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撰文‧葉子豪

攝影/葉慶蓉 ▪
大地震後七百多個日升日落,海地重建至今仍舉步維艱,
殘破的,不僅是土地上的建築,也是人與人之間的「信任」。
「你們說會回來,真的做到了,你們說會援建學校,真的援建了……」
守護海地超過一甲子的聖恩修女會深受感動,
不僅為學校終於在今年初啟動重建,
更為千里信守承諾的堅持而動容;
那力量讓希望和信任,重回海地人心。
二○一二年春,正當全球華人迎接龍年到來時,西半球的海地,仍在斷垣殘壁中蹣跚前行。奪走超過三十萬人命的芮氏規模七點零大地震,發生至今已經逾兩年,還有五十萬受災民眾無家可歸。等待拆除重建的總統府、處處可見的帳棚區,無言訴說著重建家園的艱難。
在百廢待舉之際,首都太子港傳出振奮人心的好消息。天主教聖恩修女會(Congregation of Sisters of Saint Anne)與佛教慈濟基金會達成協議,展開瑪莉安學校(College Marie-Anne)所屬中小學,以及主耶穌祕書學校(Christ The King Secretarial School)的合作援建工程。
開工典禮在元月二十一日舉行,穿著整齊制服的女學生們歌聲嘹亮,展現非洲後裔的生命力。志工、修女、家長、營造廠商代表,以及應邀而來的海地官員、聯合國維和部隊軍官等貴賓,共同見證了海地「希望工程」的開始。
●
「當我向全校師生宣布慈濟要援建我們學校時,可以感受到大家發自內心的喜悅與感恩。最讓學生震撼的是,來幫助我們的是一個佛教基金會,慈濟代表佛教來幫助我們了。」談到學校重建,瑪莉安學校校長馬佳瑞修女(Sister Marthe- Marjorie Fevrier)對慈濟人的關懷滿懷感恩。
聖恩修女會於一八五○年創立於加拿大,在海地落地生根已有一甲子的歷史了。聖恩海地分會,致力於教育和醫療,興辦了十幾所學校和兩間診所。在教育方面,於首都太子港成立的主耶穌祕書學校,已有五十年歷史,相鄰的瑪莉安學校則創校於一九七八年。修女會以辦校盈餘補助聖恩會在鄉村地區成立的學校,幫助貧窮家庭子女就學。
然而,數十年的苦心經營,不敵二○一○年元月十二日的強震,短短數秒震撼,讓聖恩修女會在太子港設立的三所學校毀壞癱瘓,並有一名修女罹難。當時,馬佳瑞修女在加拿大攻讀教育碩士,九月學成返國接掌瑪莉安學校校長一職時,原本熟悉的校園早已成為廢墟危樓。
救苦難,
天使與菩薩相會
「地震過後,我們的確喪失了一些人……」地震發生在上課時間,瑪莉安與主耶穌學校很多師生被埋在瓦礫堆下,造成了不少死傷;倖免於難的人驚魂甫定,馬上回過神來搶救受困的老師和同學。
 |
〔圖說〕海地聖恩修女會的瑪莉安學校,在強震中成為斷垣殘壁,屋齡較新的大禮堂是附近唯一未倒塌的建築。慈濟志工震後多次進入勘察,評估學校重建事宜。(攝影/陳清旺) |
具有護理背景的聖恩本會委員露西修女(Sister Lucille Goulet),不顧自己年紀已大,一進災區就投入緊急醫療;傷患的痛苦,倖存者的心理創傷,於今仍歷歷在目。「很多修女夜不成眠,有人累到病倒;有位婦女截掉手指,但沒有藥物可以紓緩疼痛,我只能想辦法讓她舒服一點……」
失去校舍及會所,連治病的診所也受損,醫藥器材被偷竊一空,修女們成了受災戶。儘管心力交瘁,她們依舊承擔起「守護天使」的職責,除了對學生展開心理輔導,協助老師們為復課做準備外,也開放校園當避難所,讓無家可歸的人暫時安身。
