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31期
2011-02-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喜樂證言
  天涯共此情‧澳洲昆士蘭
  慈善臺灣
  天涯共此情‧廣東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一一年一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31期
  再苦 也要笑給愛我的人看

◎撰文‧胡青青  攝影‧簡宏正

孩子們出生在偏遠山村農家,
父母或外出打工,或守著薄田循環無盡的貧困。
知識帶來脫貧希望,廣東慈濟志工多年來扮演推手,
助學濟貧,更鼓勵孩子們——
再苦也要笑給老天爺看,笑給疼愛自己的爸爸媽媽看……


桃園機場出發,經過一個多小時飛行,飛機緩緩降落在廣州白雲國際機場;從機艙內往外看,緊鄰機場邊的建築物拔地而起,上下交錯的快速道路上盡是川流不息的車陣。

州,中國大陸南方經濟與金融重鎮,也是沿海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之一;二十多年的經濟改革開放,成了幾百萬內地農民工淘金之地,也匯集來自世界各地的外資企業,包括為數眾多的臺商。

機場外,廣州臺商陳亮名一臉笑容、一身藍衣白褲,偕同數十名廣州志工,等候來自臺灣的慈濟志工出關,準備展開過年前的冬令發放。

今年發放路線地跨粵東、粵西,相距六、七百公里;發放物資已在連平、和平、信宜三地就定位,待志工集合完畢,陳亮名立刻將人力分組,朝三條路線同步出發。

慈濟志工在廣東,身兼志業、家業和事業,經常奔波兩岸;從早年的人力單薄到如今團隊整齊,過程雖然辛苦,但已穩穩走出一條濟貧扶困、心境風光無限的大道。

東北到西南 助學脫貧

十年前,廣東的慈濟委員集中於東莞、深圳等地,人數並不多,但二○○二年起,即肩負起東北部河源市和平縣助學的重擔。

因工作需要,二○○三年定居廣州的陳亮名與妻子黃璨如,也參與和平冬令發放及助學活動,感觸良多。「偏遠山區的孩子只能靠讀書脫貧,幾百元就能讓他們產生改變,不再複製貧苦人生。」陳亮名說。也因為參與當地慈善活動,讓他深覺志工人力不足,所做的事有限;二○○六年底,他發願在廣州帶動出一百位志工。

「有一百位志工參與,離五百位就快了,這樣廣州的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就會現前。」陳亮名述說當時簡單的心念,這樣的願望如今已達成。

慈濟和平縣助學,九年來已資助近兩千人次學生上高中、讀大學。第一批助學生黃龍,畢業後回鄉當老師,幫助跟他一樣艱苦求學的孩子。今年他志願參加慈濟在和平縣的發放:「以前我接受幫助得以完成學業,現在有能力就應回饋。」

除了和平助學,兩年前,信宜市領導葉威生受邀參加慈濟活動,為濟弱扶貧的慈善理念感動,遂邀請慈濟也能資助市內貧困學生。

信宜市位於廣東省西南部,距離廣州約四小時車程;境內七成是山地,多數鄉鎮依山而建,水資源匱乏;先天環境不利農作,百姓們世代辛苦。

信宜中學是當地第一志願,每年的升學率超過九成。七千五百位學生中,有一成是貧苦生,學校補助伙食,但孩子們正值發育期,缺乏營養補給及生活必需品;志工前去初勘,並到個案家庭了解狀況,二○○九年九月至今年元月,已完成九次發放。

走訪受助學生家庭,車子駛離市區,映入眼簾的是連綿不斷的山巒——褐色帶點紅豔的山體上,植被少得可憐,是火耕開墾後的痕跡;路途間不時看到婦女三三兩兩肩挑扁擔,兩頭竹簍隨著快速的腳步搖晃擺動著,滄桑臉龐中有著質樸、堅毅的生命力。

