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31期
2011-02-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喜樂證言
  天涯共此情‧澳洲昆士蘭
  慈善臺灣
  天涯共此情‧廣東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一一年一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31期
  這山、這路、這屋——米正先的鄉愁

◎撰文‧邱淑絹  攝影‧蕭耀華

二十多年前,
學成的米正先回到家鄉服務,
面對大環境的艱難,沒想過要出走,
最不捨鄉親的困境,最欣慰這困境有了突破……


也不是都會看到下雨,可這山,這屋,這泥土路,總像天天淋過雨一般,任何時候都是溼漉漉的;教踏在這崎嶇山路的雙腳總要沾染泥濘,鞋底沈重得連行走都困難。

可這困難,在另一雙腳的主人身上卻顯然看不見。米正先,羅甸縣平岩鄉前鄉長,對這山,這路,這屋,還有屋裏的人,再熟悉不過的了;每每走遍山前山後、屋裏屋外,就為了把關懷送到,把援助達到。

「我還小的時候,比今天我們看到的他們,過得生活還不如……」中等身材、帶點樸實文人氣質,四十九歲的米正先說:「大環境的艱難,若不是慈濟的大愛,政府也照顧不過來;慈濟援助的物資和援建的大愛屋,確實起了很大的作用。」

下組救人,再苦再寒也要去

米正先從小生長在平岩鄉,有六個兄弟姊妹;住屋以竹子草蓆編織,無法抵擋風雨。身為長子的他,眼見父母每天出外幹活,一天勞累後,回家僅能吃玉米熬成的稀粥。

在路不通、電不通、水不通等「三不通」的情況下,想要出個村,也只能依賴雙腳;耗上五、六個小時路程,到距離平岩鄉三十八公里的羅甸縣城就學。對這出生以來就需面對的現實,米正先默然以對。

仰賴親戚資助,米正先平岩小學畢業後,到羅甸縣城就讀中學,進而考上三年快速制、師資培養的中專後,回到平岩小學任教,「外面的老師不喜歡到這裏教書,我就自動回家鄉來服務了。」

平岩鄉高山環繞——開門是山、出門爬山、走路繞山、吃飯靠山;面對如如不動的山巒、彷彿生了根的貧瘠,米正先總是無言。「也是想過為什麼這個地方窮成這個樣,要到什麼時候才能改變家鄉的面貌?」可他心裏想得到,能力上卻做不到。

執教十一年,用心獲得村民景仰,人人喊他「米老師」;也因教學深受好評,一九九八年被調至鄉政府工作。一上任,他就積極爭取鋪路,以利挨家挨戶了解貧困狀況予以幫助。

「路不通,就一步一步下組到村裏,有時兩天、三天才回到鄉政府。」米正先口中的「下組」,就是入村調查居民生活困難狀況。

海拔約一千公尺的平岩鄉,較諸縣城羅甸而言,屬高山地形;說是下組,不如說是「上去」寨子較為貼切。那路,或有村民自修,以大石頭敲碎的稜稜角角石礫鋪陳,或是未見修葺的土路,伴著溼漉的泥濘。

村民們所住的苗寨,有的用竹片架起,有的拿木板釘上,更有的用玉米稈組合,層層堆疊在崎嶇不平的山勢上。不論以何種材料建成,屋子總是抵擋不住攝氏零下溫度的刺骨寒風,所以家家都生火烤火,煙霧裊裊,居民們的健康情況不理想。

偏遠山鄉的醫療資源落後,小病可以醫治,大病就困難了。從平岩到羅甸縣府就醫,需要一個多小時車程,村民有時連車錢都沒有;鄉政府幹部下組時,會協助送醫。

平岩的冬天,下雪時寒凍難免,但縱使是半夜,米正先也得出去。「為了他們的生命,不得不去啊!」

沒有錢,我們能動手做

二○○一年初,慈濟首次在羅甸縣冬令發放,之後慈善補助、助學,繼而計畫幫忙建房。

層層大山圍繞下,慈濟新村大面積土地的取得是個問題;鄉政府於是發動老百姓拿自家土地來換新村的土地,不足部分由政府補償。住戶名單也張榜公示,「就是這一戶應不應住這個新房,那一戶應不應該享受這個新房,有意見提出來。」米正先說。

