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苦絕到新生 貴州貧農遷喜
◎撰文‧邱淑絹 攝影‧蕭耀華
新村啟用,喜竹爆響,
這個新家,不僅是家人團圓的歸向、
生老病死的安居處,
對於被貧困禁錮的貴州深山子民而言,更是世世代代的期待。
從僻壤到市郊,從苦絕到新生,
新家大門就是遷徙之路的終點,千百年滄桑盡付笑顏……
走進平岩鄉高蘭慈濟新村,紅磚灰瓦,大紅燈籠高掛屋宇;四面環山的腹地,空氣清新、環境整潔。新曆年剛過不久,有鄉民在戶外土炕燒起柴火,再將大鼎置於炕上,準備為新屋啟用的大喜日子,端出豐盛佳餚。
爆竹點燃了起來!提著爆竹的男主人,由著它們在身邊霹哩啪啦爆響;後方的慈濟人趕緊摀上耳朵;不遠處,一位慈濟人已幫婦人抱著的男嬰摀起耳朵了……
親幫親,鄰幫鄰,大人幫小孩,臺灣幫著平岩,將熱情,融入在熱鬧的爆竹聲中;將隔閡,幻化於煙霧繚繞裏。漫天的喜氣,隨著聲聲爆竹響起,綿展在這嶄新的小社區。
貧困歷史,難以撼動
平岩鄉位於貴州省南部羅甸縣內,平均海拔約一千一百米,山巒起伏;獨特的「喀斯特地形」,雨水容易透過岩石裂縫滲入地下,地表水資源稀少,不利農業發展。
平岩鄉政府位在一處山坳裏,附近有學校、市集,卻唯有在上下學,或是趕集的日子,山路上才會看到人群。八十幾戶人家組成的高蘭村,是一個苗家村寨,散落在鄉政府周圍的山坡上;村民平均耕地不到一畝,終年以玉米餬口,人年平均收入不到人民幣五百元。
世居於此的族人僅能務農,然土地貧瘠,又因交通不便,農產品或生活用品難以運輸,全靠人挑或馬駝;連平時用水,都得走上一公里半去挑。
交通不便,斷絕了對外的經濟,民生及資訊交流也難以開展。一般村民學識較低,就算出外打工,一人一年也僅有三千到五千元的收入,想要遷居到交通便利之處發展,一棟一百三十平方米(約四十坪)的磚房約需八到九萬元,居民想要遷徙脫貧,只能是一個夢。
這難以撼動的貧困歷史已近一世紀。村民們面對無力而為的宿命,是認命的;終其一生盼不到一個家,只好在傾頹不堪的破舊房裏置上一口棺木,以求百年之後一個「安息的歸宿」。
「重重山巒可以困住大家的生活,卻不能困住大家的志氣;山可以讓我們窮,卻不能使志氣消弭。」慈濟基金會王端正副總執行長,曾經跟貴州民眾分享:「窮是一種命運,但絕對不是註定了的宿命。」
平岩鄉人的世代貧窮不是宿命,在慈濟人到來後有所改變。繼二○○七年,六十四戶「灣心慈濟新村」啟用後,慈濟持續援建「高蘭慈濟新村」,當地政府動員村民投工投勞,集眾人之力將工程在二○一○年底完成。
新村建成,青壯返鄉
二○一一年一月九日,八十四戶的高蘭慈濟新村,在熱鬧的爆竹聲響中啟用。古樸典雅房舍,伴著深深淺淺、雲霧繚繞的萬重山,彷若置身水墨畫裏,美得讓人想多看幾眼。
這個位於鄉政府北面四公里、於平岩鄉通往平塘縣鼠場鄉公路旁的新村,屋子採雙拼洋樓設計,寬敞的建坪下,一樓設置客廳、孝親房,一牆之隔的是廚房,再循中間的樓梯而上,採光良好的二樓有溫馨兩房;再拐個彎推開門,寬廣的露天陽台展現眼前,供居民做為曬穀場;立於陽臺後往下俯瞰,每戶人家的後院有牛棚與豬圈,可豢養牲畜,是貼心的考量。
村的入口處有「高蘭慈濟新村」立碑,後方是一廣場,可供村民活動、休閒;一棟兩層樓高的衛生室在廣場旁拔地而起,守護村民健康。這個以市場發展考量設計的新村,有水泥街道穿梭其間,溫馨的空間感,讓人強烈感受家的吸引力。
