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44期
2012-03-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東日本大震災周年記
  法譬如水‧經藏演繹‧花蓮
  草根菩提
  人文教育‧馬來西亞
  聞思修
  喜樂證言
  聞思修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一二年二月)
  聞思修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44期
  二十六至二十七日 近善而自芳

 


◆2‧26~27《農二月‧初五至初六》

〔靜思小語〕跳脫惡境、走入善境,讓惡習消失、善行養成。


心靈開闊結善緣

早會時間,上人有感而言,每日新聞報導,見全球因人心不平起爭端,讓四大不調的人間更添危難與苦楚。「娑婆世界,堪忍事多,若心靈無法忍耐而躁動,不只傷己傷人,亦可能傷害家庭與社會。」

「人生本就有『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蘊熾盛苦;平安就是幸福,莫再斤斤計較、與人結惡緣。」

上人強調,此生的際遇,皆為過去生的造作與結緣,若以因緣果報觀思考人生順逆,就能平靜面對逆境而能自我調適、善解對方,以開闊心胸及智慧,化解惡緣、轉為善緣。

「生命長短無法自主,要保持心靈開闊、廣結善緣;不與人起爭執,不計較名利權位,心境自然開闊。」上人言,外在的大環境無法改變,但只要心境轉變、退讓一步,就能結下更廣闊的好緣。

「走在正確的方向、做對的事情,還需要旁人幫助以增加力量。」上人勉眾,時時懷抱感恩、尊敬的心,以無私清淨之愛待人處事,則無人不愛、無事不包容,即使過去生造業、結惡緣而此生陷入苦境,心靈也可以輕安快樂。

感恩互愛聚眾力

與慈濟大學醫學院楊仁宏院長等人談話,上人指出,慈濟人能在遙遠國度撒播愛的種子,獲得當地人民和政府的肯定,皆因每一位慈濟人打開心門、感情融洽,故能凝合力量,朝共同的方向努力。

「建院、設校一路走來,我只有一顆至誠之心,盡心力而無所求,只求醫療志業能成為磐石與典範,讓有心人嚮往而來,共同發揮醫療良能與使命。而今硬體已完善,需要有同心、同道、同志願的人才共同投入,希望人人放寬心胸,合力實現心中理想。」

「要落實理想,需把目標放在前方,從起點一步步踏實地朝目標前進;這無法單憑一人做到,須靠大家發揮專業良能,朝共同的理想與使命不斷精進。」

上人期許主管們不只能夠欣賞,也能帶動、培養人才,匯集眾人的愛心、力量成就志業,亦勉要培養感恩心,「以感恩心看待一切,心胸與眼界自然廣闊,則人與人之間就能合心協力、落實理想。」

親近善法得益友

昨日上午臺灣南部發生芮氏規模六點一地震,不少民眾受驚嚇,所幸各地皆平安。二十七日早會,上人感恩臺灣有福無災,勉眾提高警覺、戒慎虔誠,且要用心維繫人倫道德,人與人之間以愛聯繫、熱情互動,才能成就祥和平安的淨土。

去年起,慈濟人在全臺推動「法譬如水」經藏演繹,接引社區會眾虔誠齋戒、懺悔洗心;雖然經藏演繹已落幕,但各社區仍持續共修、舉辦讀書會,不斷引法入心、落實生活。

上人強調,反省察覺自己的錯誤後,就要勇於認錯與改過,用法水清除內心的髒污,檢討待人處事的聲色態度與習氣,保護心靈不再受污染。

古賢有云:「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也。」上人言,修行就是修習氣、改正不好的生活習慣,「不好的習氣是長期熏染而成,好的習慣也可以藉由薰陶養成。跳脫惡境、走入善境,就能讓惡習消失、養成善行為。」

人總是希望交到有益於己的朋友,上人勉眾作他人的益友,相互學習與增進;「法入心、法入行,清除貪、瞋、癡等惡心、雜念,而能散發德香——讓人感受到善心善行,如聞馨香而樂於親近。」

「日日親近法,自然會有愛與善的身行——口說好話、身行好事,培養好習慣,否則開口動舌常傷人,對自己損害更深,因為暢一時之快而惡口傷人、惡行損人,人格、品行會長久遭人唾棄。」上人教眾培養布施、愛語、利行、同事的好習慣,常常與人分享、帶動更多人培養好習慣。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