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撰文‧人文真善美志工

透過經藏演繹領受法水滋潤,年輕的生命有了全新而不同的體悟——
自淨心意,成為一個個發光體,豐富自我生命,也誓願照亮他人……
演繹現場,就讀慈濟大學社工系一年級的陳柔安站在隊伍最後方,隨著陣陣鼓聲和音樂旋律輕聲喊著:「轉、抬頭……」提醒大家動作一致、腳步合齊地往前行進。
擔任知音,讓個子圓潤嬌小的陳柔安有一種無形的壓力,深怕自己喊不夠大聲,夥伴們會聽不到,但是喊太大聲又怕會傳到觀眾席,讓她很緊張。
說起加入經藏演繹的因緣,陳柔安笑了笑說,由於室友謝宜庭參加演繹,「她每天都在比、每天都在唱,一開始我並不了解她在唱什麼,只覺得『怎麼可以這麼煩,每天都唱一樣的歌?』」
但宜庭告訴柔安,經藏演繹是很有意義的活動,班導師純寬師父也鼓勵她參加「妙音」,「我有點『鐵齒』,認為自己是來讀書的,不應該跟宗教扯上關係。而且我很怕上臺,所以很排斥……」
同班同學蔡欣庭也和她一樣對演繹活動充滿疑問,「一開始,我覺得這是一項很奇怪的活動!為什麼只要比一比手語,就可以表達自己的懺悔?」
回想上學期,班上幾位同學邀她一起成就這次法會,她用不是很好的口氣回應他們:「我喜歡慈濟大愛精神,但我不接受思想教育,因為我有自己的想法!」
蔡欣庭笑著說:「當時我百思不解,我又沒有做錯事,為什麼要懺悔?」
入經藏第一課:齋戒
因為「懷疑」,蔡欣庭提起「求知」精神,鼓起勇氣向班導師純寬師父請示。師父殷勉她:「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做錯事,或是起了不好的心念,比如說惡口傷人、口說綺語,或是欲望深無底,這些都需要懺悔反省;透過這次法會,可以讓大家用法水洗滌心靈、改往修來,為自己與社會大眾發好願。」
「我想了想,發現自己確實有滿多事情需要懺悔的,因此決定參加演繹,懺悔以往過錯,並發願未來要勇猛精進於分秒之間。」蔡欣庭說。
而陳柔安則在去年第一次參加「歲末祝福」時,被現場溫馨的氛圍感動,決定要加入經藏演繹,也因此讓她上了震撼的一課。
透過影片,她看到豬隻被禁錮在惡劣的環境中,遭到殘忍宰殺,她認真思考:「為什麼我要為了口腹之欲,傷害一條生命,甚至還吃得不知不覺,有時連自己吃了什麼都不知道,或是嫌牠不好吃?」從此她開始齋戒。
蔡欣庭以往則是無肉不食,入經藏後,她雖告訴自己:「不要吃肉了。」但偶爾還是克制不了口欲。
第一次比到「天生萬物必有因,同住娑婆一家人;上天皆有好生德,緣何無故濫殺生」這句歌詞,她全身起雞皮疙瘩,差點哭出來,「這是我第一次被歌詞內容所感動,因此下定決心要確實做到齋戒,實現『救生護生不顧身』。」
 |
〔圖說〕去年十一月起開始分組練習,不論妙手、妙音組,來自各系的同學相互扶持,調整正確的演繹角度,在練習中也培養出革命情感。(攝影/蕭嘉明) |
「參加演繹以後,我發現歌詞裏的字句都很生活化,也很貼切。」回想小時候,蔡欣庭懺悔自己喜歡「玩螞蟻」,就如歌詞所說的「誤殺濫殺嬉戲殺」。
懺悔以往所造作,她希望可以做到「已造惡業悉永斷,未造惡業令不生」——時時提醒自己正向思考,無私助人,真心關懷周遭夥伴,視萬物眾生為同住娑婆的「一家人」。
