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團結 陽光之州 雨過天晴
◎撰文‧蔡宜龍、林海菱
有陽光之州、人間天堂美稱的昆士蘭省布里斯本,
吸引菁英移民,也懷抱世界難民。
從二○一○跨入二○一一年之際,反聖嬰現象造成連續豪雨,
觀光美地瞬成洪水之城,內陸海嘯盪漾……
全民動員復建家園,不問膚色信仰與來自何方,
齊心協力膚慰腳下這片土地!
在連續豪雨停止、宛如內海規模的洪潮退去第一天,澳洲布里斯本展開全民大清掃。許多民眾清晨六點多就到指定地點排隊,即使天空灰濛,但志願者的人數持續增加。
在大批清掃隊伍中,有兩個身影令人矚目——一位搬著泥巴、一位勾著他的手帶路;搬泥巴那位盲人,是來自阿富汗的尼薩幕丁(Nizamuddin)。
尼薩幕丁在戰火中失明,十個月前從阿富汗遷來布里斯本。平常他會沿著河邊運動,當他得知河濱公園淹水,前來幫忙清掃,「感恩澳洲政府對我的照顧,我也想付出一分力量。」
澳洲政府對世界難民採取包容政策;而經常萬里晴空、擁有「陽光之州」美名的昆士蘭省,更是移民首選之地,也是全澳臺僑最多的地方。昆士蘭首府就位於布里斯本,僑胞不落人後,在這個第二家鄉陪伴「同胞」重建。
以華人為多數的澳洲慈濟志工,加入這場全民大清掃。市府看到志工紀律嚴整、自備工具與個人餐食,第二天即請慈濟無須到市府定點集合,自行前往指定區域。志工每每掃完一戶,隔壁或者對街的住戶立刻招手求助;一戶接一戶的「訂單」,屋主感恩與感動的笑容,讓志工深感付出很值得。
這天原本預計號召八千位民眾投入,卻來了超過一萬兩千人;昆士蘭州長對於民眾挺身而出深受感動,決定將重建家園的計畫命名為「慈悲工程」。
二月中旬的布里斯本,已恢復明媚風光;而這場官方或慈善團體的「慈悲工程」仍密集邁進著,以綿長的關懷,溫暖陽光照不到的地方。
復原規模,
宛如戰後重建
去年底,澳洲東部昆士蘭省豪雨不斷,河流暴漲;元月上旬洪水由北而南漫流;洛克耶市(Lockyer Valley)的格蘭瑟姆(Grantham)積水深廣,被形容為「內陸海嘯」。全昆士蘭有十六人因水患罹難,其中十二人就住在洛克耶市。澳洲第三大城市布里斯本,超過一萬一千戶淹沒水中,布里斯本河沿岸三十二區全數受災。
面對這場昆士蘭五十年來最嚴重水患,布里斯本市長及昆士蘭州長都將災後的清掃與復原規模,比喻成戰爭後重建。澳洲總理並考慮向全民徵收水災稅,以因應初估五十六億澳幣(約一千六百億新臺幣)的重建經費。
災情嚴重,但澳洲社會展現驚人動員力;布里斯本副市長葛瑞漢‧闊克(Cr Graham Quirk)表示:「超過兩萬五千人在線上登記擔任清潔義工,有更多人直接到現場幫忙,還有很多慈善團體,像是慈濟提供協助。」
慈濟賑災協調中心元月十一日在布里斯本聯絡處設立,與慈濟澳洲分會所在地雪梨以及臺灣花蓮本會連線,日日推進救災行動;雪梨志工也走上街頭募款。
協調中心一設立,天天湧入求援電話,還有不少民眾徵詢可否加入賑災行列。志工們分工合作——到收容中心關懷、發給物資兌換卡;籌措賑災物品並接應來自臺灣空運之環保毛毯;協助受災戶清理家園;勘災並與政府商議發放行動。