在修女們守護受災民眾、師生的同時,來自臺灣、美國、加拿大、中南美洲等地的慈濟志工,也在災後第一時間,一波波進入太子港展開發放和義診行動。
災區廣大,志工透過視訊和證嚴上人連線,評估賑災方向。證嚴上人思及,海地是天主教國家,於是慈示志工們走向苦難深處,給與默默付出的神職人員及修女們有力的支援。
「說實在話,在海地的修女很辛苦;地震後一段時間,我們前來造訪,她們連帳棚都沒有。」美國慈濟志工陳健心疼地說。地震過後三個月,慈濟志工在當地慈善機構「社區促進會(MUCI)」負責人丹尼爾(Denal Georges)帶領下,造訪幾個修女會,舉目所見,盡是一片殘破。
當時聖恩會的修女請慈濟提供六頂帳棚,志工剛送到,修女馬上轉贈兩頂給受災戶;志工得知後,立即再補送帳棚給修女們暫時安身。
在聖恩會修女身上,志工看見了「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己身求安樂」的感人精神,「像主耶穌祕書學校校長白娜德修女(Sister Bernadette Goda),即使她自己只有一小盤飯,聽說有人肚子餓,還是毫不猶豫就分半盤給對方吃。」談起那位高齡七十,不便遠行的資深修女,陳健分外感動。
慈濟「菩薩」,與聖恩「天使」的好緣,就從急難救助開始,而後擴及中長期學校援建。
為教育,
兩年奔波十七次
二○一○年三月,志工初造訪海地聖恩修女會學校時,見三校建築毀壞,校園處處皆瓦礫,但從祕書學校的參天大樹,瑪莉安學校粉紅色的牆體,仍不難想見災難之前書聲琅琅的美好時光。
為了恢復學校教育,損失慘重的海地政府雖然捉襟見肘,仍擠出有限資源幫助受災學校。聖恩修女會在政府協助下,搭起了臨時教室重新開學,校園裏再次傳出讀書聲,但就學環境卻大不如前。「氣溫高時,學生熱到沒辦法念書,下雨時會進水,孩子們都淋溼了……這不是長久之計!」海地分會負責人伊利安修女(Sister Marie Eliane Raymond)語帶無奈表示。
志工走訪校園時也觀察到,由鐵皮和三夾板拼湊的臨時教室隔音不佳,講課聲音相互干擾,影響學習效果。
為了確保三校一千八百多位女學生的受教權,慈濟開始評估援建聖恩修女會校舍的可能性;慈濟加拿大分會執行長何國慶並奉上人慈示,親自前往聖恩修女會位於多倫多的本堂,拜會修女,研討援建事宜。
由於海地長年政治動盪,房地產資訊缺乏良好管理,牽涉到土地房屋的援建案,往往陷入地主各說各話的權利爭議,導致許多重建工作被迫延宕,甚至連紙上作業都無法定案。
所幸修女們妥善保存文件資料,並在地震後及時將土地所有權狀、房屋設計藍圖、學校登記等證明搶救出來。一紙紙泛黃脆化的「壓箱寶」,讓慈濟志工免於曠日費時的所有權爭議,節省了寶貴時間。
「對美國慈濟人來說,這算是很大的援助案!」海地地震援助方案由美國慈濟人統籌,志工跨海而來,災後五個月內的急難救助時期,緊急提供義診,推動以工代賑,發放糧食、毛毯、帳棚等物資嘉惠四萬七千餘戶,稍解受災民眾的困乏與病痛之苦。
負責學校援建專案的志工陳健細說從頭表示,儘管就地重建沒有所有權問題,但政府部門的申請審核,以及美國慈濟人與臺灣慈濟本會、加拿大聖恩本會、海地四地的溝通協調,及工程技術問題確認,每個環節都不簡單,因此慈濟不敢輕易許下承諾;志工仔細研究修女們提供的資料,去年先幫瑪莉安學校修好地震中受損的大禮堂,再謀畫全面性的重建。
 |
〔圖說〕大震之後的急難時期,海地有上百萬人無家可歸,公園、街道等空地成為受災民眾聚居的帳棚區;聖恩修女會也開放瑪莉安學校、主耶穌祕書學校校園,作為民眾棲身處。(攝影/林炎煌) |
