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至十四日 合天下人心

1.12~14《農十二月‧初三至初五》
【靜思小語】放大「我」,壓縮心靈空間;縮小「我」,擴大容人心量。
誠意,做慈濟祕訣
「無論是學校教育,或是社會大環境,都要給予正向,讓年輕人具有明辨是非的清楚思維,將來面對形形色色的人與事,就能穩定心志,不受影響。」
與媒體人談話,上人認為,在科技發達、資訊爆炸的時代,年輕人容易聞聲起舞、心念不定,「只要給予正確的方向、指引人生目標,就能穩定心緒。」
人間需要宗教喚起深藏於人心的良知,帶動發揮利益天地人群的良能,上人期待媒體也能承擔起「報真導正」的責任,以傳播力量淨化人心。
「宗教發揮教化良能,媒體也要負起教育責任。要多傳播好事或是富教育性的資訊,鼓舞遭遇挫折的人,轉變心念、走出憂鬱、用愛付出。」
一般認為,貧、病、老,都是社區的問題。與行政院毛治國院長、蔡玉玲政務委員與臺灣省林政則主席談話,上人表示,許多老人家一生辛苦勞碌,是臺灣經濟起飛的主要推動力量;他們年輕時養育孩子長大成家,老來還持續為社會人群付出,不僅不是社會的問題,還是穩定社會的力量。
年長者若成天無所事事呆坐家中,腦力與身體活動力很容易退化。上人言,在慈濟環保站裏,有許多高齡志工天天歡喜付出,不僅思考反應敏捷,肢體動作俐落,且從付出中自我肯定,做得很開心,每一位都是社會的寶。
教育部吳思華部長、監察院張博雅院長及外交部非政府組織國際事務周麟執行長來訪,上人談及,二○○八年莫拉克風災後,全球五十二個國家地區的慈濟人在各地募集愛心救助臺灣;國際間發生大災難,海外慈濟人亦是「一手動時千手動」,就地發起愛心勸募,合力救助受災民眾。
「慈濟人分布不同國度,皆秉持『取於當地,用於當地』的感恩心回饋,且向受助者介紹慈濟是來自臺灣的團體,功德回向臺灣,彰顯臺灣的愛與善,提升臺灣的國際形象。」
上人與眾分享:「做慈濟沒有祕訣,最重要的是誠意——用至誠之心付出,關懷社會、關懷天下。歡迎大家一起來做好事。」
無我,廣納眾生緣
「現代人動不動就說壓力大,身心容易出狀況。大家投入人間菩薩團體,就要學得心靈超脫,不受凡夫見解擾亂。」與北區合心師兄師姊座談,上人教勉大家,持續精進,自我提升,走入人群中修行。
「不與群眾相處,不必擔負人與事的責任,自然輕鬆自在無煩惱;但若遭遇突如其來的境界,就又起煩惱、生無明,這樣的修行還是不究竟。」
境界來時,有人韌力很強,「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用心度過重重難關;有人則是無法應變、無法接受現實,接不了忽然拋出的變化球。
上人強調,就如雙眼視物,必須隔一段距離才能看得清楚;「與人相處要懂得拿捏距離,言行舉止有分寸,才能看清楚狀況,不讓事態失控。」
曾有老師傾訴:「教別人的孩子很有辦法,自己的孩子卻怎麼都教不好。」上人教其轉換心態,將學生當成自己的孩子般疼愛,將自己的孩子當成學生般教導。
「菩薩不捨眾生,盡心盡力教化、接引,若是眾生不受教,也不起得失心。將自己的孩子視同課堂上的學生,就會保持距離,看清楚彼此。」上人表示,入群修行等同此理,彼此的距離調整好,言談互動自然有分寸。
人與人之間,若因太過熟稔,就不拘禮節,容易逾越分寸;彼此太過拘謹,也無法談出心裏話,所以尺度要拿捏得宜。
「總是把『我』放得很大,會壓縮到別人的空間,無法得到他人認同與善意對待;縮小自己,退後一步,就有更廣大的空間可以容納人、與人結好緣。」上人叮囑,境界來時要先靜下心,不受煩惱無明干擾,寧靜的心靈最貼近智慧覺性。
修行是為了消弭煩惱,上人教眾,莫「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要從對方的言行舉止,反省自我是否犯了相同錯誤,趕緊修正;用心聽法,臨事時就「有法度」——不僅不起煩惱,還能用法膚慰人、導正人。
「未成佛前要先結好人緣。走入人群、與眾生相處,才能廣結善緣。」上人教眾將各地道場當成自己的「家」,彼此招呼、相互照顧。「人人是主人,人人都能招呼人,以真誠的言行接引大眾;道場興旺,就能成就更多人間菩薩發揮淨化人心、利益大眾的良能。」
合心,貼人人的心
十三日與北區合心慈濟人座談,上人感恩師兄師姊與己貼心、師徒知心。「大家都是師父的知音,要發揮至誠無私之心,用法度天下眾生。」
慈濟是人間菩薩的修行團體,人人都有承擔如來家業與慈濟志業的責任與義務;上人表示,團體雖然有分工,但人人都要相互合作、合和互協。
「心念一致、有共同的方向,付出後產生歡喜、幸福、美滿的感受,就是『合心』。」上人舉例,日前在臺北的十三場歲末祝福典禮中,有四萬一千多人參與經藏演繹,人人唱誦、動作合齊,實在不簡單!