反省第一條:愛語
「第一堂課我就受到感動,決定留下來,加入演繹行列。」就讀慈濟大學護理學系一年級的黃凱聖,當初是在室友大力推薦下,抱著試試看的心情參加,「第一堂課,老師調整過大家的動作,我用餘光瞄向隊伍,發現大家都很整齊,當下很感動。」
清秀的臉龐,甜美的笑容,讓黃凱聖在隊伍中格外引人注目,但她說:「我講話滿粗魯的,每次唱到『口吐蓮花聲細柔』,就會期許自己講話能溫和一點。」
家住板橋的江昱嫻,就讀慈濟大學護理學系一年級,她說:「去年媽媽入經藏演繹,我坐在臺北小巨蛋二樓的法海區,感受相當震攝人心。每一位入經藏菩薩來自各行各業,有自己的家庭和事業需要關照,卻能密集排列、共同說法,展現的道氣讓我既讚歎又佩服。」
 |
〔圖說〕一遍又一遍,種子老師不厭其煩地叮嚀各項細節,讓年輕的心沈澱、展現莊嚴行儀。(攝影/徐政裕) |
去年底,昱嫻報名參加妙手組,練習過程除了持續了解法義外,她告訴自己要將自省及懺悔的精神落實在日常生活中,「以前的我,覺得開口動舌、舉手投足這些都是細節,沒什麼大不了;現在才了解,有時在不經意中,對人對己已造成傷害,也帶來業力。」
回想過去喜歡揶揄別人,有如「毒蛇惡口常傷人」,她時時自勉要去除「語四惡業」。「寒假過後,變得較為懶散,嘲弄他人的話語還是會不自覺地脫口而出;短期間還沒辦法完全改掉壞習慣,但每當一不小心犯錯,歌詞就會浮現腦海,提醒自己不再犯錯。」
消業第一步:不惡口
寒假即將結束,就讀慈濟技術學院護理科二年級的余亞貞向家人道別,準備返校。
姑姑和姊姊問她:「怎麼那麼快回學校?」
「我要回去練『水懺』啊!」她告訴家人:「慈濟辦經藏演繹,要推廣佛法……」

 |
〔圖說〕成就莊嚴法會,需要地標、生活、香積、機動等各組志工日夜投入,演繹前夕,教育志業體的師生大手牽小手,帶著工具到花蓮縣立體育場打掃,讓所有觀者有清淨的環境身心入法。(上圖攝影/林士鈞、下圖攝影/許榮輝) |
身為花蓮原住民,全家人都信奉耶穌,姑姑責怪她:「你是真耶穌的叛徒。」
「是這樣嗎?我問過上帝,祂沒有回答我。」亞貞相信,上帝會答應讓人行善、讓人悔改、讓社會祥和,「祂一定會鼓勵我去做!」
亞貞說,自己的個性太活潑,有時讓人產生反感;入經藏後,她開始注意言行舉止。「師公上人說,『生氣是短暫的發瘋』,現在講話之前,我會先想一想再把話講出來,就不會傷到很多人。」
對慈濟技術學院會計資訊系四年級的鄭伯均而言,入經藏至今改變最多的也是口業,以及他過往易怒的個性。
以往,他常舉著「正義」大旗,排除異己之見,只要認為自己是正確的,他就肆無忌憚的指正對方,暴躁易怒的脾氣導致好友逐漸疏遠;他不明就裏,老是怪罪上天不公平。
入經藏後才了解,過去因為理直氣壯,惡口惡語埋下惡的種子,最終自食惡果。「理直氣壯容易說錯話,傷害他人而不自覺;若期望別人以好言好語相待,就應柔和聲色待人。」
深入經藏,讓伯均體悟過去人際關係不佳的箇中道理,「想著善的一面,善就出現;想著惡的一面,惡就來臨。」他發願身體力行,縱使「知易行難」,但他說,倘若沒有力行改過,就空過因緣,入經藏對人生也就沒有任何意義。
愛人第一項:孝順