期間收集援建資料,與營造廠商海外工程公司(OECC)討論、擬訂合約等工作一直沒停過。為援建學校,陳健在兩年內往返海地十七次,只要溝通協調稍有滯礙,就得千里迢迢飛到太子港處理。
由於重建所需的水泥、鋼骨、鋼筋等建材都要從國外進口,總經費容易受到國際原物料市場價格,以及進口稅率影響而波動,為確保工程品質能夠防震,且讓全球捐款者的愛心發揮最大效能,慈濟與海外工程公司的建築合約,前前後後修改了五次之多,海外工程公司更承諾「不二價」,願自行吸收建材價格上漲,以及可能的稅金支出,省下百分之十五以上的工程經費,共同圓滿援建的功德。
在此期間,海地經歷嚴重的霍亂疫情,往生近七千人,也發生幾起危及外籍人士的槍擊和綁架案件;即使冒著疾病和治安的風險,陳健等志工仍勇往直前,做該做的事。
「再怎麼辛苦都甘願!」回想起這段奔波往返,勞心勞力的日子,陳健除了感恩慈濟法親,以及協力廠商的全力支持外,也不忘提醒,在海地做事「永遠都要戒慎虔誠!」
 |
〔圖說〕地震過後,瑪莉安學校獲政府協助興建臨時教室,看似寬敞明亮的空間,屋頂、牆壁克難簡陋,每遇下雨天或大熱天,學生深受影響難以專心上課。 (攝影/陳清旺) |
守承諾,
匱乏中啟動互信
和海地大部分重建方案相比,慈濟援建聖恩修女會所屬三所學校的進度,可說是「不可思議」的快速。儘管自一月二十一日動工起算,還得再「克難」十四個月,但看到學校重建動起來,不少海地人充滿期待。
三所學校中的主耶穌祕書學校,屬三年制專科學校,以英法雙語兼修聞名,是海地商業行政人才的重要來源,畢業生在就業市場中炙手可熱,深受外商公司、政府機關以及聯合國駐海地機構歡迎。
對當地年輕女孩來說,考進主耶穌祕書學校,幾乎等同於找到穩定的工作。一位當地男士就透露,自己的太太為了就讀這所熱門學校,足足重考兩次才圓滿心願。
而瑪莉安學校從小學到高中的教育體系,堪稱高等人才的搖籃。老師用心的教學,與修女們嚴謹的管教,是瑪莉安學校畢業生們一生受用不盡的資糧。
「我們早上七點到校後,要先禱告、聽修女講話,七點半開始上課;其他學校多在下午一、兩點就放學了,但我們一般是三點放學,有些課會上到五點。很多教科書都是從加拿大、美國、法國引進的,所以我們學得比較多。」在瑪莉安學校完成小學到高中教育的海地留學生賽希兒(Cecile Romiette August),回想同班同學中,約有一半出國留學。她畢業後先考入海地本國醫學院,一年後來到臺灣就讀物理治療系,學習這門海地尚缺的專業。
 |
 |
〔圖說〕在三校動土典禮上,瑪莉安學校學生與家長穿著整齊服裝與會。慈濟將為三所聖恩學校建造四十九間教室、三座圖書館及行政辦公室等設施。新校舍外觀維持海地本土風格,防震強度合乎美國加勒比海地區之建築標準。(上圖提供/海地人文真善美志工) |
現在的賽希兒雖已是二十出頭的大學生,但談起母校的修女,還像是個小女孩般,流露些許敬畏之情:「當時我們的校長,是一個年紀比較大的修女,她做得非常好,但我們都覺得她很嚴厲,後來我們就知道為什麼了。」
賽希兒還記得,修女在校內負責聖經課程,學生們如果犯錯,也少不了被修女訓誡。在嚴謹管教下,很多父母都希望孩子去聖恩修女辦的學校讀書。「因為會比較乖,比較懂得照顧自己。」
「我內人就是瑪莉安學校畢業的。」今年二月初,在歡迎修女來臺參訪記者會上,海地駐臺大使舒錄德(Mario Chouloute)於各國外交官面前,稱讚瑪莉安學校及主耶穌祕書學校,並感恩慈濟人與聖恩修女會對海地的貢獻。