布里斯本西部最大城市伊普士威治(Ipswich),七百餘條街道淹水,淹水最高處甚至逾二十公尺,三千戶以及三百間商店受影響,超過八千五百人遭災。志工進入一處車屋社區,看見車屋不是支離破碎就是疊在一起,沙發椅高掛樹上。伊普士威治地處偏僻,受災者眾,居民僅能自救,沒有多餘心力互助,向志工講解災情的男性議員不禁哭了起來……
紅十字會的慰問金約兩百五十元澳幣,政府福利單位則補助成人一千澳幣、孩童四百澳幣,數週到數月會發出。慈濟考量居民急需現金購買生活必需品,因此準備面額五百元的現值卡,並搭配醫療包、生活包,於元月二十二日到二月十三日舉辦十場大型發放,致贈重災區伊普士威治,以及鄰近布里斯本會所低收入的古德娜區(Goodna)、達拉區(Darra)、羅克利區(Rocklea)等災戶。
天災啟示,
互助才能共度難關
伊普士威治市長保羅‧比薩塞爾(Paul Pisasale),到慈濟發放現場致意;提及一九七四年,布里斯本遭受大洪水,但終究完成重建,「希望市民也勇於面對這次挑戰、勇於求助,市府會幫助大家度過難關。」
他也提到,身著藍色制服的慈濟人最初來到他的辦公室時,「我不知道這群亞洲人士是誰,但當他們提出發放計畫,我被這分誠意所打動。」
八十多歲、來自斯里蘭卡的奧斯華‧尼維爾(Osward Neville)說,一九七四年的大水讓他損失了雜貨店,不久後妻子病逝,如果不是為了資助仍在斯里蘭卡的妹妹,他實在活不下去了;這幾年來,他靠販售一點雜貨及每週領取政府八百元補助維生;這次幸有姪女提醒他提早撤離,「不然我恐怕已經去見上帝了。」
兩次災難,一生的際遇,讓奧斯華有感而發:「一切都是身外之物,只要還有一口氣,希望能在有生之年多做善事。」
還有位受災戶提及,一九七四年他才十七歲,花了兩週幫鄰居重建家園;如今他受到水災襲擊,卻得到別人的幫助,這使他相當感恩;對他而言,這就是善的循環。
古德娜區的羅素‧凱思(Russell Keys),則喜愛慈濟的環保毛毯,「失去一切的我只有床單,毛毯剛好在天氣轉涼時可用。」
兩年前,羅素貸款買了人生第一棟房子,前有河岸後有花園,他敲敲打打把這間三、四十年的老房子,改造成可以讓孩子快樂長大的溫暖家園。
大水來臨前,警察逐戶通知撤離,他匆匆拿些衣服、照片和食物,帶著妻女離開。元月十一日,大水沖進布里斯本,古德娜區多數房屋被淹;聽聞有人趁火打劫,他與鄰居搭船回家探看。
「半夜進到屋裏,一片漆黑,嬰兒床在水面打轉,玩具發出五音不全的聲音,令人戰慄。」他們將船綁在屋子對面的電線桿,船隨著洶湧的水面上下漂浮,河水沖來各式各樣的東西:汽車、卡車、貨櫃,撞擊著房子。看著辛苦打造的家園被淹沒,他百感交集。
災後,許多義工幫忙他丟棄泡水的家具、拆掉牆壁。曾是軍人的他難以置信,自己會成為受助者;每每想到家園在短時間被摧毀,他仍需付貸款,他的眼眶就紅了起來……
「是澳洲人做錯了什麼嗎?是因為我們太自私、太以自我為中心,上帝才以這樣的方式告訴我們需要有些改變嗎?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我必須從自己開始做起。」