多數家庭皆在山中從事農作,幾分薄田勉強養活一家人。「這裏的日子苦啊!農民勞苦一生,卻難以擺脫宿命般的貧困……」兩年來跟著志工走訪受助學生家庭,信宜市領導羅天明心有所感地說:「志工助學,還關心孩子們的心理,鼓勵他們不輕視、不自卑自己的出身。跟著慈濟一起做,我親身感受助人為樂的歡喜;也跟這些孩子說,哪一天有能力時,一定要懂得感恩回饋。」

在滿是礫石的蜿蜒山路上,羅天明的心就如他手中的方向盤,安穩而堅定。

大水毀家當 棉衣暖心

去年九月二十一日,凡那比颱風侵襲華南,信宜市約三十五萬人口受災,東部的平塘鎮和錢排鎮最嚴重,暴雨引發泥石流及大面積的山體滑坡,導致一千多戶房屋倒塌,四十人罹難、多人失蹤,六千多人一夜之間頓失所有。信宜市政府立刻聯繫慈濟求助。

二十位廣州志工緊急趕往災區勘察,今年元月十六日,致贈平塘鎮九百九十六戶貧困家庭,包括白米、食用油、棉內衣、棉外套及棉被等過冬物資。

平塘鎮地處偏遠山區,三萬人外出打工,前來領取物資的多為老年人。隊伍中,亦常見瘦弱的孩子拿著發放通知單,不安地擠在人群中,兩眼緊盯著長桌上的物資。

「來!不要怕,只有你一個人嗎?」在志工關懷下,孩子指著不遠處走路蹣跚的老人:「還有我爺爺。」

孩子的父親正在田裏工作;爺爺娓娓說起,去年那場豪雨,讓他們一年的莊稼絕收,日子更苦了;他舉起滿是老繭的手抹去即將滑落的淚水,感激說道:「領了這些東西,這個年總算過得去……感謝你們這些好心人啊!」

一個顫抖的身影,在長長人龍中吃力移動著腳步。志工向前攙扶,發現在攝氏五、六度的寒風下,他衣著單薄,抖得像片葉子;急忙遞上薑茶,「來!暖暖身!您早上吃了沒?」他不好意思地搖著頭,志工再將餅乾及小蛋糕送上,他一口一口吃著。

他是五十六歲的楊允達,沒有妻小,靠著幾分薄田過活;去年那場雨沖壞了他的家,衣物也被洪水沖走,身上幾件薄衣是災後人家拿來救濟的。

志工趕緊幫他穿上棉外套,問著:「看合不合身?暖不暖和?」他笑咧開嘴,露出滿口黑牙說:「暖和、暖和!不冷了。」

廣西有心人 效法善行

在信宜的冬令發放,平塘鎮政府動員近兩百名公職人員支援,以平塘中學的老師為多,幫著年老體衰的鄉親扛白米、搬物資,一個上午沒有人喊累。

廣東各地志工也踴躍參與,最特別的一行人,是來自廣西南寧的七位志工。他們穿州越省坐了十二小時的火車,趕抵廣州會合,只有一個想法——努力學習,將物資發放及助學經驗帶回廣西。

發放現場總見著娃娃臉、個兒嬌小的周柳晉,端著點心盤,來來回回在人群中穿梭著,細聲細氣詢問:「您冷嗎?要不要喝個熱茶?」「行嗎?要不要先歇一會兒?」一整個早上,她發紅的臉頰堆滿笑容;另一頭,先生牟容霆一個勁兒搬著一包包三十公斤的白米送到鄉親手上,不多話的他,認真做著分內事。

牟容霆從廣西大學畢業後,從事進出口貿易,長期派駐越南、泰國、菲律賓等東南亞國家,一九九九年回國後從事會議會展行業。

太太周柳晉生長在廣西南寧,前幾年開始參加大陸其他助學組織,兩年前汶川地震,苦無機會投入災區救援,所以跟牟容霆向同業募集善款付出。

期間,周柳晉發現很多人在捐錢時有所顧慮,善念未得啟發;而助學活動的草率,也讓她失望。在困惑時,一個偶然機會來到臺灣花蓮參訪慈濟,她非常認同慈濟的慈善方式;返回大陸不久,在廣州佛事展遇到陳亮名夫妻,在他們熱心接引下,參加了慈濟慈善活動。