而對聖恩會修女來說,與慈濟合作援建學校,還有意料之外的收穫。「感恩慈濟援建我們的學校,但我們最要感恩的是慈濟『信守承諾』——他們說會回來,真的做到了;他們說會援建學校,真的援建了。」
麗塔修女(Sister Rita Larivee)表示,海地聖恩會的修女都是在地人,對能承擔重建使命深感榮幸。然而重建家園的資源相當有限,很難實踐理想;因此在自力更生、接受加拿大本會資助之餘,也積極尋求外援,力保教學不中斷。
地震過後,海地民眾聽到許多國家政府、援助團體許下承諾,但是到後來都沒有兌現;他們的希望一次次落空,普遍對外抱持懷疑態度,甚至展現出冷漠和絕望的心態。「我們不知道要怎麼樣才能繼續相信別人,但慈濟讓修女們重新體會信任。」
露西修女也說,「慈濟援建聖恩修女會三所學校,不只是蓋學校,而是真正展現出大愛無國界。慈濟人為大地震後的海地,投入最深的祝福與永久陪伴的承諾,重燃了海地人民對未來的希望,我們很感謝!」
愛相通,
行動實踐信仰力量
懷著對證嚴上人及所有慈濟志工、捐助者的感恩,二○一二年二月初,聖恩修女會加拿大本會負責人麗塔修女、委員露西修女,偕同海地分會負責人伊利安修女、瑪莉安學校校長馬佳瑞修女越洋來訪。一行人歷經六個航班,一萬兩千英哩的奔波,仍不顧時差帶來的勞累,把握在臺灣的每分每秒,與慈濟相互交流。
 |
〔圖說〕海地成年人口有五成是文盲,災後教育復建更形重要。二○一○年十月起,美國慈濟人帶動本土志工持續進行「幸福校園計畫」,至今已幫助兩百二十二位貧童就學。志工一一走訪受助家庭,同時到校關心上課情形,確保孩子安心就學不中輟。(相片提供/海地人文真善美志工) |
「瑪莉安學校的學生畢業時,都要參加政府考試,請問這裏有嗎?」「你們都是用真花教花道嗎?」……漫步在慈濟中小學校園裏,滿頭白髮的麗塔修女,仔細詢問學校的一事一物,舉凡課程安排、國際交流、體育活動等細節都不放過。經驗豐富的她也不時提點馬佳瑞校長,有哪些地方可以借鏡。對聖恩會修女來說,慈濟學校的人文與品格教育,和聖恩學校的價值教育是同樣的堅持。而「知行合一」更是彼此都重視的。
「我們講沈思,可是思而不行是無意義的,有思想就要行動。你們講慈悲,但慈悲沒有行動就不是慈悲了。」在靜思精舍的志工早會上,麗塔修女以「硬幣的一體兩面」,形容佛教慈濟與天主教聖恩修女會同在一個世界的關係,並強調唯有行動才能發揮信仰的力量。
她進一步說明,仁慈、寬容、和平,給飢餓的人食物,為無家可歸的人提供避難所,是《聖經》很重要的訓示。「如果你看《聖經》的教誨,再看看慈濟所做的,你會發現彼此的用語、詞句是高度相似的。」
對於能夠與上人會面,露西修女十分歡喜,雖然彼此必須經過翻譯交談,但她深深感受到上人言行之間所散發出來的誠摯關懷。
「證嚴法師對我的一言一行,都非常真誠關注,也能夠對我所描述的經歷感同身受。我感覺到他的心與我非常貼近;法師和天主教聖恩修女會創辦人伯蘭丁修女(Sister Esther Blondin)一樣,都有著讓人敬佩的崇高人格,以及讓人由衷信服的領袖氣質。」
 |
〔圖說〕「在海地,經常會聽到不好的消息,但這世間也是會有好事發生的……」來臺記者會上,瑪莉安學校校長馬佳瑞修女(左)與海地聖恩修女會負責人伊利安修女,帶來孩子們的美麗畫作,表達學生對慈濟援建學校的歡喜與感恩。(攝影/林炎煌) |
●
走過災後兩年的克難時期,面對依然殘破的國家,此刻,海地人民最需要的是一磚一瓦、一步一腳印,確確實實進行的重建工作。
