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65期
2013-12-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〇一三年十一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65期
  五至七日 慎言

◆11‧5~7《農十月‧初三至初五》

【靜思小語】轉煩惱為智慧,轉是非成善法。

持五戒、修十善

《法華經‧譬喻品》記載,大宅四面火起,長者呼喚屋內諸子趕快逃離,但孩子不以為意,依然在火宅中玩樂嬉鬧,長者只好想辦法以裝飾華美的羊車、鹿車、牛車,引誘孩子出離火宅。孩子們爭先恐後跑出宅邸,長者見大家都安全了,「各賜諸子等一大車。」

晨語時間,上人指出,羊車、鹿車、牛車分別譬喻聲聞、緣覺及菩薩;而長者所賜予的大白牛車,則是行菩薩道的工具。希望大家皆能行菩薩道,由菩薩行門朝成佛目標前進。

「佛陀教導眾生,不論從何等法門入佛門,最終仍歸於大乘法。」上人表示,大乘法是出離火宅唯一的門,讓眾生從無明的凡夫境界,運用「六度」通過煩惱河、遠離無明,直至彼岸,登上清淨無染的境界。

「要安穩行菩薩道,須先鋪好人間路——持五戒、修十善。」上人指出,能持五戒則不失人身,修十善則得人天福報;打穩「人道」基礎、鋪平人間路,才能與菩提道接軌。

「要守好五戒、修十善,必須提起智慧、明辨是非。」上人舉五戒中的「不妄語」為例,有時心直口快說真實語會傷人心、造成人與人之間的猜疑與對立,故須因人、因時、因地,慎言應對,將是非轉換成教育人心的善法。

《六祖壇經》:「煩惱即菩提。」上人教導,學佛者要學會轉念,運用智慧轉化煩惱。「修菩薩行有『十地』,從初地『歡喜地』逐步進階,直至第十地『法雲地』,都要在人群中磨練才能成就。因此,發一念菩提心,要恆持初心;聞法歡喜,更要信受奉行。」

上人教眾,以單純心接受佛法、依佛陀指引行菩薩道;法入心,具有正確的見解與觀念,則一切行為都能利益眾生。

「凡夫見物即起貪著愛欲;覺者則是疼惜萬物,而非貪為己有,故謂『法眼淨』。」上人言,見物不生欲心、不起煩惱,懂得愛護萬物、普施平等大愛,就能斷除自心無量煩惱,得「法眼淨」。


傳法髓,真留史

「將近五十年的慈濟文史,空間開闊、涵蓋全球不同國度,每一天都有豐富訊息、每一則都是重要史蹟。莫只是追溯早期史料,更要整理好現在持續發生的慈濟足跡。」

六日與文發處同仁談話,上人感恩慈濟人在世界各地身體力行佛陀教法,實現佛陀理想中的菩薩世界。「慈濟人用什麼方法,帶動這麼多國家的居民投入菩薩道,就地傳承靜思法脈、開啟慈濟宗門?在在值得記錄與探討。」

上人言,歷年的慈濟人、慈濟事,都有當時的時代背景;時代與社會成就慈濟志業,慈濟志業也與時俱進,因應每一個階段的社會與眾生所需、從臺灣跨及國際。「為慈濟寫歷史,即是在為時代作見證。」

慈濟人在全球各地長年為苦難人付出,且運用靜思法脈、慈濟精神與人互動,帶動居民樂於付出互助,接引出眾多不同信仰的本土志工,就地發揮善的影響力,達到「定國安民」;上人表示,這其中的轉折與發展,也都要翔實留錄。

「要用心記錄慈濟人間菩薩如何將靜思法脈的『無為法』,傳續成可以實踐的『有為法』。用心探討、書寫法髓的起源與實踐,才是真留史。」


承使命,堅道心

來自加拿大、馬來西亞、紐西蘭、澳洲、緬甸、菲律賓、新加坡、斯里蘭卡等八百一十七位志工,七日起分別在臺北板橋、三重志業園區,展開第一梯次「海外培訓委員慈誠精神研習會」課程,其中七百一十二位新發意菩薩將接受上人授證,成為委員、慈誠一員。

早會時間,上人感恩人人抱持虔誠心精進。「受證之後就是承擔使命的開始,要把握當下、恆持剎那,用心在每一秒鐘。一秒間的發心,即是一輩子菩薩道的方向,期待人人永遠朝著對的方向前進,道心堅固行菩薩道。」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