許多青壯年原本在外地打工,家中長輩盼啊盼,始終盼不到子女返鄉;新村建成後,子女們陸續回來了,有了遮風蔽雨又體面的家,高蘭慈濟新村多了十五對新人,有部分人家更迎來了新生命。
在平岩鄉前鄉長、現任書記米正先帶領下,我們到了王老喬的故居地,正好見到他的兒子、今年四十三歲的王貴才。米書記說,這就是一個因為慈濟而改變的典型範例——
因為貧窮,王老喬的家人外出打工,年老又生病的他,每次見著慈濟志工高明善,就忍不住說:「我死的時候,不知道能不能見到我的孩子們回來?」
二○○九年,王老喬往生,心上盼著的孩子沒有回來。最終,到底是慈濟新村建成,讓王貴才回到了故里,並娶上媳婦、生養孩子,過上了好的生活。
娶得新娘,踏實打拚
三十八歲的王銀河,新家有親戚送的電視、冰箱、洗衣機,還有一年的儲糧,扎實地讓往後的日子充滿希望。
李明友與妻子在「賀新房」這一天,更忙著煮紅蛋,準備請遠道而來的客人。他的孩子——就讀小學五年級的李天芝、三年級的李天海,對於能住新家開心極了;天海還道出特別高興的原由:「因為你們來。」
住在高蘭新村八號,今年二十三歲的王朝良,原本在高蘭舊村做農活,生計難以維持之下到廣西打工。一知道能獲得新房才二十天,就覓得了好對象;新村啟用後、春節來臨前,他返鄉準備辦喜事。
而落戶於新村二號的男主人、二十八歲的李明同,與同在深圳打工的王明麗認識已久,早有結婚念頭,但月入僅一千一百元,還要負擔租金及生活費,想回老家蓋個新房,根本是空想。
王明麗說:「山上寨子的家很舊,我們一直不敢回來,拚命想多賺一點錢,但仍然不夠。」他們一聽到慈濟給了新房,趕緊回鄉結婚。
回到上機冗五號的舊家,門口「農村低保戶」的紅色牌子映入眼簾,王明麗揹著不到一歲的女兒,說:「舊家灰塵很多,冬天也一定要燒火;新家有地方睡,客人有地方坐,冬天關起門和窗戶來就很溫暖。」
「十三號、十四號,也都得了新娘。」走在高蘭新村平坦的水泥路上,米正先望著戶戶張燈結綵的家門,熟稔地一一拈來。
許多村民初中畢業後,眼看種莊稼掙不出什麼錢,組成團隊出外打工,有了錢再回來蓋房;但不是每個人都存得了錢,故而年年舊居、年年堪不起風吹雨淋。而今有了新村有了房,有的村民不再出外打工,能夠一家團圓。
米正先表示,他們計畫加強村民對科技新知的認識,最好能掌握一兩門種植、養殖技術以因應新環境,作產業結構的調整;發展當地特色農業、規模農業和區域經濟,因地制宜,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特」的格局。政府也將推出一系列新村增產配套措施,將有效加快農戶脫貧致富的進程。
●
高蘭新村啟用前幾天,幾位扛著大鍋鼎、頂著大水缸、捧著火爐、提著茶壺,肩架著喜紅入住物品的村民們,正牽家帶小的遷入,將原本空冷山鄉的新村溫熱了起來。
簡單隆重的啟用典禮,有各界長官嘉賓的蒞臨祝賀。在致贈房屋所有權證後,慈濟志工手捧著入住小禮,挨家逐戶跟隨著新住民們,歡歡喜喜地將這分「福氣」送到家。
「福」到之處,居民紛紛拿出爆竹點燃,響聲與煙霧將這分喜氣送上了天,炒熱了年節氛圍。慈濟人所到之處,總看見、聽見居民上前來致意,雖聽不懂苗語,但看得出他們顯露著歡喜雀躍、或是感恩神情。
「讓富字安家落戶,讓窮神掃地出門」是一戶人家門前的對聯,似乎是村民入住新村後的最佳寫照。冬天裏的平岩,村民實現安身心願;溫熱的心,將昔日風來不禁、夜來難眠的日子,真實地掃了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