地有了,符合資格的居民產生了,建房開始了。「灣心慈濟新村」啟用後,興工建設「高蘭慈濟新村」。「原本預計二○○九年末完成工程,因為二○○八年下了一場大雪,積雪幾乎到膝蓋,半年無法施工。」

主體房屋建成,但屋前屋後的基礎工程未完工;為使村民盡快有房住,米正先將他們組織起來,一戶人家動員兩個人,用馬車運、用人工抬,先清掉工程廢料,再買水泥等材料,完成路面硬化工程,耗時兩個半月。

「很苦啊!當時做硬化工程……」老百姓對工程不了解,文科出身的米正先也外行,但還是得做,「把老百姓分組,有手藝的,就主管硬化工程,沒有手藝的,就抬啦、挑啦做小工。做錯了,再改正。」

從老師身分轉換到鄉政府領導,從文人到武行,米正先先後協助慈濟將兩個新村完成,縱然苦多,自認責無旁貸。「慈濟給我們這麼一個大愛,雖然我們沒有錢,但可以動手做啊!」

高蘭舊村的王老喬,八十多歲了,一家四口吃睡都在陋房,每逢下雨、颳大風,米正先就無法安心,深怕那屋倒了,壓著他們,「總要先把他們轉移到安全地帶,大風過了再帶回去。」

而今,王老喬的兒子分到一間新屋,颳風下雨毋須掛念,米正先只覺肩上重擔減輕許多,「我也說不出什麼,覺得慈濟人對我來說是大恩大德,很感動我。」

                                                                    ●

走在高蘭舊村崎嶇的山路上,路過一間房時,米正先指著說:「這是我的老家。」

老家似乎已翻修過,和那些危傾的屋垣相比牢固多了。太太守著老房,種田養豬;兒子在縣城攻讀研究所,女兒在平岩鄉政府附近的市場看顧店面。

時間,將窮教師米正先的生活水平拉抬了起來,也將村民的生活逐漸地改善。每回走在山鄉,米正先總要低頭思維,為什麼慈濟人有這麼大的愛心來資助他們?「我在大腦裏邊打了多少個問號,找不出答案。」

找不出的答案,或許藏在他的心裏:「老百姓和我們的幹部說,因為我們都是一家人。」

數十年來,米正先那從容的身影、平穩的腳步,始終踏在這貧瘠的山鄉,從沒想過出走。「我在這邊工作,感到很自豪啊!因為老百姓得到實惠,生活大大的改善。」面對艱難,米正先早已習以為常:「還是繼續服務下去,這是我的工作嘛!」


平岩上的堅強脊梁
◎撰文‧米正先(羅甸縣平岩鄉前鄉長) 攝影‧蕭耀華


「平岩,平岩,一無水二無柴,三爬坡四爬岩,
媳婦不嫁去,人才出不來。」
這是羅甸縣乃至整個貴州傳唱的「順口溜」。
村民口中的「臺灣慈濟人」,卻沿著坑窪的公路顛簸入深山,
三千多個日子,一點一滴改變貧窮的面貌……


已經七十八歲的灣心村民黎正堂,每天從屋子裏走出來時,總忍不住要側眼向通往縣城的公路望上幾眼。每當看到有車隊從村口緩緩駛來時,他總是激動地問周邊的鄰居:「是不是臺灣人來了?」

黎正堂老人口中的「臺灣人」,是臺灣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的工作人員們。自二○○○年第一批臺灣「慈濟人」從距離三十八公里的羅甸縣城沿著坑窪的公路翻山越嶺、帶著大包小包的救濟物資來到平岩鄉後,平岩的面貌就一點一點的跟著變化。在平岩鄉百姓的眼裏,「這些變化大多都得感謝臺灣慈濟人,他們比親人還要親。」

