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36期
2011-07-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特別報導
  特別報導‧日本
  蔬國人物誌
  上布施
  醫療環保
  寰宇慈濟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一一年六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36期
  做個好人

◎ 撰文‧林建德(慈濟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所助理教授) 插畫‧李讚成

當好人遇不到善報、壞人得不到惡報,會讓我們遲疑,是否真要成為一位好人?
若以正見看待「善」和「愛」的循環,讓自己成為良善的人,終將得遇好因緣!


年輕男女臨到適婚年齡,內心都會投射理想伴侶的形象,也希望自己有好因緣,覓得如意郎君或窈窕淑女。然而,若自己無法成為別人心目中的理想伴侶,又怎能期待能找到理想伴侶?

佛家謂一切乃因緣和合,一切都是「因此故彼」的因緣相關。如果自己不是好先生,就難以找得到好太太;不是好老師,難以遇到好學生;不是好爸媽,便不會有好兒女;反之亦然。一般所說的物以類聚、同類相應,意即在此。

一般說感情之事「剪不斷、理還亂」,因感情問題往往不只是單方面的,而是存在於雙方。與其「訴之以理」計較對方的是非對錯,倒不如多「動之以情」來包容彼此的差異。倘若凡事苛責而不知自我檢討,只會使關係更加惡化。相對的,只要俯仰無愧,即使不能改變對方,那就照顧好自己的心,而不需耿耿於懷或忿忿不平,以他人的過失來嚴懲自己,證嚴上人的《靜思語》即傳達此般智慧。

因此,當吾人希求一段良好的人際關係、一位貼心的工作伙伴、幸福的婚姻、溫暖的家庭等,必先得反求諸己,先成為別人的好同伴、好家人、好長輩、好小孩——即讓自己成為一位好人;「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孔子也是這樣說的。

也許有人會懷疑:如果只是我變好,對方真的會變好嗎?亦或只是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倫理學中常追問「為何我需要道德?」——尤其在好人遇不到善報、壞人得不到惡報時,我們會遲疑是否真要成為一位好人?

佛教「八正道」之首乃是「正見」,即正確認識佛教的「因果業報說」,深信人生的一切有因有果,且如是因得如是果。以此說來,好人終將與好人相應、終究有好報,只不過報的形式、報的時間、報的地點等差異而已。

所謂「功不唐捐」,也是佛經中一個常出現的詞彙,其中傳達的也是因果的概念;而中國古代聖者也有「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天網恢恢,疏而不失」、「天道無親,常與善人」等觀點。

「善」和「愛」的共振與循環是慈濟常強調的,當中即傳達佛教的業報思想;而因緣業力不可思議,乃是宇宙間的自然法則,法爾如是!因此,做一個好人、讓自己成為良善的人,我們終將在想像不到的時間與空間,遇到好人、好因緣!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