海地聖恩修女會三校援建,是慈濟人「誠正信實」精神的示現,而聖恩會修女們短短數日臺灣之行,也為宗教之間互助合作的史頁,留下溫馨且充滿智慧的佳話。
雖然此刻,慈濟人與聖恩會修女各自回歸東西半球,但彼此的心念與行動卻是緊緊連繫在一起。待十四個月工程期滿,新學校從地涌出,「菩薩」與「天使」必將再次雲集,共同見證「海中美地」亮麗的新生。
★愛,使我們成為一家人
親愛的證嚴上人:
我要藉由這封信表達心中最深的感恩,感謝有機會能造訪臺灣慈濟基金會。此行,無論在花蓮靜思精舍、臺北關渡志業園區或是位於洛杉磯的美國總會,每位志工都是以無比的熱情關懷和周全考量來款待,使我們有賓至如歸的感受。
這是一趟豐富且收穫良多的經驗之旅,我們體會到彼此就像朋友、家人般互動親切;我謹代表全球聖恩修女會,致上最深的感激之意。
雖然我們來自不同的宗教領域,但慈濟志工對全球苦難受災民眾所展現出來的慈悲與善行,使我們深受感動,也體會到,當我們對受災民眾的痛苦有所行動時,彼此的精神理念是如此緊密結合。
這次訪問有機會參觀慈濟的學校及醫院,我們深受鼓舞,也激盪出新的想法和作法,可以在全球各地持續推展我們的志業,使聖恩修女會能為世界帶來更多慈悲。
「謝謝」是我心中最簡單的千言萬語。由衷感謝慈濟志工在海地給予聖恩修女會姊妹們的援助,您們的慈悲超乎我們的想像。
未來,我們會將這些經驗與其他弟兄姊妹們分享,讓他們了解慈濟基金會在全球的美好作為。
滿懷感恩和友誼
天主教聖恩修女會加拿大本會總監
麗塔修女
海地震災 慈濟援助大事記
■ 急難救助
2010年
‧1月12日 海地時間下午5點53分,發生芮氏規模七點零地震,震央距離首都太子港16公里,太子港受災嚴重,超過三十萬人死亡。
‧1月13日 慈濟花蓮本會成立「慈濟海地賑災總指揮中心」,美國總會成立「慈濟海地賑災指揮中心」。
‧1月19日~5月 來自臺灣、美國、加拿大、多明尼加等地,13梯次、255人次志工,接續進入海地賑災關懷,總計進行84場發放,提供38個貨櫃物資,包含:香積飯、玉米粉、麵粉、米、毛毯、帳棚、塑膠布、活動廁所等,嘉惠47,047戶、190,411人。
‧2月6日~4月 慈濟醫療團隊共8梯次、73人次志工至災區義診,服務15,264人次。
‧2月16日~5月 慈濟在海地啟動「以工代賑」及「以工供糧」活動,共協助3770人次當地志工,鼓勵災後自助、自立而後助人。
‧3月26日~5月 總計有937人次本土志工參與社區志工培訓。
■ 中長期援助
2010年
‧6月5日 海地本土志工首次自行籌畫,在「家庭希望孤兒院」發放食物、毛毯、塑膠布、鞋子、肥皂、醫療包等物資。
‧5月~6月 搭建280座第一代簡易急難屋,供受災家庭入住。
‧10月 「幸福校園」計畫正式實施,本土志工深入社區訪視,提供學費補助,讓貧戶孩童返校就學。截至2012年1月,共有222位學童受惠。
2011年
‧6月 搭建50座第二代簡易屋急難屋,供受災民眾入住。
‧6月 慈濟志工前往皮耶巴顏(Pierre Payen)友誼村育苗園學習辣木種植,期望以這經濟作物改善海地貧窮、營養不良、森林消失等問題。
‧10月22日 海地本土志工首次自行召募在地醫護人員,在洛卡和優戴克學校為學童義診。
‧12月24日 慈濟大愛辣木農場啟用,成為辣木生產與推廣基地。
2012年
‧1月21日 慈濟援建聖恩修女會三所學校舉行動土典禮,預計2013年3月落成。
(資料提供/慈濟美國總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