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日 轉惡為善

2.16《農十二月‧二十八》
【靜思小語】轉雜念為善念,轉貪欲為布施。
斷一切惡,持一切善
晨語時間,上人開示,諸佛心境靜寂清澄,不受世間欲樂染著,如大圓明鏡,照徹一切;無得失煩惱,更無欲樂之念,故能以清淨無染之心,度化眾生。
「菩薩以利根聞法,生生世世吸收的法都不漏失,且道心不退,故能總持──明瞭一切善惡之法,斷一切惡法、持一切善法;以堅定意志與大願力,入群度眾。」
「三十七助道品」中有五根、五力。上人教導,立志行菩薩道,要提起精神貫徹。「有信根,就要有信力;有精進根,就要有精進力。才不致受外境誘引,讓懈怠心浮現、退失精進心。」
上人言,娑婆世界是「堪忍」世界,意謂苦惡之地必須堪得忍耐才能久居。娑婆眾生剛強難調伏;但佛心開闊、包容一切,不忍眾生受苦難,故「忍於斯事」,甘願再來娑婆度化眾生。
「眾生意志薄弱,欲門一開,貪、瞋、癡等無明隨之而起,喪失清淨智慧、也喪失志氣,輕易受誘引而去。有志氣的人,情為重;意志薄弱的人,錢為重,這就是凡夫受苦的原因。」
佛陀教眾提起使命感,付出無所求,只要對人間有意義之事,就要「捨己同他」,放下私己利欲,為眾生付出。上人勉慈濟人,以慈悲平等心接引人人。「『教富濟貧』──引導有能力的人樂於付出;『濟貧教富』──對於受助的貧苦人,助其拔苦、啟發其愛心,使能助人。」
諸佛說一切法,都為了化度眾生。上人勉眾:「上契佛法妙理、下契眾生根機,弘揚佛法、救度眾生,就是報佛恩。」
竹筒歲月,日發善念
花蓮慈濟醫院高瑞和院長,日前帶領同仁跟隨志工關懷街友,致贈衣物、毛毯、鞋襪以度寒冬,並鼓勵他們到環保站當志工,透過與人互動重回社會。
早會時間,上人肯定同仁以誠相待、以誠共事,且將「覺有情」的菩薩淨土,從志業體推展到社會,促進人間祥和美好。
「人間菩薩用『四攝法』度眾生——先行『布施』,應其所需而給予;用『愛語』互動,讓他們感受到真誠情意;接引投入志工,在愛的環境中『同事』;帶動走上正確人生軌道發揮良能,就是『利行』。」
與大陸華東志工座談,上人回溯創立慈濟的因緣。「當初心懷理想而出家修行,堅持『自力更生』原則。為了貫徹這分理念,常住耕種、做手工,雖然生活艱困,但心安自在。」
借住普明寺修行期間,見貧苦人無力就醫的苦境,萌生慈善救助想法;加上與修女論道,激勵上人將想法化為行動,於是向不捨自己離開的老菩薩說,只要幫忙做慈善,就不會離開花蓮。
上人發予一人一只竹筒,教這群家庭主婦每天出門買菜前,在竹筒中存入五毛錢,天天發願助人,讓善念連綿不斷。
「『日存五毛錢』累積慈善基金之事,經口耳相傳,愈來愈多人響應;也因為參與的人多,慈善的眼界更開闊,許多苦難人及時被救助;這就是慈濟慈善志業的起源。這段在克難中做慈濟的日子,就是『竹筒歲月』。」
中國大陸幅員廣大、人口眾多,民心善惡對世界的影響很大。上人期許大陸慈濟人,以竹筒歲月的克難精神,廣布善種子,啟發愛心、淨化人心。
「人人心中有法,安心、定心,社會就能祥和。人人轉惡為善、轉雜念為善念、轉貪欲為布施的心;日日發善念造福,就能以善以愛消弭災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