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日 調伏心欲
◆1‧18《農十二月‧十五》
【靜思小語】克服口欲,才能進一步調伏心欲。
突破萬難 為佛教
「法,不只用在對外待人,更應該用於己心。忙碌之餘,也要時時向內觀照——自己的心是否寧靜、清淨?若心裏囤積層層煩惱,難以開解,就像引水為人清洗,己身仍滿是髒污。」
地球災難愈增,愈感到「來不及」;即將行腳北上,上人勉勵臺中慈濟人,平時深耕社區福田,用愛「為眾生」付出;現在更要「為佛教」——用佛法淨化全球人心。
「救世要從救心開始,現在正是救心的時候!唯有救人類的心,地球才能得救;欲救地球,必須匯集眾人的力量。」
上人表示,臺灣慈濟人就像須彌山下的一小群螞蟻,只能扛起一塊餅;欲救世,需要整個須彌山裏的螞蟻都能響應。今年慈濟將在臺灣公演「法譬如水潤蒼生」《水懺》音樂手語劇,期待透過人人懺悔、齋戒入經藏,將佛教精神引入全球人心、啟發人人虔誠善念。
當年皈依時,上印下順導師給予「為佛教、為眾生」六個字叮嚀,上人一直謹記在心;一九八○年為籌建花蓮慈濟醫院、至省政府登記財團法人時,就堅持「為佛教」。
「過去的政治環境無法強調宗教,連師父也勸我莫執著一定要以佛教登記財團法人,但我還是努力爭取。我認為,做社會工作若無佛教精神為本,無法恆常堅持;有佛教理念支持,才能不斷突破困難。且必須讓『佛教』名實並存,讓大家知道佛教在為社會付出。『佛教慈濟』之名,就是如此爭取而來。」
慈濟人在海內外賑濟貧病苦難,救助對象不分宗教信仰;但慈濟人來自臺灣、起源佛教精神、以「竹筒歲月」克難方式開展志業,是不可抹滅的。上人指出:「慈濟四大志業皆是應人間所需,以佛陀教導的慈悲喜捨為本,緊密扎實地接續發展。秉慈運悲、以悲導智、以智啟慧——以悲智雙運的精神,讓人在付出的同時,感受到深入生命的震撼。」
慈濟成立四十多年來,上人不斷呼籲尊重生命,莫為口腹之欲殘害動物;近年更大力推動素食,不僅為護生,也是為了減緩全球暖化必須採取的方法之一。上人說明,過去隨順眾生根機,現在開始要捨方便、入正法行,帶動大家真正發揮佛教淨化人心的教育良能。
「蠢動含靈皆有佛性,尊重生命不只對人類,而是對一切眾生。再高級、美味的食物,吞進喉嚨、經腸胃吸收後已無分別;故要提起智慧,克制欲念。能克服口欲,才能進一步克制心欲。」
上人期待透過「法譬如水潤蒼生」入經藏,讓慈濟人從心靈到身行展現人文形象,以尊重生命的美德與誠意,和合全球齋戒的虔誠心聲,讓聲波共振、上達天聽,也感動全球人心;這也是「為佛教、為眾生」做典範。「真、善、美的人文,是最誠懇、最清淨的淨化人心力量!」
入藏弘法 救人心
一九六九年慈濟在普明寺第一次冬令發放,致贈四十戶長期照顧戶棉被、衣服、米及救濟金,且準備午齋和照顧戶提前圍爐。儘管當時資金非常有限,上人仍堅持購買品質優良的毛毯,奠定慈濟賑災物資一定要「送己所愛」的原則。
上人抵達關渡志業園區,與多位人文志業同仁座談,回顧慈濟四十五年點滴,強調慈濟歷史是「事」影響「人」,而非「人」造成「事」。「慈濟過去四十年『為眾生』,打穩慈善、醫療、教育、人文的基礎;四十周年慶時,我重宣『竹筒歲月』的精神,期許慈濟人更致力於『為佛教』。」
在馬來西亞,只要有心,願意持齋入經藏,慈濟人都大開善門讓民眾參與;經過一段時間的齋戒、培訓、入經藏後,他們也都投入而成為慈濟人。此法是否能在臺灣辦得到?上人表示,端視臺灣慈濟人的信心。
「期待臺灣今年的『法譬如水潤蒼生』入經藏大法會,能帶動全臺齋戒;若參與者具有至誠之心,就有強大的帶動力,讓真善美的佛教精神、慈濟的真誠大愛,洗滌人心、感動全球。大家身在法源地,道心、道氣要更凝聚,要合心和氣共同投入,莫空過機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