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日 人師之道
◆1‧30《農正月‧初八》
〔靜思小語〕以至誠之心教育,與學生交心,教學自能入心。
志為人師,用愛教育
「志為人師,足以經緯——就像織布要由橫向與縱向的線路交織而成,教育工作者除了向學生傳達古聖先賢道理,也要使道理能普遍應用於現代社會。用愛教育,足以傳心——老師以無私大愛傳道,自能與學生交心,使之感受用心。」
早會時間,上人透過視訊連線,向在花蓮靜思堂參與「慈濟人文教育研習營」的校長、老師們,傳達對於教育的深切期待。
「每位孩子來自不同家庭,有不同的生活習性,老師須『觀機逗教』,應其根機設教;若師長們以至誠之心教育,自能與學生心靈相契,其教學足以啟發、契合學生根機,所傳之道才能入學生的心。」
受大環境影響,有些孩子行為偏差、品行惡劣,師長苦無良方導正其言行,上人教示「悲母智師,足以教弊」——�老師心如慈母心,要讓學生感受到如父母般的關愛,才能與之交心,使其聽從教導;「要提起菩薩智慧,引導行為偏差的學生回歸正向,使教育的範圍不只在課堂上、學校裏,還能影響社會人群。」
上人述說臺灣教聯會老師創立「靜思語教學」,經由全球慈濟人帶回居住地落實,其中,馬來西亞慈濟人推動靜思語好話入校園,已有令人讚歎的教育成果。
擁有二十多年教學經驗的黃麗根老師,受到慈濟老師的熱情與使命感動,回國後即在班上運用靜思語教學。當時班上有一個女孩,因父母離異,母親求好心切,採打罵教育,導致孩子脾氣暴躁、成績低落,曾當著老師的面摔桌子。麗根老師用靜思語「生氣是拿別人的過錯來懲罰自己」循循善誘,女孩感受到老師的愛,慢慢調伏脾氣,課業也跟著進步,畢業還獲頒「好兒童獎」。
上人肯定麗根老師掌握了教育竅門,讓孩子感受到關懷、疼惜與勉勵,改變習氣。「志為人師,她用愛教育而與學生交心,並應孩子的根機使之接受教育;這分傳道、授業、解惑的精神與行動,足為楷模。」
上人勉眾,若人人也能做到「悲母智師」,運用方法教育自己的孩子,也引導別人的孩子,即能救拔社會人間的弊病。
行善造福,福中之福
北區慈友會成員向上人拜年,上人分享過年期間,透過視訊看到海內外三十多個慈濟據點的志工虔誠拜年,無論地理遠近、無分白天黑夜,慈濟法親即時傳達祝福,彼此心靈貼合無距離。
「感恩在此大時代,借重科技,能和身處世界各地的慈濟人即時互動回應。大時代需明大是非,雖然科技發達,若沒有善加把握與運用,心念一偏,也可能為禍天下。然若能善加利用科技,也能傳遞溫暖,帶動正知正行。」
「臺灣雖然面積小,但是愛心善念密集;去年推動《法譬如水》共修,在各社區引導會眾大懺悔、持齋戒、入經藏,許多人長期茹素、守護身口意,感得天候調順平安。」上人教眾感恩過去的平安,且持續虔誠齋戒,用愛付出、造福。
「天下苦難人多,平安的人要集中力量,『粒米成籮,滴水成河』,在不影響生活的情況下,每天節省少許生活用度,積少成多,捐款助人。」
上人殷勉,身在慈濟發祥地,須要把握因緣修福增慧;「見天下苦難,要懂得知福、惜福、再造福,提起悲憫心關懷、幫助天下苦難人;有福之人更要行善造福,才能成就『福中之福』的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