在過往的助學活動中,牟容霆發現個人力量薄弱,且持續力、人文精神、團隊精神等方面均不理想;認識慈濟後,他感動且認同,於是邀請好朋友們一起投入。

南寧志工千里求法,短短六個月,周柳晉改變了以往觀念,「以前總是想做才做,沒有想法;經過這幾個月,我成長了,做慈善的心更堅定,因為需要我們幫助的人太多了。」

她與先生找到人生目標,也有共同努力的方向。她開心地說:「現在公司的員工都很認同慈濟,朋友不論老的新的,十年、八年沒聯絡的,現在都出來了,帶著大家去探望老人、助學,成了我的主要工作。」

懺悔的眼淚 見苦知福

長相清秀、有著細長眉眼的石慧穎,去年跟朋友高小桃認識慈濟,積極上網搜尋相關資料,也因此了解慈濟一路走來的艱辛歷程;在聆聽陳亮名的分享、深刻體會行善內涵,身為佛弟子的她們,毅然投入慈濟社區活動。

助學生的家訪,讓石慧穎有很大的感觸。顛簸蜿蜒的山路像盤據山頭的巨蟒,行在其間不免膽顫心驚。車子漸漸開進山中,清楚看見路口有一個瘦削身影來回踱步,駕著車的羅天明指著說:「他就是黃杰明的父親……」

看到慈濟志工來訪,杰明的父親藏不住笑意,臉上的皺紋刻畫得更深了。他羞赧地招呼大家:「進屋來,這兩天天冷。」

陰冷潮溼的屋內,破損的瓦片透進微弱天光,紅磚牆板上貼滿發黃破損的獎狀,都是杰明的,父親又從房裏拿出一疊獎狀,眼裏盡是驕傲,只是打零工的收入非常不穩定,他不免憂心:「杰明雖然成績好,但我怕沒辦法給他讀大學。」

陳亮名輕拍他的肩安慰著:「我們要多祝福孩子。這些年來,你不也是一路拉拔他長大。」「過幾年他大了、有成就了,你就輕鬆了。」

站在一旁的石慧穎,強忍住淚水,想起中學住校時,一間宿舍擠十幾個人,她多次跟父母親抱怨學校環境太差;但也發現幾位同學假日不回家,她們說:「宿舍比家裏舒服。」她直納悶著。直至今日,她終於知道這句話背後的真相。

生活安穩的石慧穎,在家訪回程的路上,說著過往的那一段記憶,號啕大哭了起來:「他們這麼冷、這麼苦,我都不敢掉下淚,怕傷了他們,我想給他們看到開心的笑臉。」

石慧穎本以為自己是來幫助鄉親的,沒想到卻是鄉親幫助她,讓她認識自己多麼有福報。她發願:「希望廣西慈濟也能趕快發展起來,才有更多力量幫助人。」

父親那碗麵 讓我勇敢

在信宜中學助學金發放時,志工帶領孩子玩著「悄悄話」遊戲,讓他們抒發情感,說說內心的感受。

活動尾聲,李學全同學默默上臺,說話有點慢,表情不太自然;一開始,大家以為他是太內向,以至於有點結巴,等到聽他娓娓道來心得,才知他努力克制自己的情緒不潰堤。

學全說起元旦那天回家,離他上一次見到家人已是兩個月前的事了;「那一晚七、八點才到家,天氣非常寒冷,父親見我回來,趕緊拿著手電筒到院子去摘青菜為我煮麵條。當父親提著菜回到屋裏,我看他的雙手已發紅……」學全說到此,哽咽到無法繼續……在場的同學老師與志工為他加油打氣,李巧雲師姊上前輕拍他的肩膀,鼓勵他說下去。

學全接著說,自己是個很自卑的人,尤其剛來學校不適應,心情不好,直到吃到父親為他煮的麵,又看到影片中的一句話:「再苦也要笑給老天爺看,也要笑給疼愛我的人看」,他說:「今天我站在這裏發言,就是不想自卑,要學會勇敢。」

