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44期
2012-03-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東日本大震災周年記
  法譬如水‧經藏演繹‧花蓮
  草根菩提
  人文教育‧馬來西亞
  聞思修
  喜樂證言
  聞思修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一二年二月)
  聞思修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44期
  【演繹得法益】 回到善的原點

▪ 口述‧王本榮(慈濟大學校長) │ 整理‧編輯部

經藏演繹就像是「品德教育」,是一個慢性、長期養成的過程;
讓人從最細微的基因做起,懺悔、消除累生累世的惡根與惡緣,
找回內心「善」的原點。



上人曾說:「人生最大的懲罰是後悔。」我認為,人生最有福報的,就是有機會能夠反省、懺悔,修正自己的行為。

去年三月起,慈濟人為了「法譬如水潤蒼生,廣行環保弘人文」經藏演繹,在全臺各地舉辦讀書會共修;深入經藏,《水懺》經文的概念讓我非常震撼。

其中,「莫問貴賤,罪相無量」,以及「善惡本空因緣有」,說明善惡本質皆是空,只因人類各種意念驅使、造就,不斷累積善業與惡業。

凡夫有各種意念、煩惱和造作,從某些角度來看,每個人都不完美;但透過「法譬如水」演繹、共修,讓我們得以深入內心,以非常微細、廣泛的動作去洗心,從中看見自我本性。

過程中,我深有感受一一過去,我們常在社會架構下,不斷追求功利、追求社會肯定;一般人認為是對的事情,換個角度來看,有可能是「造業」。

譬如「創業」,從世俗角度來看,可能認為是為社會創造更多商機、利益;然而,為了創造商機、滿足人類欲望,不得不耗費地球資源,這不就是造業?

社會愈來愈多元,專業分工愈來愈精細,很多人只深入自己的專業領域,卻無法以整體觀考量或是顧慮其他人的感受;有時為自己或團體謀福利,卻會對社會環境造成負面影響。不同的專業之間,也常常容易比較、計較,產生利益爭鬥,這對於整體社會而言,其實是不好的。

「法譬如水」歌詞讓我們從身、口、意一一懺悔,懺悔得非常微細且廣泛。每一個人都必須重新面對自己,從內心做深切的觀照。我相信只有人人深入經藏,才能找到本身內在的那個原點、找到內心最清淨的善。

從「法水」獲「法益」

三月十日及十一日,教育志業歷經了感動、震動、撼動的靈山法會,感恩所有師生的共同參與成就。藉此機會引法水洗滌自心,無論透過懺悔煩惱障、業障或是果報障,都因此重新看到自己、面對自己、檢討自己,這是從平等心、慈悲心的角度,所作的最好的人文教育,讓我們就事實去反省自身的起心動念與種種作為,將一字一句的歌詞深入內心,看到「一性圓明自然」本性。

真實的人生沒有彩排,每天都在直播。從開始規畫、入經藏菩薩招生、法益共修、演繹練習,無論是「妙手」或「妙音」,人人幾乎都是從「手足無措」開始,逐漸進到「手足無錯」;待來到「手足情深」時,已是經過很多次的演練,才能變成行雲流水的反射性動作。

上人期待,經藏演繹不是「表演」,而能讓人從「法水」中獲得「法益」。因此在每一次演繹過程中,我們邀請各個研究領域的老師們,從中解說佛法與科學的關聯性;老師們演繹起來都非常深入動人,這對於我們入經藏有很大的幫忙。

真正演繹時,一切幸福終於有了回收。演繹臺上動靜等觀,法海區內觀等靜動,行進隊中道氣磅礡,唱頌歌詞善念共振,我們共同歷經心靈的大洗滌,教育的大洗禮,也共創屬於慈濟的教育歷史,屬於我們的共同記憶。

從不可能,到沒有不可能

四十六年來,慈濟人不斷奔波於全球各個災難現場、膚慰一個個貧困苦難的心靈;這次,上人希望藉由經藏演繹,教育所有慈濟人,在慈悲善行之中,都能反觀自照,內外兼修,恢復本性。

從去年推動大懺悔、入經藏,一年來,慈濟人其實是非常幸福的。大家從一開始覺得不可能,而後用了很多的心力,讓大家能夠接受;慢慢地廣招人間菩薩;最後老老少少深入經藏、得到法喜,這是非常不可思議的。

一路走來,符合了慈濟法則「Just do it」,對的事,做就對了;第二階段則是「Mission impossible」,挑戰不可能的任務;第三是「Impossible is nothing」,沒有不可能的事情。

經藏演繹就像品德教育,它是一個慢性、長期養成的過程,讓人在三個月、六個月,甚至一年之間,養成一個更好的生活習慣。因為這當中有上人的法水,所有人都變得很柔軟;經過法益,了解《水懺》意義,而能獲得改變。

〔圖說〕演繹排練需要相互配合,只要有一個人出錯,便需全部重來。年輕學子藉由入經藏學習團隊精神、與眾和合,深具意義。(攝影/徐政裕)

人在生物圈裏屬於高等生物,生物圈的人文中,關乎天文、地文,也關乎水文,如果人文不好,天、地、水都會受到破壞;四大不調,災難就起。

因此,上人希望慈濟人能回歸純淨的本性,「一性圓明自然」,體會行善的意義;在救苦救難之餘,更要素食齋戒、節能減碳、少欲知足,保護地球。

從醫學角度來看「一性圓明自然」一一佛法中的「八識」,前七識(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識)講的是神經系統,第八識「阿賴耶識」,講的其實就是基因,其他識都由此生出。

每一個人的基因裏,有善根也有惡根;人與人之間,有善緣也有惡緣。「善根」與「惡根」,會被「善緣」與「惡緣」所引導;內在與外在相互影響,文化環境跟生物性的基因互相啟迪,就會產生種種行為。

而「一性圓明自然」的境界,就是希望將累世的「惡根」,還有本身從外所結的「惡緣」都能夠消除,恢復像潭水一般清明的善基因。

上人很期待人人能從「根」做起,從最細微的「基因」做起,把累生累世的惡根與外在的惡緣懺悔消除,讓人人恢復圓明自然本性。

「法譬如水」經藏演繹是上人送給我們無價的禮物,背後更匯集了靈山法會不散的無量行願,期待人人都能理解如來真實義,讓慈濟教育真正成為典範,讓社會的希望亮起來。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