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交流道
一場難忘的夜間發放
災後第二週剛抵達獨魯萬市時,當地報紙大多寫著「我們需要食物和協助」;自從慈濟進行「以工代賑」計畫後,標題轉換為「獨魯萬站起來」,這是一個極大的差別,受災民眾從原本被動等待別人的幫助,到受志工鼓舞之後進而自立,整個社區和鄉親的生命力頓然恢復。
去年冬天,桑迪颶風掃過美國東岸,帶來前所未有的破壞,我們依照美國當地人的消費習慣致贈現值卡;但是此次海燕救助的代賑金是現金。以國際賑災的觀點及非政府組織救災作業的準則模式和技術來講,發放現金是有相當程度的安全風險;但是上人體貼災區的鄉親們身無分文,一定急需用錢,於是採用現金發放,也由此明白慈濟的賑災模式是「因地制宜」。
有場發放我們從白天發到深夜,人群中,有來領取物資的,有些則是附近居民聞風而來,卻圍繞著等待發放的人觀看,其間相隔不過兩公尺。然而這些圍觀民眾就像參加晚會般靠攏過來,隨著天色漸暗,他們拿燈出來幫忙照明,更有些小孩子一邊唱歌、一邊看著我們發放。即使圍觀者與受災戶在同一空間,但是氣氛非常祥和,這對我而言是很不一樣的發放經驗。
即使是數千人的發放場次,也一樣和平,難怪駐守災區的國際媒體或是NGO組織都想來觀察慈濟是怎麼做到的。我認為,這要感恩菲律賓慈濟人平等尊重對待每位鄉親,累積了「愛的存款」,讓他們產生「信賴感」。
從一連串慈濟的救援行動,我看到上人將鄉親的苦背負在心。雖然不是每個人都能到第一線付出,但是人人能夠做同樣的事︱︱就是平安的人要去幫助受災的人。透過上人志工早會的開示或是大愛臺的報導,每天都能獲知救災訊息,每個人都當盡本分將這分資訊告訴左鄰右舍募心募款,長期陪伴鄉親重建家園。
美國紐約 張濟舵
(蔡嘉琪整理)
我心遺留在獨魯萬
十二月初,我以人醫會藥劑師身分,參與了慈濟海燕颱風第三梯次賑災團,來到獨魯萬市。
獨魯萬是菲律賓前總統夫人伊美黛.馬可仕的故鄉,未遭逢海濤與風災侵襲之前,是歷史悠久而美麗的觀光勝地。歷經蹂躪後,草木因海水侵蝕而枯黃,鐵片廢棄物堆得比人還要高,警察荷槍實彈顧米倉,孩子四處竄跑,看到我們來了,伸手要東西吃看著好想哭,因為心好疼!
慈濟以工代賑,也把劫後餘生者帶出來聚在一起,互吐心事,心靈更加緊密結合。發放代賑金前,志工帶動手語歌,每次一唱到「祈禱」,啜泣聲此起彼落,我們也為之鼻酸。我蹲下來安慰面前的女士,她緊緊抱住我,眼淚跟著決堤,一直喊我「MOM」(媽媽)。我想,慈濟對他們而言,是不離不棄陪伴他們走過悲傷、免於飢餓的代稱。
離開獨魯萬那個早上,我沿著以工代賑的海邊走一圈;遇到一位老爺爺,他用手指著遠處的機場說:「浪從那邊撲過來時,前面的房子幫我擋了一劫,他們幸運的還有個房間可用,只是一家六口現在只剩兩口。」他指著一個坐在木樁上發呆的男孩,和正在整理家園的阿嬤;我心底閃過一陣難過。爺爺說,都是臺灣的慈濟來了,他們才看見歡樂。
他豎起兩根大拇指,做出感恩的印記,我也回他一個感恩。因為受難的他們,讓我看見自己有幸身處平安地。
不遠處的椰子樹下一灘泥沼,爺爺說千萬別踏入,還有罹難者遺體在那兒未挖出。我並不感到害怕,只是很悲傷,如此大的浩劫,他們要怎麼走得過去?
一個大男孩坐在海堤上,身邊放著圓鍬,他也參與了以工代賑。我走過去問他,家人都還好嗎?他眼眶立時泛紅,對我搖搖頭。這兒有很多像這樣的孩子失去雙親,沒有了依靠。我蹲下去抱著他,要他別再悲傷,「我們就像你的爸爸媽媽,會一直接力飛過來看你,你不寂寞。」於是他開心一些些,當下我懂得了什麼叫做「膚慰」︱︱那是來自深沈的大愛,擁抱世紀災難帶來的創傷,所給人的療癒。
當受災民眾一聲聲喊著「MOM」,當我走過這創傷的痛處,我發現自己身為一個慈濟人,是多麼責任重大,又是多麼感恩,這一大片福田,正等著我們好好去耕耘!
臺北 蘇芳霈
當夜色降臨在海燕災區
來到菲律賓海燕颱風災區、獨魯萬的慈濟義診場地,綿綿細雨中,已經有民眾撐著傘等待;「Salamat」、「Thank You」一句句簡單又響亮的謝謝,感謝著醫護人員的到來。這已經是災後兩週,我們心中只有抱歉:「對不起,我們來晚了!」
現場藥物尋找費時,藥局前滿滿的居民等候;一位女士接過我包好的六個家人的藥物,第一句話竟然是說:「不好意思,讓你忙那麼久!」我拉著她的手:「是我不好意思,我太慢了!」
雖然等待許久,她一點怨言都沒有,充滿感謝。在平安的社會,匆忙的人們何時可以放下身段,跟他人說聲感恩?
藍天白雲下,寬廣海景如此心曠神怡,但海邊居民沒有棲身之處,該在海面行駛的貨輪,停在曾經是住家的路旁。我家住在高雄小港,海邊就在咫尺,若是貨船一艘艘隨著海浪衝上陸地,後果真的難以想像;真心祈求天下無災,也盼災區早日復原。
回程從災區到繁華,從平靜到庸擾,日落剎那,想起災區沒水沒電的生活該怎麼過?風雨再起如何安身?捨不得受災民眾的生活不便,也捨不得那些孩子們,滿滿淚水在眼眶打轉我還能為他們做什麼?
當地民眾樂天對待災變,而慈濟人的付出及關愛讓民眾對慈濟信任。此行讓我感觸良多,我不只幫助人,更是從他人身上學習,開啟通往智慧之路。
大林慈濟醫院護理師 鍾秀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