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65期
2013-12-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〇一三年十一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65期
  十四至十五日 發心就有福,發願就有力

◆11‧14~15《農十月‧十二至十三》

【靜思小語】發無量心,得無量法,度無量人。

啟發愛,接續愛

慈濟於一九七二年在花蓮市成立義診所,每週兩次為照顧戶診療施藥,每月前往玉里、臺東等偏遠鄉鎮,為貧苦病患提供往診服務;而今,海內外人醫會成員亦是不辭辛勞,利用假期投入義診,或在重大災難發生後與慈濟人到災區付出,用生命走入苦難人的生命、搶救生命。

與北區人醫會成員座談,上人談及,人生即使擁有再多財富,也禁不起病痛來磨,何況居住山上、偏遠鄉間的孤苦長者,不只身體病痛需要救治,消沈的心靈更需要人間菩薩、大醫王關懷與膚慰。「看見老人家因我們的關懷而露出笑容,就是世間最美的笑容。」

上人感恩人醫會與臺北慈濟醫院醫療團隊合和互協、以愛付出,為病苦眾生提供醫療協助及心靈膚慰,讓愛的能量更密集、拓展得更寬廣。

臺北慈院醫療科報告後,上人感恩全院同仁心志相合、發揮醫療人文,朝樹立醫療典範、醫界清流的目標邁進。

「醫病之間需要人文,溫馨的醫療環境則需要人人共同成就。治療疾病,不能只靠醫師給予藥劑或施以手術,也須要讓病患的心靈得到治療。醫護人員用心用愛照料,能支持病患勇敢面對疾病、開創人生希望,進而啟發愛心付出。」

 

轉化惡,發揮善

菲律賓慈濟人回傳海燕風災勘災訊息,表示災區舉目所見一片狼藉,受災民眾需要援助。來自臺灣的愛心物資,十四日已運抵重災區奧莫克市,志工親手將環保毛毯、白米交到受災民眾手中;人醫會也提供義診,為受災民眾施打破傷風疫苗、縫合傷口。十五日持續進行發放與關懷,並前進獨魯萬市重災區,溫柔擁抱鄉親、膚慰受創的心靈。

馬來西亞慈濟人發揮「無處不在、無人不度」精神,啟動「百萬好菩薩」勸募行動,希望讓「大馬連心,愛鋪滿地」。近日,受邀到沙登印度廟勸募,一天就招募到五百七十多位會員,且開始要在廟裏推動環保。

「志工勇敢邁步後,才知道『原來人間菩薩都在等我們開口勸募』,也對慈濟法門更有信心。」十五日對北區慈濟人開示,上人以此教眾:「只要發心就有福,只要發願就有力;有福有力、善立心願,福報就隨著願力產生。」

生活中的食、衣、住,再怎麼使用總是有限量,但是人心欲念永無止境。上人感嘆:「無求有、有求多,多還要更多,占有欲深重;求不得、不滿足,就有煩惱,隨之造業。」

煩惱看不見、摸不著,但感受得到。上人教眾:「要懂得運用佛法,將煩惱、痛苦的心念,轉為願意付出、造福人群的善念;將追求享受的欲望,轉變成救助苦難的善心;將損害眾生的惡心,轉化成發心助人的菩薩心。人人啟發愛心造福,讓苦難人安心、安身、安生,就能讓多災多難的世間,多一分保護。」

與北區合心志工談話,上人言,一生汲汲營營,追求存款簿裏的存款尾數多一個「零」、再多一個「零」;當一口氣上不來時,人生終會「歸零」,再多的財富都無用。

「發無量心,能得法無量、度人無量。」上人勉眾,感恩平安,應把握當下付出,從付出中體會真空妙有之法,自我淨化、度化他人。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