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31期
2011-02-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喜樂證言
  天涯共此情‧澳洲昆士蘭
  慈善臺灣
  天涯共此情‧廣東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一一年一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31期
  七日 戒慎身、口、意

 

◆1‧7《農十二月‧初四》

【靜思小語】戒慎身、口、意,不讓人起煩惱、結惡緣。

起心動念,慎莫放逸

「『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只是眾生心污濁無明,而佛心清淨無染;若能去除煩惱,就能回歸清淨佛性。」上人於板橋歲末祝福中開示,慈濟事不離人間事,種種人間事理中蘊含深奧佛法,是真實的大藏經,要引法入心、靜心體會,了解天下萬物之理。

「菩薩」是累世修成,須用心修行,與眾生結好緣。上人勉眾,身、口、意皆須戒慎。

「『戒慎』,即是在日常生活中事事警惕。每說一句話、起一個念頭、做一個動作,都要用心。若對別人說的話感到不歡喜,即回應讓人生氣的話,立刻就結下惡緣;心存戒慎,說話、行事就會顧慮別人的感受,不讓人起煩惱、結惡緣。」


計天下利,為天下名

從事各行各業都有其使命,媒體人的使命是為世間人作耳目。與人文志業同仁溫馨座談,上人寄予「清流之源」——淨化人心的深切期待。

「佛陀和一般人一樣,會有病痛、會老化,只是他有超越一般人的毅力——不為皇宮的享受所迷,堪得起五年參訪、六年苦修,直至覺悟成道、說法四十九年。反觀凡夫心,常受境界誘惑而污染,層層無明覆埋清淨自性。」

清淨無染的稚子童心,最接近佛心。上人舉昨天在汐止歲末祝福典禮中現身說法的林大雄小朋友為例,行儀端莊有禮而懂事,令人稱歎。「然而清淨稚子心、與生俱來的智慧,若沒有良好的大環境陪伴成長,也很容易受污染而變異。所以應時時省視自心——是否發心如初?」

上人言,出家前即發心立志,不要只為一個小家庭提菜籃,要為天下人提菜籃,從此天天自我警惕莫忘初心;創立慈濟四十多年來,更把握因緣,一步步朝「為佛教、為眾生」目標邁進。

「人文志業負有淨化人心、救度人心的使命。來到大愛臺就要承擔使命,不隨流俗喧鬧紛擾,而須靜觀、靜思,是非分明且善導觀眾。要將眼界更開闊,發掘普天下人間美善事,引領大眾不只知『新』——了解此一時代的人事物,更進一步『聞、思、修』,教育社會大眾。」

上人殷盼同仁了解師父的苦心與用心:「每天滿檔的行程、眾多的訪客,在心靈上、身體上也很疲累。但我會提醒自己,大家如此用心用愛付出,亦是擔負著壓力;所以常用『感恩』來鞭策自己,要為使命而奉獻。」

救人、淨化的心願,無法僅憑一人之力做到,所以上人常發自內心向大家道感恩。「我這一生中,不為名、不為利、不為享受,七十多歲還如此奔波,到底為了什麼?只希望天下能平平安安、人人開啟智慧,把『愛』字從小擴大;這是我對佛陀的使命。」

上人常跟大家說「來不及、來不及」,近日歲末祝福看到日益浩蕩長的慈濟隊伍,心裏愈感不捨。「人生無常,壽命終有盡。我不畏懼死亡,而是捨不得好不容易有這麼多人以無私大愛共同付出,但我還能陪伴大家多久?」

遠在大陸福建省的福鼎市醫院醫護同仁,彼此以師兄、師姊相稱,且自許為慈濟醫院。「他們離我如此遙遠,卻如此貼心。反觀近在身邊者,究竟有多少人能夠貼心,又有多少人正貼心時突然扯離,讓人感到撕裂般的心痛……」

上人再勉人文志業同仁合心共事,提起淨化人心的使命。「希望大家有志一同,若要為利,要為天下利;要為名,當為天下名。世俗名利地位終究如過眼雲煙,而人文志業可以影響全球、帶動善的循環,讓更多人接受清流淨化、共同為世間付出。」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