「這十年來,平岩鄉人民之所以能過上好日子,離不了臺灣慈濟人的默默幫助和堅守。」鄉黨委書記趙小波說。
 
慈濟人十餘載「不了情」

地處貴州、廣西兩省交界的羅甸縣平岩鄉,距縣城約三十八公里,北與廣西南丹縣中堡鄉隔河相望,南與平塘縣鼠場鄉相鄰。全鄉轄八個行政村一千多戶、七千餘人,以漢、苗、布依族聚居為主。

二○○○年,全鄉農民人均純收入不足七百元,人均吃糧不足兩百五十公斤。全鄉就只有唯一的一條橫穿縣城和平塘縣鼠場鄉的羊腸公路,資訊與世隔絕,群眾一年四季吃的是包穀飯。

那時走進平岩鄉,映入眼前的是巍峨、俊拔的高山和低矮的茅草房;就連鄉政府所駐地也只有唯一一棟修建於上個世紀五○年代的木房。幾十名幹部擠在一間六坪大的辦公室辦公,一到趕集日人群擁擠時,樓裏被震得劈劈啪啪響動。

當年,臺灣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踏進了平岩,被這片貧瘠土地上勤勞的人民,所過著「原始」的生活深深震撼!

面對著目光呆滯的百姓們,在寒冬臘月裏仍舊光著腳丫、衣不蔽體的孩子,幾位「慈濟人」深深不忍。他們商量,無論怎樣,一定要把平岩人從窮困中解救出來。

短短幾個月,「慈濟人」真的來了。幾十人駕著七八輛救濟用車浩浩蕩蕩駛向喀斯特深處、這片貧瘠的土地上。

百姓久渴的眼神終於有了亮光。那年,這裏的群眾穿上有史以來最好的衣服、吃上了有史以來最香的米飯。「那年冬天,我們過上了人生以來最溫暖的一個冬天。」如今已年邁七旬的平岩村民李彩娥,每當回憶起當年情景,眼裏總是忍不住掛滿了淚花。

慈濟人用他們的溫情,一點點地溫暖著平岩的百姓,每次送來的不僅僅是物資,還有文化、醫療,讓百姓不僅日漸溫飽,生活一年年地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

茅草屋變「小洋樓」

二○○六年,經過幾個月的選址、建設,短短不到一年,在平岩鄉政府所駐地的東南面,四十二棟嶄新的洋樓如春筍般拔地而起;當年年底,灣心村、平岩村六十四戶居住低矮茅草屋的群眾搬進了新屋,過上了舒適的生活。

灣心村民黎忠進,以前一家五口擠在三坪大的小木屋裏,每有客人到家串門時,只有搬出桌子到屋外空地款待來客;遇到颳風下雨,小木屋就搖搖欲墜,一家老小提心吊膽。

搬進新房後,黎忠進吊著的心終於有了著落;他把家裏的活兒攬給了父母,攜著妻子到廣東東莞打工,不到一年就返鄉,把掙來的錢在學校隔壁開了一間店面。「現在日子好過多,和妻子每月守著店面輕鬆賺了一千多元。」黎忠進樂呵呵地說。

林豐小學教師李劍每年堅守著這所鄉村小學,學校大小事都由他一個人攬著。學校離家只有幾公里,但無暇照顧;妻子守著家裏的老小耕耘著幾畝地,一年難見他一面,時常抱怨。

他帶著妻兒搬進了新房,並在鄉政府所在地開了一間照相館,每月可掙八百元。「從此,妻子有了自己的事做,再也不抱怨了。」李劍說。

年近花甲的火龍村民楊勝明,一家老小擠在一兩間木屋裏。火龍村與鄉政府所在地交通極為不便,每到趕集日,天剛麻亮就得起床燒飯,吃飽便往集裏趕,每次來回都要花一天時間。

搬進新房後,在鄉里「時常有人流動,每天都像趕集一樣,」於是他和老伴在鄉政府駐地勞貿市場開了一間店面,專門銷售農用品。每到趕集日,他店門前總是擠滿了人。楊勝明和老伴忙得樂開了花,他邊擦臉上滲出的汗水,邊激動地說:「能有今天的好日子,得感謝臺灣慈濟人。」

