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31期
2011-02-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喜樂證言
  天涯共此情‧澳洲昆士蘭
  慈善臺灣
  天涯共此情‧廣東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一一年一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31期
  堅定的愛,終能改變赤貧歷史

◎撰文‧王俊富(大愛電視臺節目部副理) 攝影‧蕭耀華

過去幾千年間,貴州農民無力解決赤貧循環,站在高聳的大山前,渺小而絕望。
歷史由人所成就,但,人也可以改變歷史,
慈濟扶貧方案,扶助貧農登上脫貧的第一階,
讓他們靠自己的力量再登上第二階、第三階……
從溫飽舒適進而尊嚴自信,成就善的循環。


在歷史上,貴州這塊瘴癘蠻夷之地,向來是座流放貪官悍犯的天然監獄,也是苗民先祖被漢族驅趕進逼的最後庇護所。

在地理上,除了不利耕作的石灰岩喀斯特地形,也是世界上石漠化最嚴重的地區之一,每年更以九百平方公里的速度持續惡化。

只要是高度石漠化的縣份,幾乎就等同最貧困的地方。貴州也因為生態環境惡劣,需要移民搬遷的已達四十五萬人。聯合國農糧組織的官員造訪後,斷言這裏不適人居;早年前往勘災的慈濟志工,也不敢對貴州扶貧太過樂觀。

但回溯一九九七年,到底是怎樣的因緣與願力,讓慈濟與證嚴上人堅信可以扭轉貧困循環的歷史呢?

浮沈,深山貧農城市漂浪

歐美世界看待中國大陸貧困省分,用語上偶會帶著些許直接與戲謔。西方媒體就曾以「清朝的農夫」來形容大西南的貧困農民。

從真實面來看,沿海城市的光鮮進步,與大西部發展的踉蹌前行,的確是個尖銳的對比,也成為國家發展必須急速弭平的鴻溝。但這條鴻溝要弭平,顯然還有一段漫漫長路。

因為地理與歷史因素,中國大陸將近六百個國家級貧困縣中,就有五十個落在貴州境內。也因為赤貧,許多農民選擇出走大山,朝著一線城市飛奔而去,希望在那未知的地方,成就自己的脫貧夢。

但,真正實現脫貧夢的人究竟凡幾?民工離鄉進城,又衍生了多少社會問題?貧困農民前仆後繼地漂移尋工,但沿海經濟真能支撐得了這麼龐大的就業需求嗎?

二○○八年,全球金融海嘯一夕之間在中國大陸製造出兩千五百萬失業潮。二○一○年,沿海缺工潮爆發,大批民工返鄉後,不願再回到城市;原因之一是,薪資不變、物價飆漲,出外打工已經比不上留在老家更能攢錢。今年,隨著四兆人民幣的國家振興計畫落幕,又有經濟學家擔憂會出現三千萬個就業缺口。工農社會之間的人力流動,時時都充滿變數。

而隔代教養、空巢老人、留守兒童……這些特殊現象的根源,也往往來自農民工離鄉謀生的無奈。如果農民工群體有機會在原鄉安居致富,如果農民工可以不再漂移流浪,對於社會與家庭、沿海與西部的均衡發展,會不會更好更健康呢?

安土重遷是農業社會的傳統。如果現代社會在生活小康、家庭和樂的前提上也可以安土重遷,那對整體社會的穩定,會不會更有建設性呢?以一個近十四億人口的國家來說,面對複雜的社會政經議題,答案或許沒有二分法。但在貴州這個邊陲省份,慈濟卻在許多扶困個案中發現了無限的可能。

扶貧,登上自力更生第一階

美國權威經濟學家傑佛瑞‧薩克斯(Jeffery Sachs)在二○○七年以《終結貧窮:如何在我們有生之年做到?(The End of Poverty)》一書,提出解決貧窮之道。

從非洲到南美洲玻利維亞,傑佛瑞‧薩克斯走過一百多個國家。他說:「這是歷史上的頭一遭,我們這一代人有機會杜絕世界上最落後地區的貧窮現象。」扶貧方法很多,但所需要的成本其實很少;重點是,每個人都可以盡一分心意。而水資源、交通、通訊、衛生與教育,更是傑佛瑞‧薩克斯認為可以立即協助赤貧百姓改善生活的方向。

一九九七年開始,慈濟從丹寨、盤縣與興義,以急難救助模式伸援貴州;二○○○年,正式開展遷村、濟貧、助學多面向的扶困專案。不過,人道與慈善,只是第一層色彩,如果套用社會科學來分析,慈濟貴州扶困計畫其實是在替無力掙脫枷鎖的貧民們,提供教育、心靈建設、就業輔導與資源管理的訓練。

羅甸縣羅沙鄉的水淹塘村流傳著這麼一個故事:村口那座獅子山頭朝外、尾朝內,四隻腳掌,鎮住了整個聚落的發展。於是,從近親通婚產生的智能障礙,一直到農田歉收、旱澇不斷,都可以歸咎給這隻萬年不動的大獅子。

過去的幾千年間,散居山坳的貴州農民就依著土地維生,日子不論好壞,人們總因為「無力回天」而限於消極被動——站在高聳的大山前,人,的確渺小;反正,一切都是天意,再怎麼努力都沒有用。礙於地理歷史因素而無力解決的赤貧循環,讓世世代代的山村子民們只能望天興嘆。