聽完他的分享,現場志工無不笑中帶淚。廣西志工高小桃紅著眼眶說:「助學是給這些孩子希望,也為他的家庭找一條脫貧路。我從不知道自己小小的付出,會給他們那麼大的力量。」

話別時,志工一一擁抱著孩子,韋卓彤說:「我這一輩子沒抱過那麼多孩子,我想讓他們知道我心中滿滿的愛……廣西需要助學的孩子也很多,我會將這幾天所學的帶回去。」

                                                                    ●

陳亮名回首當年,藉由社區讀書會來帶動志工;廣州地區幅員寬廣,會員散居各處,為了到各社區帶動,就算只有三、五個人,陳亮名也不放棄,常常開一、兩小時的車趕赴不同社區。「有時交通阻塞,去太晚;有時又太早到,大家還沒下班,只好吃著預先準備的菜包等待。」

如今,廣西南寧志工更是從無到有,將六個月來的學習,落實在每月一次的敬老院關懷及每週一次的讀書會;經由這次助學及冬令發放體驗,也更堅定未來的使命。

陳亮名感佩這群志工初生之犢的精神,也期許他們在廣西的土地上撒下善種,就如佛經所云:「譬如從一種子生百千萬,百千萬中,一一復生百千萬數,如是展轉乃至無量……」

單薄肩膀 扛起讀書脫貧夢
◎撰文‧胡青青

離開市區,歷經近兩個小時的山路顛簸,來到助學金發放學生家中家訪。

土房牆上一張張破損發黃的獎狀:物理競賽第一名、三好學生、數學競賽第一……屋裏屋外看不到一處可以定下心讀書的地方。看著風霜滿臉、不善言語的父親,我心想,這會是個什麼樣的孩子?

爬過陡峭山路,來到另一個孩子的家。陪著家訪的學校老師說,這是一名孤兒,幾年前父母相繼過世,十五歲的他靠著伯父幫助度日,很爭氣,是全年級第一名。

位於陡坡邊的土磚房,門窗僅用一張薄薄花布遮擋,褪色的花布被呼呼北風吹得啪嗒作響;我的心揪成一團:這個家,沒有門窗來抵擋冷冽北風,孩子如何熬過寒冷?

下午來到學校,我認真找著早上家訪過的孩子。「杰明!你是黃杰明吧!」我跑到他身邊,端詳那張羞赧青澀的臉;孩子卻睜大了雙眼,看著眼前的陌生人。

「我早上去過你家,見了你父親,知道你努力讀書的事!」我拿出相機,給他看早上拍攝的照片,他給我一個大大的微笑,陌生感消失。

與杰明深談,從他燦爛的笑容中,我知道他對未來充滿想法。他告訴我:「我不會讓愛我的人失望。如果以後有能力,我一定跟你們一樣,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

這些孩子背負著家人沈重的寄望,離鄉背井在外求學,還不時得擔心每學期的讀書費用是否有著落。「今天可以讀書,明天行嗎?」他們不敢要求,更不敢跟父母訴說苦悶,因為背朝天的父母比他們更辛苦;他們的早熟懂事讓人心疼。

我幫孩子們拍了一張又一張的照片,他們也開心地擺著不同姿勢,每一張照片都有屬於這個年紀的天真爛漫。

我想將照片寄給他們作紀念,隨口拿了筆紙問孩子:「你有沒有郵箱號碼?」孩子支吾半天說不出話來;忽然間,我像五雷轟頂般震醒:「天啊!我在做什麼?我看過他們的家,以他們的家庭狀況,怎麼會有電腦?」

「對不起!對不起!」我難過得眼淚在眼眶裏打轉,孩子體貼說著沒關係,安慰我說,可以將照片寄到學校來。

返回臺灣整理資料時,一張張照片、一段段文字,都如昨日般鮮明地印在腦海中。假如五百次的回眸,才能換得今生的擦肩而過;那麼,此行我與接受助學金的孩子、領取發放物資的鄉親,以及同志同道同行的法親,都因一分累生累世的因緣而會聚——我們都是一家人。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