水災後,他得到各方援助,而慈濟人溫暖的笑容讓他受寵若驚,「保險給付尚未核發,不知何去何從;但有你們陪伴,我知道我將有依靠。」
志工敲門,
確保援助一個不能少
慈濟一個月來十次的大型發放,有兩千三百五十戶受惠;活動前,志工家訪了四千一百戶。
「為了確保居民知道發放的時間和地點,這是我們應該要做的事,也是政府忙於救災所做不到的事。」統籌「敲門組」的志工王姿欣說明,政府提供名單,慈濟志工訪視,記錄淹水高度與受損情形,以評估現值卡發放與否。
每次敲門行動,最少五百戶、最多兩千戶,四、五十位「敲門志工」分區域同步進行。面對這個陌生的華人慈善團體,大部分住戶很友善,熱心說明受災情況;如果他們認為不需要受助,也會誠實地婉拒並且告知有哪位鄰人可能需要關懷。
「敲門拜訪,和居民最近距離接觸,也過濾出最需要幫助的名單,讓發放更確實。」發放能順利完成,有賴這些敲門志工努力的成果;還有些居民到了發放現場,能熱切喊出志工的名字。
南半球的夏天,攝氏三十幾度的高溫,志工通常中午前出門,花三到四小時完成他們被分配的區域;還有兩位慈青志工怕漏掉任何一位需要幫助的居民,非常仔細逐戶敲門,將近傍晚回到慈濟會所後,發現自己的手臂曬黑了一圈。
賑災工作繁雜細密,因不少慈濟志工返臺過年尚不及趕回,當地的慈青和慈青學長先行補位,承擔起各功能組窗口,每天對不同的變化作出反應。身為慈青學長、負責對外協調的盧威程說:「賑災時間緊迫、變化太多、人力吃緊。但就像繞佛,每走一步都要調整自己的步伐及威儀。」盧威程說:「上人不間斷的關心,還有花蓮本會全力支持,要我們放心去做,讓沒有賑災經驗的我能勇往直前。」
●
「我謹代表全家感謝慈濟在這段艱苦的時間所給予的支持與協助。因為慈濟的幫助,我可以在二○一一年新學期開始,為孩子們準備學校所需的制服及課本。您們可能認為這是微不足道的幫忙,但對我們來說是全家的希望。這個災難對全家十四口造成心靈上的傷害,但收到您們滿滿的祝福,讓我們對今年充滿希望。」
一封居民的來信,讓志工的辛勞化為烏有。
澳洲分會執行長紀雅瑩表示,最初,澳洲政府對於慈濟致贈現值卡的安全性感到疑慮,志工也難以取捨哪些才是最需要的人,﹁最後我們決定不預設立場,而是以﹃如果受災戶是我們的家人,他們最需要什麼﹄的方向去規畫。﹂在發放現場,有居民表示,慈濟給的不只是物質和金錢,所有的物品都包進了滿滿的愛——來自全球愛心的環保毛毯、來自點滴捐款的現值卡,以及實用的醫療包。
紀雅瑩也提及,伊普士威治市曾經是澳洲﹁白澳政策﹂施力最深的區域;在慈濟舉辦四場發放、致贈一千餘戶之後,不少居民表示對亞洲人完全改觀,不再是抬高物價、房價、地價的負面形象,特別是發放現場聽到﹁普天三無﹂的觀念深感震撼,有人說:「臺灣人的愛心,銘記在我心中。」
與慈濟志工在收容中心和街道打掃兩度不期而遇的軍人鄧肯.安文(Duncan Unwin)說:「我感受你們的正向力量。在這次災難,我第一次看到佛教徒、穆斯林、基督教徒……融合在一起,真正成為一個多元的文化社會。」
澳洲素有「人間天堂」美譽,而跨越隔閡的大愛與合作,將使這個適宜居住與觀光的一流城市更快速復原,比以往更美!
