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難護理師的高山夢
◎撰文‧黃秀花 攝影‧莊慧貞
早就嚮往旅行尼泊爾,卻在地震後首次踏上,
別說靠近夢寐以求的喜馬拉雅山,就連遠遠遙望都很難;
涂炳旭期待有朝一日能重返尼泊爾。
走訪尼泊爾災區一趟,涂炳旭除了感嘆、感傷又帶點不捨。
身為花蓮慈院護理部副護理長的他,擁有豐富的急診急救經驗,也受過緊急災難救護訓練;災後半個月走進災區,原想重大傷患應已處置得差不多,來到巴塔普曼索里帳棚區時,卻發現一位三十多歲婦人的手臂、髖部、臀部等多達六、七處褥瘡,最大的傷口宛如碗口,想必一定受到極深的痛苦。
涂炳旭根據臨床經驗,知道帳棚內濃重的氣味來自於褥瘡病人身上常見的一類菌種,病人倒臥在塑膠布上,醫師們跪著為她清創,每處理完一處,涂炳旭就趕緊協助做溼敷療法;但當紗布一打開、生理食鹽水才倒下,有一位小朋友跑過,地面揚起一層灰。
「這樣不行,非無菌狀態,必須重來。」第二次再做,涂炳旭才轉頭去找其他藥材,紗布和傷口上又停有兩隻蒼蠅;面對這樣惡劣環境,大家花了好幾遍工,三、四十分鐘才清完所有傷口及換藥。
第二天,慈濟人醫會陳子勇醫師又與涂炳旭去做清創,看到雨絲飄落,兩人還輕鬆地說:「這裏的雨比較粗喔!」話才出口,水就淹進來!大家趕緊用手把水捧出去,涂炳旭想到不遠處慈濟的倉庫有張摺疊福慧床可以墊高婦人,以免傷口浸染髒水;他一隻腳才跨出帳棚,立刻就摔了一跤!水勢太猛、積水深厚,但他不顧一身泥水一路狂奔,終於完成任務。數日後婦人獲得安排送入杜利克爾醫院急診,他們也就放心了。
當醫師在帳棚區看診時,發現止咳藥水短少,不怕奔走的涂炳旭,即刻奔向慈濟醫療站取來;而來到稍遠的帳棚區關懷,發現一位婦女發高燒,也是他引領她走過鄉間小路,來到健康中心的醫療站看診領藥。
對此,他深有感觸:「一場災難,把民眾的通訊也震垮了;生病了,連附近有醫療站都不知。」他深入災區訪查,方知電話不通、也看不到電視,人們訊息流通僅靠口耳相傳……
語言不通
也能心領神會
涂炳旭觀察,來到慈濟醫療站的民眾不見得有急症或大病,雖然語言不通,但能跟醫師講幾句話,就彷彿得到心靈慰藉,也是一種療癒。一如第三梯次抵達的第一天,剛好帳棚區的其他國家醫療隊撤站,居民便開始憂愁日後要到哪兒就醫,慈濟人馬上承諾:「我們會接手。」次日,志工們才在組裝帳棚,已有不少民眾排隊等候。
語言不通,同樣能心領神會的,還有在發放現場。慈濟進行大型物資發放時,涂炳旭負責引導:「領二十公斤米走這邊、三十公斤走那邊!」他說著閩南語,沒想到居民見了他的表情和動作,立刻就能辨別,井然有序地分列兩邊。
他幫忙一對母子扛著二十公斤大米回家,爬上四層樓,樓梯窄又陡,讓自以為健壯的他氣喘吁吁。但當他聽到那袋米足夠全家五口人吃一個月,他覺得很欣慰,起碼可解他們燃眉之急。
離開災區前一天,他們經歷了芮氏規模七點三的強震;看著小孩驚聲尖叫,大人們則用大拇指按住地面,彷彿叫地神不要搖,志工趕緊撫慰他們驚慌的心靈。就在告別之際,大家依依不捨,甚至相擁哭泣;涂炳旭不願意見到離別場面,躲開到一旁去對一隻他喚作「小黃」的狗兒說再見;但那些他曾幫助或協助過他的人,他可是全記在心上,只是不習慣說出口而已。
涂炳旭大學時代即加入登山社,早就嚮往拜訪尼泊爾,聽到其他山友攀登喜馬拉雅山的經歷,也希望有機會能一探。沒想到遲遲未成行的尼國之旅,卻在地震後踏上了!但別說靠近夢寐以求的喜馬拉雅山,就連遠遠地看見都很難;直到有天在車上望到一座高山矗立眼前,司機說:「那是葛登山,喜馬拉雅山的支嶺。」這讓他激動極了!
「也許哪一天我還會再踏上這塊土地,不管是來登山或看看這些老朋友!」涂炳旭在心底想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