慈濟技術學院護理系三年級的林聖翰,曾擔任學校親善大使,跟隨老師出國交流,開朗活潑充滿親和力的他,臉上時時掛著陽光般的燦爛笑容。
聖翰說,他從沒見過父親,國中時母親到外地工作,留他和姊姊相依為命,承擔很多責任,也養成獨立個性,卻也造成他們與母親互動冷漠。聖翰比喻:「像陌生人一般。」
九二一大地震後,慈濟在中部災區援建五十所希望工程學校,家住南投的聖翰印象深刻:「國小、國中都是就讀慈濟援建學校,教室好漂亮、好寬敞。」學校老師了解他的家庭狀況,建議具有原住民身分的他畢業後報考慈濟技術學院,也為他申請全額補助。
去年八月,聖翰前往臺北小巨蛋觀賞「法譬如水」經藏演繹時,被現場莊嚴的氛圍所震憾,發願如果有機會可以入經藏,一定要參加。「演練過程中,我領悟師公上人所說的『佛法生活化』,原來法會不一定是誦經、跪拜,手語也可以傳法。」
藉由一次又一次的唱誦,聖翰開始思考:「在學校,我做志工關懷別人,和人廣結善緣;為什麼我卻不能用耐心、愛心對待我的家人?」
頓時,他懺悔對母親的態度,「現在我每星期都會打電話給媽媽,關心她的工作和身體。」雖然這樣的動作讓媽媽很訝異也不習慣,「無論媽媽有沒有感受到我的改變,我堅持做就對了!」
 |
〔圖說〕青春學子至誠發願,虔誠的音聲共振,法水滋潤讓生命有了全新而不同的體悟。(攝影/謝光雄) |
轉念第一想:感恩
學生組手語種子老師蘇筱雅,在演練期間不斷穿梭隊伍之中,調整大家的手勢、位置。就讀慈濟大學護理系二年級的她,父親是刑警,平常鮮少回家,母親在她七個多月大時失聯;筱雅從小與祖父母、嬸婆同住,是嬸婆陪伴她長大的。
嬸婆是慈濟委員,筱雅從小跟著嬸婆茹素、參與慈濟活動,對手語相當熟悉,也是學校手語隊成員。去年,她很幸運地補位參與高雄小巨蛋的經藏演繹,這次教育志業經藏演繹,她更義不容辭承擔學生組種子老師。
筱雅以前是個很悲觀的人,凡事都往壞處想,常常覺得不快樂;在了解「累劫煩惱因意起」,她深刻體會心念的重要性,天天自我祝福,時時提醒自己「心寬念純」。心念轉變了,心情也變得比較開朗。
小時候,筱雅常常覺得得不到家人關心,甚至感覺自己不是家中一分子,喜怒哀怒的情緒都不被在乎,常會甩門來引人注意,或故意做些讓家人生氣的事。
她常埋怨媽媽,捨下這麼小的孩子離開家裏,讓她無法擁有完整的家庭,但在經藏演繹過後,她的心釋懷了;雖然自幼沒有完整的家庭,她卻在慈濟家庭裏得到滿滿的愛與關懷。她說:「要感恩媽媽給了我健全的身體,可以做很多很多有意義的事。」
●
在花蓮縣立體育館舞臺上,當清澈響亮的鐘聲響起,就讀臺南慈中高三的蔡惟欣,神情專注、眼光含淚,依著節拍跟著隊伍緩步向前;法海區上所有的來賓,也攝受了這一分莊嚴,感動齊聲合唱。
「親自入經藏,雖然不是直接面對面向人傳揚佛法、解說佛經內容,但是,藉由我們的肢體動作和臉部表情,讓幾千人同受感動,領會《水懺》歌詞內涵,這也是一種傳法。」
半年來,經藏演繹讓年輕的生命有了全新而不同的體悟,這群慈濟教育體系的孩子們,在法水的滋潤下,淨化自我心靈,成為一個個發光體,豐富自我生命,也照亮他人……
(資料提供/蔡翠容、施玉惠、楊杏姿、黃金英、彭鳳英、黃金英、沈瑛芳、王麗珠、蔡慧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