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43期
2012-02-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關懷莫拉克風災
  特別報導
  寰宇慈濟
  慈善國際
  天涯共此情‧南非
  蔬國人物誌‧馬來西亞
  草根菩提
  聞思修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晶瑩童心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43期
  八至九日 珍寶與淨水

 


◆1‧8~9《農十二月‧十五至十六》

〔靜思小語〕莫只做寶盒或水器,要做珍寶與淨水。


粒米成籮,救助飢餓

新聞報導,「飢貧救助網站」創辦人約翰‧布林(John Breen),在二○○七年建立一個慈善網站「Free Rice」,網友只要登入參與英文猜字遊戲,每答對一題,網站的贊助企業就捐出十粒稻米給聯合國世界糧食計畫署(World Food Programme),幫助改善全球饑荒;直至去年底累計捐出九百四十三億粒米。

與臺中慈濟醫院院長、副院長、以及師兄師姊們座談,上人提及「Free Rice」猜字捐米的做法,並請志工當場找來生米,實際估算一碗飯所需的米量;細算一把米,約有一千三百多粒。上人據此表示,如果一個人捐十粒米,一百五十人就有一碗飯的米量,這就是「粒米成籮」。

許南榮副院長說,以臺灣兩千萬人口估算,如果每個人捐出十粒米,可以供應十三萬人一餐飯。上人再次呼籲人人吃「八分飽」,省下兩分救助飢貧。

「就像緬甸貧農雖然沒有能力捐款,也能每天存下一把米,幫助生活更困苦的同胞。所以無分貧富,只要人人願意只吃八分飽、省下兩分助人,每四個人就能幫助一個飢餓的人有飯吃。請大家身體力行推動!」

真誠合心,方向一致

於臺中分會感恩時刻,上人叮嚀大家正確認知「四法四門四合一」真義,共同扛負如來家業,廣招人間菩薩。

「慈濟之美,美在團隊的整齊、莊嚴,而且需全體整齊才會美;少數人難以推動大車,很多人同一方向,才會有大力量。」

整齊莊嚴之美,從每一位的身行服儀展現。上人說明,形象要與身分相合,慈濟志工皆著制服,女眾委員梳包頭、慈誠剃短髮以及慈青綁辮子等,都代表各自的身分與責任。「慈濟人內修誠、正、信、實,彼此真誠合心、方向一致,才能共同發揮善的力量。」

上人強調,慈濟語彙不是口號,而是必須落實的使命;合和互協亦非表面。「合心、和氣、互愛、協力,絕非長官與下屬的關係——人間菩薩皆平等,只是聞道有先後、各有職責;人人皆要具有『四合一』的精神,彼此合和互協。」

慈濟團隊「以戒為制度,以愛為管理」,上人表示,從入門的協力組隊開始,就要用心帶領、培養。「『合心』在『協力』,也是『協力』的『合心』,要傳承舊法新知;『互愛』在『協力』,也要發揮法親關懷;『和氣』在『協力』,要共同凝聚力量。」
俗云:「無事不登三寶殿。」意謂一般人到寺院拜佛皆是有所求、祈心安。但上人指出,慈濟不同於一般道場,所有慈濟人都要擔負如來家業,負起人間菩薩的責任。「菩薩道雖然長遠,且須長時間付出精神與力量;然而沿途風光很美,唯有親自力行才能體會、永銘於心。」

少欲知足,輕安自在

佛陀在《法華經‧譬喻品》中,比喻世間是幢年久失修、正遭祝融燃燒的大房屋,人們就像屋中懵懂的孩童,仍開心玩耍,不知害怕也不想逃離。

上人藉此引申,人們賴以居住的地球,如今也如一棟歷久老舊的大宅,因暖化不斷「發燒」中,若不予以關心、維護,很快就會敗壞;千萬不要像懵懂貪玩的孩子,任大火逼身仍不知不覺。

「儘管『三界如火宅』,但佛陀慈悲,不忍放任世間持續衰敗,因此不斷來回人間,設法教育、救度眾生;無奈眾生卻如無知的孩子般不受教。佛陀成道說法至圓寂,只有短暫四十九年,欲將正法根植人心實不易;慈濟已走過四十六年,志業腳步隨著全球慈濟人的足跡遍及國際,期待能將佛陀淨化人心的法水遍灑人間。」

上人表示,只要人人發心、立願且付出,人人都是飽滿的善種子,能再生無量無數善種子,在世界各地救苦救難。

「法譬如水,能洗滌心靈的垢穢。若已受法水洗滌,就要維護清淨之心,並且持續精進、不斷播撒愛的種子。人間受淨化的範圍愈廣、心靈清淨有愛的人愈多,大地環境也會逐步淨化。」

科學界已證實,素食有助減少溫室氣體、減緩全球暖化;上人更進一步指出:「素食有助平穩身心;心性溫和、少欲知足,心境相對快樂。」

離開臺中,上人一行北上經大甲、新竹,於傍晚返抵花蓮,結束為期二十一天的第二階段歲末祝福行腳。

清淨無染,人性之美

九日晨間,上人首次在寬敞的新主堂主持志工早會。剛進入二○一二年,澳洲就發生水患,泰國、巴西亦相繼豪雨成災,還有美國、歐洲低溫傳出災情;上人擔憂異常氣候恐使產糧國供糧減少,加劇糧荒,籲眾戒慎虔誠,祈求風調雨順,並帶動愛心付出,以減輕災禍苦難。 

北半球正值隆冬,上人感恩慈濟人持續為孤苦貧弱者送暖,在中國大陸十三個省份的冬令發放也正進行中,感人之事述說不盡。在雲南省昆明市,有一戶人家對照發放單發現溢領,趕緊送回多餘的物資;貧窮卻知足的心境,讓上人十分感動。

「每一場冬令發放,看到志工恭敬鞠躬,以尊重的態度付出,如同自己接受豐富的愛一般歡喜;而接受者亦是感恩歡喜地領受,當發現多領了物資就趕緊送回,展現其單純、知足與善良,以及發自內心的感恩;都為這個世界彰顯了人性之美。」     

慈濟大學社會教育推廣中心同仁,在主任曾漢榮教授帶領下返精舍,上人與眾座談。有感於現今高等教育普及,然多只是徒增知識卻未能開啟智慧,上人期許慈濟社推中心透過課程,積極推動人文精神。

聞同仁們分享工作上的體會或入經藏的心得,上人勉眾珍惜慈濟清淨無染的大環境。

「若抱持『為工作』而在慈濟服務的心態,就像珠寶盒或盛水容器——只是暫時裝著珠寶,沾不到寶氣;水倒到別處後,容器仍是空的。要以『使命感』投入慈濟,以法淨化自心並改變習性;法水入心且成為法髓,就能成長自我慧命。」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