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44期
2012-03-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東日本大震災周年記
  法譬如水‧經藏演繹‧花蓮
  草根菩提
  人文教育‧馬來西亞
  聞思修
  喜樂證言
  聞思修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一二年二月)
  聞思修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44期
  【演繹得法益】 法海一粟的奇異恩典

▪ 撰文‧盧蕙馨(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副教授)

有演有繹的現代法會,是身心淬鍊的大教室,
師生輪流上舞臺,不分你我,無分地位,
所有身形都是載道器,相互助緣互勉,共修正覺……



二○一一年「法譬如水」經藏演繹令二十五萬人深深震撼,這場法筵還有後續。當訊息傳進慈濟大學校園時,我不覺雀躍感恩:終於能一窺堂奧,領受上人給我們的禮物了!

然而,要在學識導向的大學號召眾多師生參與,也非易事。所幸許多同事和學生已知曉去年的演繹盛況,在我們「百千萬劫難遭遇」的邀約下,開始加入一週一次的集訓。

起一一道氣何在?

從十一月中旬開始,初學的速度緩慢;一個月後首次驗收,序曲和「一性圓明自然」未能進入狀況,缺人、不熟悉前後左右、動作無力、沒有笑容,這些缺點怕是給了陪伴指導的種子團隊巨大的壓力。然而,我們接到的電子郵件總是充滿溫情鼓勵,提醒說還要共修練習,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

第二次驗收已接近寒假,雖然該學的都學了,鬆散的情況卻沒有改善多少。為何如此呢?是高等教育崇尚個人獨立自主,我們以為已經管好了自己,旁人也不敢管太多嗎?這些問號平時不會出現,此刻成為深刻的問題。

間隔一個寒假,開學前的集訓,許多學生肢體睏倦,表情仍然不明所以;師長這邊也未能成為典範。眼看剩下不到一個月時間,急得慈悅師姊表情凝重,教大家坐下,沈澱心思,並嚴肅曉以大義,從頭說這不是表演,是要深入解《水懺》意涵,需自許為說法者,虔誠帶動觀眾齋戒懺悔,她問,這一次的演繹菩薩教育水準最高,怎麼最缺乏道氣?「這一生就這麼一次,演繹後如想再來一次,沒機會了!」

聲聲問敲進眾人的心坎,加上從臺北來的師姊們已陪伴了三天,以無限耐心,修整大家的手勢和節奏,在最後關頭,團隊的自覺和士氣終於提振起來。收攝心念,將小我降服於群體,這是師生在此共同學習的功課。道氣無著,需要千錘百鍊才得成形。

承一一蓄勢待發

三月五日驚蟄,進入開演前的倒數計時。傍晚,人文社會學院體育館燈火通明,兩面舞臺的入經藏菩薩輪番上陣演練。迎面走來的是對面中小學的教職同仁,暮色中傳來親切的招呼聲:「換你們嘍!」從未感覺兩個教育系統如此接近。不少同伴是親子同入經藏,體育館內處處可見小菩薩和父母以法緣相聚的情景。即便稚兒也動靜安然,未擾大人的修習。

然而,離上次集訓又已間隔了五天,在大地轉暖的躁熱氣息中,我們上下行進間依然有些雜沓。兩天後,進入花蓮縣立體育館,正式演出場地和模擬舞臺似有出入,我們在摸索適應間一陣倉皇,有時擠成一團,有時走錯位置。啊!這光景如何在三天後展現道氣?平時老成持重的主管們也再次被調教,如何以力道張臂跨足,務必鼓起慈濟法船的風帆。

我們是否已準備好?無人敢確定。慈悅師姊又下指令,隔日晚上,大家務必要坐在觀眾席上,觀摩為傳播媒體加演、由醫療志業與志工擔綱的首場。直到十日,教育志業體的第一場演出前總彩排,我們終於漸次凝聚精神力量,在綿綿的春雨中,蓄勢待發。無數的師姊、師兄、師姑、師伯守候在身邊,為我們張羅飲食,溫柔地為我們鼓掌祝福。

