軍警發現了他們,將他們帶來收容中心。
災後重建路遙,目前多數受災民眾仍居住在學校等臨時安置處;慈濟人於五個縣市致贈六百五十戶民眾白米、紅豆、玉米粉、油、毛毯與衣物等生活物資,並帶來深深的關懷與祝福,期盼受災民眾早日重建家園。
(撰文、攝影/蔡志清)
【馬來西亞】
十六年愛不間斷
眼盲阿公屋窄心寬
車子駛進被青綠植物包圍的社區,在一處屋前停下;志工從屋側走入,映入眼簾的是一間殘破不堪的舊屋,一旁則是一間設備簡單但完好的小木屋,板牆上藍漆寫著「慈濟功德會1993.3.4」。
鄭阿公是馬六甲慈濟人第一位照顧戶,也是當地志工第一次蓋屋;十六年前建的木屋至今仍然牢固。
一九九二年馬六甲榴蓮洞葛附近,有人發現眼盲的鄭金龍挑水賺取微薄收入,提報慈濟前往關懷。當年的訪視紀錄寫著:「阿公住在一個極其簡陋髒亂的火炭貯藏間,裏面一片黑暗,蚊蟲肆虐,沒有水電。一扇別人丟棄的木門,橫擺在幾張破椅上就是床。床頭邊放著紙箱,裏面有破爛的棉被和幾件短褲,還有一台伴著阿公度過無數艱苦歲月、音質欠佳的老舊收音機;除此之外,就是一包包火炭……」
看到阿公生活環境如此惡劣,師兄姊心酸不已;擔心阿公住在火炭貯藏間安全堪虞,隔年決定為阿公蓋新居,就是今日所見這間小屋。
小小的木屋,十六年來是鄭阿公和慈濟人相聚的空間;志工每個月前來陪伴,幫阿公刮鬍子、打掃屋子和清洗廁所。阿公曾體貼地叮嚀志工:「你們不用時常來看我,我會照顧自己;請把探望我的時間,用來照顧那些不能走、不能動的人。」
但慈濟人的造訪不曾間斷。最近雨季來臨,志工見木屋牆上有水漬,發現屋頂漏水,橫梁也殘舊了,阿公常常大清早起床,就踩到滿地的積水……
這天,志工備妥材料前來把破漏的屋瓦和橫梁一一更換。縱然天氣溼冷,阿公依然赤著上身、只穿一條短褲,師姊陪伴阿公暫坐隔鄰親友家。阿公低頭、側耳聆聽大家說話,七十三歲的他對多年來關懷他的志工名字如數家珍。
半天後,志工把阿公迎接進門。感覺到小屋恢復乾爽舒適,阿公歡喜地用粵語夾雜馬來語說:「以後不必擔心地滑了!」
眼盲心不盲的阿公感恩志工一路陪伴,記憶猶新地說:「那年三月四日,慈濟人幫我蓋屋子,三月七日我搬進來……」
在眾人熱情要求下,阿公拿出口琴,緊閉雙眼吹奏「上海灘」、「愛拚才會贏」,悠揚的音韻,多日後仍迴盪在慈濟人耳邊……
(撰文、攝影/羅秀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