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房安身,如夢登天
◎撰文‧邱淑絹 攝影‧蕭耀華
新村建構在道路旁,趕集、打工、購物都便利,
這幾年安居樂業,攢積的錢還可以供孩子讀書;
不再是茅草屋別有「洞天」,每夜仰望著堅固的天花板,
村民說,心情好像從地上飛到天上去了!
「天無三日晴,地無三里平」的諺語,烙印在貴州的歷史裏。停留在羅甸的十五天,真的就只有兩天出過太陽,其中一天就在羅沙鄉的水淹塘。
水淹塘四面環山,帶著冬日黃葉的長樹,散置在山腰邊、田裏間,樸實的風景如畫,令人想起故事書描繪的童話世界。見著臺灣人來,寨子的人紛紛走了出來,普通話流利的大娘伍正敏,幫著身邊說不停的媽媽翻譯:「感恩啊!感恩啊!臺灣人年年來,給大米、衣服和關懷。」
位於麻山深處的水淹塘村,大雨時排水不良,不雨時乾旱,須遠赴三公里外取水;多數靠山坡旱地種植玉米,收成有限,再加上近親結婚,衍生許多社會問題。
慈濟人在鄉領導協助下,擇定位在貴陽通往羅甸交通要道旁的者任村墾地興村,二○○二年啟用,十三戶村民受惠。趕著太陽下山前,六十二歲的伍鎮國和鄰人牽起牛隻,走回慈濟新村。
二○○○年,慈濟擬定長期扶困計畫前,深入窮鄉了解少數民族生活困境,首位訪視的個案即是伍鎮國;當時他衣不蔽體,和啞妻、孩子住在傾頹的茅草屋,削瘦無依。
如今,那半頹的屋連痕跡都找不著,變成了田;伍鎮國的新家,一個房間堆滿玉米,另一邊,夠一家三口吃上三個月、慈濟冬令發放的白米堆疊著。
伍鎮國坐下來磨玉米,「這玉米是用來餵豬的。」昔日天天吃的玉米,現今已成豬飼料,不用再為生活發愁的他,與啞妻及二十歲的兒子同住。兒子外出幫人包工蓋房,他則上山幹活,傍晚全家回到堅固的家。
住在老家時,每要到邊陽鎮趕集,幾個人輪流將農產扛下山;如今他已不擔心這個問題,「趕集方便,買東西也方便。」
「新房子好,下雨不漏,萬古千秋啊!只要有房子,其他的再慢慢解決就好了……」內置一件褐色西裝,外披慈濟棉大衣,頭戴咖啡色呢絨帽,伍鎮國佇立在自家門前,比起十年前,眼神中多了一分安定。
好社區,好生活,好對象
貴州層層峰巒,庇護了漂浪的苗族、布依族,卻也阻絕了子弟的未來。居民靠塞進石縫中的一兩顆玉米種子,長大結穗後充飢;青壯年人離鄉謀生,老幼留在村裏;老人種植寥寥可數的作物,孩子走十幾里路上學;人畜飲水困難,照明靠點煤油燈……
百千年貧困循環,宿命有如籠罩在山頭的濃霧般無解。一九九七年,慈濟人走進這片峰巒,一九九八年起年年在羅甸縣、丹寨縣等地賑災、濟貧、助學、建校,至今總計興建有九所大愛村,供四百零一戶安身。
慈濟基金會提供建房資金,土地與基礎工程由政府負責,縣民政局負責規畫、設計和施工,集合眾力,建成防地震、防洪水、防冰雹的山鄉宅院。
抹尖慈濟新村是羅甸縣第一個啟用的大愛村。三十一戶人家如今多數已安裝電視,說明了移居者生活明顯改善。與抹尖村同在董架鄉的對門寨慈濟新村,地理位置更佳,就座落在鄉政府對面,五十二戶兩百三十八人,是漢族、布依族雜居村。
兩層樓高、雙拼透天厝設計,頂樓平台用以曬穀、儲糧,一樓敞門式的規畫,不少人家開店做起小生意。
誠如「對門寨」給人的聯想,兩排房子對門看著,中隔的水泥道路寬而筆直,可通車輛;社區有水、有電,更有科技產品「小耳朵」立在二樓陽台上,向著天空迎收世界訊息。正是收割的季節,遠眺群山青翠,黃褐色的稻田上一簇簇稻草堆,顯現出自然樸實之美。
「有了房子肯定會嫁的。」二十六歲的楊玉情,十三歲去浙江棉襪廠打工,一個月掙個三、四百元;雖然最終可以有七百元的工資,她仍在二十歲返鄉,從田壩村嫁到對門寨,如今有個五歲女兒,及一個不到兩歲的兒子。
楊玉情的家,屋後已加蓋了更新的房,她說:「我們用原來的房子去貸款五、六萬再蓋的。」新房乾淨、空間明亮,潔白地磚鋪陳腳下,輕柔的落地窗簾、舒適的沙發椅,以及電視、冰箱、音響等各式新穎家具。
楊玉情說,二十九歲的先生田如良,在都勻縣城給一家茶葉公司開車,月薪一千元;雖然幾天才能回來一次,但掙得的錢加上好的房子,已能讓她們母子過上好的生活。
●
對門寨慈濟新村入口的第一間屋子,屋主霍照琴敞開了門,招呼我們入內;沙發前一座小小的電暖器,驅走攝氏零度的寒意。「住這裏熱鬧,好多鄰居。」鄰居多自舊寨子一同搬下來,所以就算異地而居,她也不感到陌生。
霍照琴經營小本肥料生意,貨源在貴陽,遷至臨近街道的新村後,進貨方便;每天到街上做生意,更是大大節省了往返時間。她說:「坐車方便,要去旅遊或趕集都方便。」
最初慈濟人說要援建時,她不相信;直到看見開始整地,才確定這一切不是夢。「住舊房子時,想搬出來,但實在沒錢……」
不覺間,耳中響起高蘭上機冗村民的話語:「在這裏做農活,永遠也蓋不起房子;有了新房,解決了最大的困難,集結來的錢可以供小孩子讀書……」「原有的房子不牢靠,颳風下雨、晚上睡覺會心驚害怕,新房子就安全了。」
新房,是羅甸山寨村民的希望;讀書,是孩子未來脫貧的希望。抬起頭,看見的是堅固的天花板,不再是破舊茅草屋的別有「洞天」,村民的心情已然是「搬到新家好,寬敞明亮,好像從地上飛到天上去了」。
有了慈濟援建的新村,層層大山阻隔下的美夢,在羅甸天空裏,自由飛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