「合心」是深入心中、看不到的道理,「和氣」則是聲色言行表達。上人言,「合心」、「和氣」就如左右手,雙手健全還須心正、方向正,這雙手才能做出利益天下眾生事;又如飛鳥翅膀,左右翅膀健康,才能飛得順、飛得遠。
「總是繃著臉、說話口氣欠佳,言語沒有修飾,彼此相處就無法和氣;人人真誠相待、柔和互動,讓人感覺如沐春風,身心平齊,才是真和氣。」
上人教眾時時反思自省,修除壞習氣,「修而無修」——修到無形無相。「和顏悅色、輕聲細語,讓人一見就歡喜;否則,只要尚存習氣,就會從臉色、言語顯現,讓人感受得到。」
「師父別無長處,唯有誠正信實;大家與師父知心,也要與師父合心。合心、和氣一體相連、理念契合、相處融洽,即能互愛——以身行為典範,合天下人心。」
現今大自然不調和,來自人心不調,彼此對立衝突、傷害自然環境。上人勉眾提起最真誠的善心,心合於法,展現於言行,法理圓融才能度化眾生。
釋迦牟尼佛在久遠前曾於地獄中代替眾生受苦刑,剝自己身上的皮、拖著被烈火燒紅的火車,最後被執刑的夜叉瞋怒鞭打而死,往生天界。生天之後,深刻體會到天堂與地獄的差別——地獄極苦而天堂享樂,但只是享受生活毫無意義,所以發心立願,生生世世都要度化眾生。
「佛陀的大願難行能行,就如同在地獄拖火車一般,只憑一個人拖一輛車很辛苦。」上人言,體念佛心,就要合心、和氣、互愛、協力,共同成就天下事,源源不絕利益天下眾生。
「合心」也是「協力」。上人叮嚀,要以佛心、父母心平等愛護年輕新進的慈濟人,並且呵護、招呼年長的法親,讓人人有機會付出,不起分別心。
「『人』的字形,是兩個人相互依靠。」上人叮囑,人與人之間要相互信任、彼此互愛,以輕安歡喜的心共修,安心入法藏,心靈自在無礙。
典範,愛與善是寶
一月十二日、十三日在關渡志業園區進行三場歲末祝福,每場約有三千人參與,坐滿了佛堂、人文走廊以及大愛臺地下一樓福慧廳。上人感恩大家用愛鋪路、用情連接,將慈濟志業從臺灣鋪展到全球,救拔人間苦,利益天下人。
現今全球環境受破壞,劇烈氣候頻繁釀災,上人勉眾匯聚力量,鋪展「大愛之道廣披寰宇」,延續「長情之路古往今來」,廣傳真、善、美,帶動人心淨化,社會平安。
在慈濟世界裏,可看見不同生活背景的志工,親自走入貧困家庭、貼近苦難人;也有許多高齡志工把握人生使用權,日日投入環保工作。上人肯定:「臺灣無以為寶,以善以愛為寶;每一位無私付出的人,都是苦難人生命中的貴人,也是大地環境的貴人,無論貧富,生命都很高貴。」
「慈悲等觀」是佛法中難以達到的修行境界。上人言,世間眾生相有貧、有富,有惡、有善,但是在慈濟世界裏,人人言行合齊、平等互動,教富濟貧、濟貧教富,帶動人人成為富有愛心的「富中之富」或「貧中之富」,真正落實「慈悲等觀」的精神。
就如南非慈濟人在當地深耕二十餘年,帶動出許多本土志工從受助者轉變成助人者;雖然物質生活貧窮,但心念一轉,樂於付出助人,心靈無限富有。
上人指出,非洲本土志工不諳華語,平時由慈濟人翻譯大愛臺《人間菩提》、《靜思晨語》等節目的英文字幕,轉換成當地慣用語言給大家共修,人人用心吸收,不僅將法運用在生活中,還能跨區、跨國帶動,將「心靈財富」帶給各地的貧苦居民,如一粒粒的黑珍珠,在非洲大地閃閃發光。
這群非洲弟子知道理、守紀律,長期在居住地助人,更跨國愛灑;即使行走在崎嶇道路上跌倒了也不以為苦,站起身來、背起米,又唱著歌歡喜前進,在非洲大地帶動起愛心能量。
上人肯定:「個人的修養,在與人相處、共事的細節中展現;人人合齊心念,合於毫無偏差的一念心,共同發好願、做好事,就能成就全球典範。」
半世紀的慈濟路,是寸寸大愛鋪路走、分分長情相連接,上人期待人間菩薩勤耕福田,牽起人間清淨長情,從過去、現在,延續到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