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44期
2012-03-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東日本大震災周年記
  法譬如水‧經藏演繹‧花蓮
  草根菩提
  人文教育‧馬來西亞
  聞思修
  喜樂證言
  聞思修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一二年二月)
  聞思修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44期
  人文諮商 為受苦者開一扇窗

▪ 撰文‧余德慧(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教授) │ 插畫‧李讚成

「人文諮商」是從臨床現場出發,
運用藝術、文學、書寫、身體工作等資源,膚慰受苦的人,減緩身心煎熬。



今年春季,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正式開設「人文諮商通論」課程,這是由教育部支持的革新課程計畫,慈濟大學首先開班,其中有深刻意涵。

人文是慈濟志業的重要基石,透過慈濟人文,不僅慈濟人行事有據,在慈濟的各級學校學生也備受薰陶。慈濟人文是以廣大的生活面、行入人群為其場域,大學教育有其限制,但是慈濟大學欲培育具有人文膚慰力量的知識份子,卻是件不能等待的事。

人文諮商與慈濟人文的差異在於,它是從臨床現場出發,運用所有人文資源來膚慰受苦的人。人們皆知受苦者的難受需要膚慰,但是一般人只是站在他人的位置悲嘆、同情,然而臨床位置則賦予進駐受苦經驗的位置。目前,臨床位置僅由醫師、心理師等專業人員進駐,由於本身專業的限制,他們往往無法越過症狀而陪伴病患其他受苦經驗。人文諮商課程即在訓練人文學科的學生,以現有的資源,如藝術、文學、書寫、身體工作等,經過訓練之後,能夠從事下列工作:

陪病諮商:在安寧病房與癌症病房,醫護把精力放在醫療控制,但是幾乎在這兩種病房的家屬都進入受苦狀態;例如為了照顧先生,妻子在經濟、家務、工作各方面都陷入困難,如果沒有強大的支持系統,就非常需要陪病諮商者。他們需要的協助包括醫病溝通、生活協調、情緒宣洩以及各種短期協助;慈濟志工本就投注這一塊,人文諮商訓練則進一步深化這區塊,加強身體工作(如協助身體動作、手按摩、能量合一或靈氣)、人文藝術協助(催眠、塗鴉、自由書寫等)。

宗教諮商:人文諮商的宗教諮商並非放在法益(這是神職人員的工作),而在於運用宗教的各種資源,減緩病苦。例如,佛陀滅度之前,身受惡疾所苦,但他發現四念住法,可以讓身苦與心苦脫離,使得身苦但不心苦。這方法被南傳佛教視為修行法門,卻被美國、荷蘭、加拿大等國的醫學中心視為「減低壓力」的妙法,紛紛成立「正念解壓中心」,使宗教的修行變成膚慰的技術。另外,研究證明,共同禱告會帶來正面的膚慰效果,而許多宗教的懺悔道也被證明,對心境不純淨的病患有清明的效應。另外,穆斯林的「蘇菲旋轉」,也具有淨化的效果。

目前人文諮商師的訓練止於試辦階段,將來是否能獲得認證,需要努力的空間還很大。定位為「實作課程」的人文諮商課程,已商請基督教戒毒輔導中心、署立花蓮醫院養護之家以及秘密花園心理診所協助實習,期望在真實的人生課堂中,養成更深的人文膚慰力量。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