排隊準備進場,等候黑色布幔拉開。我們手持蓮花燈,互道加油。不分年紀,眾人猶如小學生在遊藝會表演前,有些許雀躍和緊張。準備準備!出場了!注意左右對齊哦!我們緊挨著彼此前進。循序就位後,道氣彷彿已悄悄在腳下鋪展,等待著我們一一藉偈頌、手語、行儀,讓它昇騰迴旋,進入每位會眾的心田。

轉一一脫胎換骨

在輕煙裊裊的「爐香讚」中,老、中、青、小菩薩「雲來集」,以練習時從未有過的莊嚴步履,行雲般向前、向上流動。這是何等的因緣,我們走出教室,以菩薩的身形,相連成一體。鐘鼓齊鳴,身心大地為之震動。我們手持的蓮花燈燭光熠熠,頭頂上的藍色光束映照出彼此安止的容顏。

〔圖說〕師生同臺演繹,此生不會再來,與會師生將永遠記住,「那一年,我們一起入經藏」。(攝影/牛成德)

「開經偈」的唱誦壯如波瀾,我們仰望佛陀,齊步登階。轉身後是「生生世世都在菩提中」的發願,願立「地藏王菩薩」的願,願發「觀世音菩薩」的心。每每旋律到此都泫然欲泣,演出時但見觀眾席上端坐的無數人影,各自承載生而為人的煩惱苦痛。高等知識分子蒙受眾生恩惠,理當更有「眾生無邊誓願度,法門無量誓願學」的宏願。

然而,聞道不必分先後。我們的青年學生上臺演繹時,讓人不覺眼睛一亮。集訓起初被說成「吊兒郎噹」的模樣已全然不見,換上清明含笑的面容,手勢堅定有力,真可謂脫胎換骨。法海區的師長也許曾看不順眼他們,怪其不受教,此刻也虛心跪坐,隨著他們的妙手妙音唱誦,懺悔是否自己「強悍蠻橫失柔和」,「蔑視他人氣焰高」。

在幾個段落中,師生輪流上舞臺,三障的「一一懺悔」中,或站或跪都有分。練習時但覺和課堂上師生地位有上下之分,形成強烈對比。演出時已不必分你我,所有的身形都是載道器,相互助緣互勉,共修正覺。此非知識的傳授可達成,這個有演有繹的現代法會方是身心淬鍊的大教室。

這一晚正式演出後,迴響熱烈,大家的肢體痠痛,但心情歡愉。第二天下午,被提醒不能鬆懈,否則容易出錯,再一次彩排,上人親臨會場打氣。延續前晚的道氣,大家點滴在心頭的感受豐沛,靈光處處現,跪再也不覺累。流暢再行過兩個半小時,上人在二樓欄杆邊,對下面的大中小菩薩說要擁抱大家,全場熱情沸騰。

夜晚再度來臨,這比西部菩薩有福多承擔的一場,不是為感動別人,而是要真正感動自己,報答這成為法海一粟的奇異恩典。好好珍惜,記住這一期一會的師生共同演繹,此生不會重來。終曲後,我們唱著「大時代需明大是非……」步出會場,早已離開漸散的觀眾視線,我們仍一步一步地緩緩走唱,為自己,也為這美好的記憶。

合一一法會不散

收拾行囊回家時,場外的桌椅已撤,同事們相識而笑,有人說:「不簡單!」聽者也答:「是呵!不簡單!」無須再多言。平時,有人因為職位立場不同,在校務處理上或有些不愉快,此刻均已煙消雲散。不只是法會考驗造就的團隊精神,讓大家情感得以融合,實在是,這是多麼不可思議,一切即一的眾緣和合!

從集訓到演出,從寒冬到春雨絲絲,節氣歷歷轉換,大地漸受潤漬,我們見證了身心轉化在每個當下的可能。善知識的提攜不可缺,才能破解諸迷闇。教育志業體的法會和慈濟人的法會自有些不同,青年菩薩、小菩薩的朝氣與童真象徵未來希望,他們在清純歲月得以受法所潤,值得欣羨祝福!教師當更謹慎守護。

法會餘音迴盪,如水滴已成漣漪擴散,成為師生間、同事間津津回味的話題。心頭的靈山法會因此不會散,不只是「那一年,我們一起入經藏」的銘心感受分享,還有,校園的氣息開始不一樣了!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