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交流道
心鼓響起,法遍乾坤
慈濟四十五年「法譬如水」經藏演繹,融合了更豐富的弘法元素,除了手語、妙音、戲劇、影音,還加入了「擊鼓」,為慈濟音樂手語劇增添新「法器」。
初聞「入經藏」要結合打鼓,令人不禁聯想民俗醒獅團的陣式,鑼鼓聲和著爆竹聲,迎神明、賀節慶,氣氛總是熱鬧喧騰;或浮現打擊樂團的表演風采,時而奔放、時而內斂,東西鼓藝各有巧妙不同。
不過,若將擊鼓當成「法器」來弘法,其殊勝的意義更令我嚮往。
晨「鐘」暮「鼓」,從道場鐘鼓樓裏沈穩響起,悠揚地傳頌開來。我認為,「鼓」在經藏演繹中的角色與定位,正是從此而延伸——擊鼓者的莊嚴神韻,呈顯了弘法的性格;鼓聲的雄渾音律,更擴展了梵唄的功能。
慈濟人文志業中心同仁此次承擔「擊心鼓」的任務,我有幸身在其中;經歷數月以來的沈潛,更能體認到震撼的鼓聲中,實蘊含了「四階法」——
「正式召集」:廣演大法時,僧俗四眾、龍天護法雲來集,靜心聞法義。
「鄭重警醒」:災難告急時,隆隆鼓聲如警訊,醒悟世人迷茫心。
「震落無明」:無明昧心時,棒喝心頭雜念,如棒落陳年鐵鏽,重現光明本性。
「振奮精進」:身心清淨時,輕安而歡喜,能奮勇發願,續往眾生處前行。
上人七月初行腳至臺北關渡,特地撥出寶貴時間和人文志業中心同仁溫馨座談;「心鼓響起,法遍乾坤」八個字的勉勵,成了眾人心版上的印記。
恪守大齋戒,才能行入大法會,這是上人對「入經藏菩薩」最重要的堅持。有戒無法,徒守教條;有法無戒,偏失軌道——慈濟入經藏法門,不僅福慧雙修,且戒法雙全。
期許「人文心鼓隊」能承續《水懺》因緣,以虔誠心,擊心鼓;以入法心,傳法音。為這一場大共修,啟動善念大回響;為祈求天下平安,共聚福緣大回向。
臺北 鄭誠凱
膚的力量,導覽入心田
這天,我輪值花蓮靜思堂導覽,有位環保阿嬤帶著七名兒孫來參訪。阿嬤身材瘦小且病痛纏身,但她的眼神流露慈悲,淺淺笑容中蘊藏著生命熱力。
「我是來傳承的,希望孫子們認識慈濟。」原來,阿嬤罹患肝癌五年,每每向孫子分享慈濟,他們都覺得囉嗦;阿嬤擔心自己時日無多,來不及「度」他們,便要兒女安排花蓮之旅,讓別人講慈濟給他們聽,而我幸運地成了這位有緣人。
了解了阿嬤的心意後,走向「膚的力量」這張海報時,我特別加強解說,成功地吸引了他們的注意。接下來,我將每個主題都與「膚的力量」相扣,因為「善與愛的力量無限大,人人皆能做得到」。
「全世界有很多人就像你們的阿嬤一樣,默默在做對的事,為全人類付出。」看到孩子們不約而同看著阿嬤,阿嬤露出靦腆笑容、對我點頭笑了笑,那是一種溫馨的心靈交會。
當分享到「甘肅水窖」和「一公分鉛筆」時,我和孩子們談到省水、惜福與感恩的理念;染了褐黃色頭髮的女孩回頭跟媽媽說:「我的筆,好像太多枝了喔?」阿嬤聽了再度給我一個點頭微笑。我知道,我應該有達到阿嬤的一點點期待。
我們的對話愈來愈多,到人文館休息時,阿嬤的女兒和我談起了遺體捐贈。原來,阿嬤很擔心往生後無法如願捐出遺體。我想,這是菩薩的安排——
去年五月,父親因感冒住進加護病房,陷入昏迷後不曾再醒來;儘管他生前早已簽署遺體捐贈同意書,也交代往生後一定要當大體老師,但無奈父親的身體被細菌感染,無法提供醫學生使用,當時家人們都好難過,覺得父親一定會很失望。不過,因緣就是如此,我請父親放下執著,千萬別遺憾,才不會受不好的業力牽引。
阿嬤聽完我的分享,雖然點點頭,卻仍看得出她的擔心;一旁的女兒跟她說:「媽,你那麼認真做,菩薩知道啦!要聽上人的話,不要想太多,不要太固執,對自己才會好。」
孫子們露出不解的表情,我笑著回應:「每個人都會面對死亡,這是正常現象,先想好、交代好,就更無牽掛喔!」
唯一的男孩低頭思考,抬頭說:「如果不能當大體老師,也許可以捐器官救人吧?」阿嬤直說這樣很好,再度對我點頭微笑。
最後走到講經堂解說「佛陀灑淨圖」,我再次扣著「膚的力量」說明。看到孫子們柔和專注地望向佛陀灑淨圖,眼神已經有了改變,當下我好感動……
導覽結束,阿嬤的笑容更加燦爛,她對我說:「師姊,感恩喔!我想他們知道慈濟在做什麼了。」望著祖孫三代的背影,我有著莫名的感動與感恩;原來,任何慈濟事都是那麼重要,只要當下用心付出,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花蓮 楊雅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