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 包容善解,知足感恩
◆1‧9《農十二月‧初六》
【靜思小語】合心就是包容,和氣就是善解,互愛就要知足,協力更須感恩。
合和眾力,穩固基礎
「並非為慈濟團體的壯大而招募志工,實是為社會、為天下的平安幸福而廣招人間菩薩。」在桃園靜思堂與合心組隊談話,上人語重心長表示:人間菩薩招生,要兼顧質與量,達到「精質化」——精純清淨的品質。
上人舉菲律賓為例,當地慈濟人大多為菲籍華人,在語言、文化與生活背景上與菲律賓人差異甚大,如今卻能帶動五千人次菲律賓當地人投入志工培訓,菩提種子快速而穩固地成長;正是因為志工間彼此以誠相待、合和互協。
「一個人難以成事,需要合和眾力、同一方向才能圓滿一切。自許為菩薩,就要說好話、想好意,以善解心入群處眾;有習氣立即改過,對人包容善解,團體才能合心、和氣。合心就是包容,和氣就是善解,互愛就要知足,協力更需感恩。」
大家有緣同在菩薩團體,應彼此珍惜。上人勉眾,人間菩薩招生,重在以誠意接引、用心引導,使之了解慈濟的價值。「桃園是臺灣的國際門戶,桃園慈濟人要擔負起接待國際訪客的重責,更要讓人感受到慈濟人合和互協的形象。請大家自我修心、疼惜法親,提升志工質與量,使慈濟基礎穩固,才能向上增長。」
心能會理,正向不偏
慈濟人需通過兩年見習、培訓,才能受證成為委員或慈誠;此並非有所分別、高設門檻,而是希望其心能會理、正向不偏。
上人對前來皈依的婁駿鵬教授開示,佛陀為一大事因緣而來人間,對眾生循循善誘,一步步引導大家深入佛法;慈濟人從會員、見習、培訓直到受證的過程,也是讓大家循序漸進接近慈濟精神中心。
「慈濟人不分階級、不分貧富,共同一念心為天下付出。慈濟是佛教團體,但不只是聽經、說法,而是實踐佛法,從做中體悟,使心能會理,步步接近佛心佛性。」
上人表示,經就是道,道就是路;既然希望走入慈濟這條路、能以事會理,就要身體力行,親自領略一路上的風光;在付出的過程中印證道理,油然而生法喜。
授「三皈依」後,上人教勉,人人自性亦有佛法僧三寶,皈依三寶最重要的是回歸自性三寶。「啟發自性的慈、悲、喜、捨,於人群中體會苦、集、滅、道;滅除人相、我相,達到人圓、事圓、理圓,福慧平行。」
濟助苦難人,也要維護其尊嚴;上人說明慈濟慈善人文:「啟發了愛心、慈悲心,還要引導人人喜捨。即使是受濟助的人,也要引導他們了解自己也能付出一分力量,匯入全球愛心人所積聚的功德海,共同幫助世間苦難人。」
有限生命,無限價值
於桃園靜思堂舉行的三場歲末祝福典禮,舞臺上演出真實人生故事,展現悲歡離合、苦樂憂喜的人間相,更呈現超脫無明煩惱、聞法入心而行法的人間菩薩典範。
中壢環保志工胡鍾足妹,人稱「胡媽媽」,現年八十七歲,過去身體狀況不佳,夜裏也難以成眠;在出家的女兒德偕師父引導下,突破心理障礙,於一九九七年開始做環保回收,身體愈來愈健康、心靈愈來愈開闊,於幸福里成立幸福環保站,接引鄰里共同投入,讓社區環境清淨,也讓更多家庭健康幸福。
「恰恰好惜福環保站」志工李秀英,原本與先生從事販賣雞鴨,一九八四年接觸慈濟、聆聽上人法語,即尋思轉業。有一天,夫妻倆竟都聽到即將被宰殺的雞隻傳出如同「救命」的淒厲叫聲,從此毅然轉行,改做素食材料批發。無奈兩個孩子相繼辭世,秀英師姊承受莫大打擊,二○○九年十月恰恰好環保惜福站啟用,她在法親鼓勵下踏入環保站,且勇於承擔帶領銀髮族讀書會、於南門市場義賣二手物資……充實的生活中得到付出的法喜,漸漸脫離悲傷的心境。
上人開示時,勉眾要了解因緣果報。「此生的『果』是前生的『因』。人生劇本自己寫,既然前生寫定的劇本如此短暫,時間到了、緣盡了,就會步下人生舞臺。要看得開,把握有限的生命,運用得淋漓盡致。」
環保站裏許多上了年紀的老菩薩,從小生活貧苦,於中壯年為家庭勞碌工作,老來卻未享福安養,持續為大地人群付出;上人讚歎其生命非常有價值。「人生無常,無人知曉自己的生命長短,但是生命的廣度與深度,操之在己。既得人身、得聞佛法,又行在菩薩道上,應珍惜、精進。」
生命來去、身體病痛皆無法預知,上人再勉大眾要珍惜生命良能,以「誠、正、信、實」力行「慈、悲、喜、捨」,創造有價值的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