高蘭村是典型的苗族村落,多數村民居住在茅草屋,過著「雨來被雨淋,日來被日曬」的日子。臺灣「慈濟人」經過多次考察,給該村八十四戶村民建上新房。

如今,從羅甸縣出發,通往黔南州府所在地都勻的公路上,距離縣城二十四公里,在獨坡往右一拐,一條坑窪的山路崎嶇縈繞在山間,迎面接連出現的是連綿不絕的莽莽群山。在坑窪的泥路上拐了幾道彎、翻越一道山嶺後,一幅世外桃源般的村莊呈現眼前——臺灣慈濟援建的「小洋樓」,成了平岩鄉極力打造的新農村建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山旮旯裏飛出了「鳳凰」

「平岩,平岩,一無水二無柴,三爬坡四爬岩,媳婦不嫁去,人才出不來。」這是平岩鄉在羅甸縣乃至整個貴州時常被傳唱的流行「順口溜」。因此,平岩在大多人腦海中烙下的是貧窮、落後以及惡劣環境等深深印象。每年羅甸選舉幹部時,大多都不願前往平岩任職,這就導致了鄉內不僅窮經濟,就連文化教育都遠遠趕不上。

自從臺灣「慈濟人」來了後,他們不僅帶來物資,還帶來了人文表演,每一次精彩的演出都潛移默化影響著這裏的群眾老少。很多少年立志:「長大了,一定要走出大山,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感謝慈濟人這麼多年來的幫助和支持。」

灣心村十六歲的王金友,九歲時父親早逝,每年的讀書費用全靠母親在外打工承擔。臺灣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了解後,每年給王金友一定的資助。懂事的金友發憤讀書,二○○九年高考,以全縣第三名考上了都勻一中。金友現在的夢想是:「好好讀書,爭取考一所省外重點大學,以後回報社會、回報慈濟人。」

平岩村簡友科於二○○七年考取了銅仁學院。談到這幾年的大學生活,他說:「這些年來都得感謝慈濟人的幫助,讓我與其他同學一樣過上了幸福的大學時光。」簡友科說,臺灣慈濟基金會每年來平岩時,他都要參加,希望能與「恩人」們親密接觸。

以前平岩鄉幾年甚至幾十年才出一個大學生,自二○○○年後,平岩一年出了五、六名大學生,二○○九年一年就有二十多人考取大學。

殘疾人的「特殊醫療服務」

貧窮的山村,村民有病進不了醫院,每逢感冒或小疾病,「多挨一下就過去了」;實在「扛不下去」了,才找鄉村裏的「赤腳醫生」打一下針。

村民們覺得吊一瓶點滴真是「奢侈」。灣心村五十六歲的黎正幫說,他自小從沒進過醫院,哪怕是鄉裏的衛生所都沒去過;他覺得進去裏面躺幾天,或者是買幾盒藥,都要花上幾個月才能把這錢掙回來,「想想很不划算。」

二○○○年臺灣「慈濟人」來後,每年定期給平岩的村民帶來了藥品,並專派相關醫師前來作指導,讓群眾有病能吃上藥。

兩年前,慈濟了解到平岩鄉有很多百姓長期患病,因無錢治療只有待在家裏等待疾病一天天嚴重;立即撥出專款,由鄉政府把五名殘疾、病重的村民送到貴陽接受治療。

下朝村十五歲的何飛患有先天性白內障,輟學在家;二○○九年被送到貴陽治療,一個多月後康復,又回到了學校。

高蘭村李國平在五年前喪妻,他一個人既當爸又當媽拉拔著兩個孩子。二○○八年因過於疲勞患了嚴重的腰間盤突出,再也站立不起來。被送到貴陽治療,已經康復。

如今,他不僅能種自家的幾畝地,還在農閒之餘到縣裏包攬建築活兒,一個月可以賺一千六百元。每當工友們誇其做工勤勞時,他總是說:「是慈濟的恩人們讓我再次挺起了脊背——『慈濟人』是堅強的脊梁啊。」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