但慈濟有緣愛灑貴州,帶來的不僅僅是急難救助或冬令發放的物資。全方位的移民計畫,要協助赤貧戶們搬離山坳、遷居到交通便捷的住民新村。而公衛環境的改善、耕地的分配改良、教育資源的挹注,都在為赤貧戶與孩子們許下一個光明的未來。

這些年來,搬遷到慈濟移民村的百姓,已經從年收入平均約四百元人民幣的水準,提升到數千元。

住在羅甸縣董架鄉抹尖慈濟新村的蔣本貴、蔣本榮兄弟,就是宿命扭轉的最佳例證。從老家搬下山後,他們遠離毀林墾荒的封閉生活、開始享受更好的居住品質。也因為移民村就座落在縣道旁,交通的快速便捷,讓往返城鄉之間節省下可觀的時間。不論是進城打工或是回家務農的路,都變得快速而有效率。

當農民們的勞動力與時間成本可以轉化成金錢,社會學家所說的「希望感」就會更加強烈,成為他們自立奮鬥的動力。「奮鬥脫貧奔小康」,十年間,蔣本榮陸續將兒女栽培成材,並成功在縣城置產經商。他年收入直逼十萬元的奇蹟,回應了當初眾人原以為的不可能,也回應了證嚴上人當年決心改變歷史的那股願力。

關於扶貧,社會學裏有個基礎概念——Empowerment,也就是所謂的培能、培力。慈濟所有援助案的目的,就是替窮人培養自力更生的能力。

再套用傑佛瑞‧薩克斯的「發展階梯」概念,當我們可以扶助窮人登上發展階梯的第一階,他們才能靠自己的力量繼續登上第二階、第三階。對比這位經濟學家終結貧窮的熱情與期望,慈濟在貴州山村創造出來的脫貧個案,不正是最好的呼應與佐證嗎?

幸福,提升施受者心靈層次

管理學大師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對於二十一世紀非政府組織(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縮寫NGO)的發展,有著極高度的期許。NGO也將成為公部門、私部門以外,最重要的社會部門。彼得‧杜拉克認為,NGO的精神必須是仁愛、利他的、為公眾利益著想。作法則應該是兼具系統化、持續性和前瞻性的。

慈濟在貴州跟公部門緊密合作,整合官方與社會資源,替扶貧志業開創出可不斷複製的典範,為貧苦百姓追求最大福祉;這其中除了業務的推動與往來,還有雙方價值觀的交流。

羅甸縣前民政局長劉明輝多年來扮演著陪伴志工的角色,不論是建設慈濟村、深入崎嶇山徑家訪貧戶、或是親自下鄉發放助學金。來自海峽彼岸這群人,一律以行動與肢體語言實踐「普天三無」的哲學。看在眼裏,讓他感動不已。二○○五年,劉明輝驅車兩晝夜前往廣東藤縣參加慈濟冬令發放。那幾天,他卸下基層官員的身分,親身體驗志工的幸福與喜樂。

而相對的,慈濟志工也被許多地方領導為民服務的熱忱所感動。平岩鄉前鄉長米政先除了努力在苗寨推動公衛觀念,更鼓勵受助者積攢小錢幫助他人。二○一一年元月,許多平岩鄉親排著隊,將存在竹筒裏的一毛、五毛錢鈔票捐出來,為全球受災地區百姓奉獻愛心。曾經年年受援的赤貧戶,也終能手心向下了。傑佛瑞‧薩克斯說過的,要終結貧窮,每個人都可以盡一分心力,不是嗎?

在過往,這些改變或許都是貧苦鄉親想像不到的。人性四部曲中,從溫飽、舒適、成就到尊嚴,也有一套「發展階梯」。慈濟扶困模式中,激發受助者的善念與希望感、提升心靈層次與自信,更是物資援助以外的最大期望。因為,當一個人活出了尊嚴,就可能會是另一顆助人利他的種子。

                                                                      ●

在舊時代,「人定勝天」四字象徵人類不向自然環境低頭的拚勁。而慈濟貴州扶貧十多年,其實也是人定勝天的展現——

這種「人定勝天」源自大愛無私的信仰,也來自勇於挑戰無解宿命的悲願。證嚴上人說:「歷史是人與人之間在時間與空間中所累積而來的;人也可以改變歷史,只要有心,把握時間、空間,和合眾力,就能扭轉苦難人的困境。」這句話,成了鼓舞志工群體、地方官員與山村百姓們最重要的一股動力。

超過十年、無數志工進出貴州、帶進希望。這些足印雖輕,但寓意深刻。因為那是智慧、大愛與堅忍毅力的結晶。

資源與善款容易量化,但激勵與愛灑的力量卻可以「一生無量」、無窮無盡。如果要問,慈濟貴州扶困的意義何在?從一個受助孩子感謝慈濟志工的抒情詩裏,或許可為這十多年的長情大愛找到最溫馨中肯的註腳吧——

生命就算是陰雨綿密
是您教我不要哭泣
當我開始懷疑了社會
是您讓我知道
只要努力,生命依然明媚

現在我知道您也不容易
還有多少渴望的眼睛
在等待著您
是您掃開我們眼前的雲翳
教會我們人生的意義
我們在期盼有一天能成為您
去幫助那些更需要幫助的群體

您把我們的生命重新開啟
讓我們知道
只要努力就會有奇蹟
請讓我學著您們說一聲:
感恩!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