(資料提供╱楊士賢、蔡雯欣、林玉寬、陳瑋)
壞事裏的好事情
◎口述‧林鑫廷 整理‧林海菱
我二十三歲,是昆士蘭大學商學系的學生,隻身在布里斯本留學已近七年,第一次遇到這麼大的災難,幸好有慈濟與我一同度過。
我住在學校附近,被列為警戒區域,一月十一日晚間公寓就被斷電,洪水入侵布里斯本,我和室友徹夜將一樓家具全搬上二樓;一月十二日我拿了慈青制服和幾件換洗衣物,到盧威程學長家借住,也開始投入賑災。
那幾天我們無法進入災區,仰賴電視新聞得知災況;當知道水位並未達到預期的高點,大家都鬆了一口氣。洪水退去,我們走進災區,原是人間天堂的布里斯本變得又髒又臭,大垃圾桶被沖到屋頂上,一棟木造房被大樹劈成兩半,沿河地帶全被淹沒,包括昆士蘭大學的半個校區、我平時打工的速食店;我的公寓逃過一劫,水位只漲到車庫門前,算是不幸中的大幸。
我與許多年輕力壯的慈青去打掃,看到街道上滿滿都是民眾,不論自己有沒有受災,都彼此激勵團結面對殘破家園;沒水沒電,所有的清潔工作只能靠人力完成,就像回到了古早的農業社會,生活不便利,卻有著濃濃人情味。
還記得在收容中心,居民集中住在寬廣的運動場(ANZ Stadium),裏面應有盡有,慈濟也致贈毛毯和物資兌換卡。有位老先生在水災中失去了一切,是當時的發放對象之一,之後我們在重災區逐戶敲門通知大型發放消息,那位老先生遠遠就認出慈濟人,前來道謝,讓我很感動。慈濟多年來在澳洲的默默耕耘,終於開始得到當地人的肯定。
從最初的清掃,到受災戶撤往收容中心,以及最後一次的發放,每階段都令人感觸良多;大家心裏想的都是如何才能協助受災戶走出悲傷,幫他們解除眼前的困境。賑災期間,我大多擔任機動角色或支援工作;也因為有慈濟在,我才有機會奉獻一點心力。
此次水災對我影響最大的,應是暫時失去了速食店的兼職工作;少了這份收入,經濟上有些吃緊,但比起受災戶,我已經相當幸運。今年農曆過年,我獨自在國外,幸好威程學長邀請所有家人不在身邊的慈青一同過年。與慈濟人圍爐,讓我有家的感覺!
大家庭過年 在布里斯本
◎口述‧蘇琪明(慈濟布里斯本聯絡處負責人) 整理‧蔡宜龍
元月我在臺灣準備過農曆新年,沒想到十一日接到來自布里斯本的電話,得知大水肆虐,費了一番功夫買到機票飛回昆士蘭,一下飛機就扛起賑災總協調的重任。
集眾發放對澳洲政府而言,是救災中前所未有的作法;也因此我們向災區地方代表索取災戶名單時,經歷重重困難,認為我們侵犯隱私權;政府即使給了名單,也僅提供發放場地,不參與相關事務。
但是當他們來到發放現場,看到志工與民眾的溫馨互動後,態度完全轉變。從最初的半信半疑,到最後被認同,還有伊普市長的背書、媒體的注意,最重要的是所有居民的肯定。
在這個西方國家,華人佛教團體很難打入主流社會。但長達一個月的賑災、十場發放,看到所有志工為了這片土地不眠不休努力,有人才從淹水的家中搬出馬上投入賑災;大家白天出門勘災、搬運物資、打掃家園,晚上還要開會討論明天的行程。賑災中太多變數,但要做出最確實的決定,只希望幫助居民早日恢復生活常軌。
不只布里斯本,雪梨、墨爾本、黃金海岸、柏斯,甚至鄰國紐西蘭的志工都不遠千里而來。我無法在臺灣和家人團聚過年,沒想到兒子向服務單位請了一週的假來布里斯本賑災,大女兒、大女婿、小女兒……也來此幫忙居民度過難關。
雖然慈濟志工大多是移民,但澳洲也是我們的家;只要居民有需要,我們就會將關心送到「家人」身邊。
【慈濟澳洲賑災統計】
受惠戶數:2350
物資兌換卡:
1261張(澳幣75,660元)
現 值 卡:1448張(澳幣724,000元)
毛 毯:4559件
生 活 包:891個
醫 療 包:1451個
志工動員:1617人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