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76期
2014-11-24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新加坡
  阿板薰法香
  助人線上
  人醫之愛
  發現歡喜
  慈善臺灣.屏東東港
  特別報導
  人世間
  慈濟道侶叢書書訊
  祝福快遞
  人間問路
  發現歡喜
  百川歸海
  衲履足跡
  攝影筆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76期
  含笑 不再怨懟
撰文.張綺涵

攝影/黃巳龍

她怨生母棄養、怨養父母偏心、怨先生不能承擔家計……
然而在善行中,她發現自己並不匱乏,周遭還有暖暖的善與愛,
回首際遇,她只有感恩。

 

你只會跟我要錢,家裏的事一點也不幫,每次都留爛攤子給我收拾……」以前,游含笑面對先生向她伸手要錢,總是憤憤不平發著牢騷,不甘心地把錢交出來。

回想起過往的人生,游含笑仍帶著些許的無奈與感傷。生母因為喜愛含笑花的清香而以此命名,期盼她能如花一般耐寒、耐暑,擁有無須特別照顧也能長得很好的強韌生命力。無奈家裏孩子太多,考量經濟因素,只好忍痛將她送給表舅當童養媳……

自問 
為什麼人生這麼苦

含笑四、五歲時進了養父母家,小小年紀就得分擔家事;天未亮,趕鵝到溪邊及山腳下覓食,回家後要掃地、切番薯藤餵豬,還要趕在太陽下山前,到田裏將曬乾的稻稈拿回來做草蓆。

家務負荷實在很大,每當含笑動作慢點、偷懶一點,換來的不是養母的惡言辱罵,就是拳打腳踢。她渴望得到家庭溫暖與愛,卻是那麼地遙不可及。

養母生了十個孩子,日常生活用品永遠是賒帳的,等到穀子收成或賣了豬,才有能力償還,因此家裏雖有大片稻田,卻永遠吃不到白米飯。這樣的生活讓含笑心裏感到不平,開始怨天怨地,恨生母棄養、也怨養父母偏心。

十三歲那年,從養女變成媳婦,沒有婚戒、結婚照和喜宴;婚後一個兒子、三個女兒陸續出生,丈夫經營糕餅生意,卻因不善於做生意,無法分擔家計;僅讀過小學一年的含笑識字有限,只能當作業員或清潔工,微薄的薪水也難以應付生活開銷。

先生工作不順遂,染上賭博、喝酒、抽菸等不良習慣,之後更動輒好幾個月全無音訊;每每孩子開學前兩個月,含笑就開始擔心繳不出學費,「借貸」成了她無法擺脫的宿命。

債務與開銷壓得含笑喘不過氣來,她一次次自問:「為什麼人生會這麼悲苦?何時才能改變命運?」

布施 
點點滴滴細水長流

一九九二年,含笑在桃園一家染整廠工作,某天聽到收音機裏傳來一個聲音:「參加功德會……每月一百元就可以幫助苦難人……」她還來不及記下如何捐款,收音機的聲音就消失了。

她想,只要一百元就能幫助人,有機會她也要捐款;又聽鄰居黃錦華說起:「有一個功德會回收報紙,賣了錢去助人……」含笑就開始在家裏及工廠回收報紙、紙箱,每天將回收物放置在附近店家門口,聽說會有慈濟人來收取。

有一天,含笑看到購物中心門口停了一輛小貨車,她伸頭往車裏看,看到一本《三十七助道品》,她想,應該就是載紙箱回收的師姊,問她說不定可以找到功德會。

果然,她等到載回收物的郭金盆,也開始對慈濟有了初步認識;雖然還過著借貸的日子,卻不減想要助人的心,想盡辦法節省生活開銷來捐款。

她也開始到環保站整理回收物。這件志工事,需要專心、細心及耐心,因為分類錯了,回收廠商就不收貨;每當她將一堆堆回收來的資源仔細分類清楚,不知不覺心情也由煩悶轉為開朗,臉上笑容增加了,抱怨減少了,對於不如意的人生也不再自怨自艾。

一九九五年,她進入一家電子公司做臨時清潔工,也建議廠長在廠內設立資源分類桶;「為什麼要做分類?」廠長不解地問她,她解釋做環保的種種好處,也感動了廠長,不僅推動垃圾分類,開會時還邀請同事參與慈濟會員。

看著廠長與公司同仁陸續參加多次募款活動,捐助醫療基金、九二一地震後重建的希望工程等,含笑流下了感動的淚水,心想自己只是一個小員工,竟能得到長官信任與認同,這是在她過去生活中不曾發生的事,她也感受到社會的溫暖與愛心。

一九九九年,含笑受證為慈濟委員。連續十二年,總是放棄公司每年舉辦國外旅遊的機會,並將旅遊補助款全數捐出。

「自己沒有能力每月多捐一點,只好找機會多布施。」含笑說,不去旅遊,既可以加班賺錢,又可以助人,從中感到更多充實與快樂。

游含笑二十多年來在桃園蘆竹環保站貢獻心力,疼惜大地不曾間斷;每天晚上更會抽空前往當地家具量販店做資源回收分類,全年無休。(攝影/田慧文)

甘願 
坦然接受因緣果報

二○○八年全球金融危機,含笑被資遣;領到遣散費時,她想到上人說過,「有一缺九」會很煩惱,不如把心態轉為「有十捐一」。自己雖然還在繳貸款,但畢竟有房子可以安身;看到世間災難頻傳,自己的生活猶如在天堂。於是她以先生及三個孩子的名義,將遣散費捐出作為國際賑災,幫助有難的一方,也希望藉此為家人種福田,啟發家人的善念。

今年四月一個清晨,她在路邊等待共乘的車輛,一輛廂型車突然失控衝向路邊,不偏不倚撞到她,然而奇蹟似地,除了手臂擦傷並無大礙。

換做是以前的她,可能又要怨嘆怎麼這麼倒楣,做好事還會被撞;現在她則是感恩重業輕受。她以上人的話:「甘願還,打八折;不甘願還,加利息。」來自我提醒:面對因緣果報,要心甘情願接受,遇到不如意時,要用「甘願做、歡喜受」的心情坦然面對。

如今的含笑,走出生命的陰霾,享受陽光普照的溫暖;內心很平靜,不但感恩自己還有能力負擔生活所需,也感恩一家大小健康,可以生活在一起。

清晨時分,她走在環保站旁的紅磚道上,微風徐徐吹起,迎面飄來一股熟悉的花香,原來園裏的含笑花已經開得燦爛,她佇足在一朵花苞前面,想起生母當時對自己生命的期許,而她奮力走來的每一步,愈來愈有價值、不辜負所望,就像眼前這朵含笑花一樣,度過寒冬之後終能開花、散發宜人的芬芳。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