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34期
2011-05-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發現歡喜
  【2011年慈濟全球浴佛大典】
  人醫之愛‧阿根廷
  草根菩提‧馬來西亞吉隆坡
  百川歸海
  聞思修
  出版書訊‧《從竹筒歲月到國際NGO——慈濟宗門大藏》
  關懷東日本大震災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一一年四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晶瑩童心‧緬甸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34期
  溫柔力量,扛起幸福責任 曾云姬的正轉人生

◎撰文‧李委煌

從臺灣到北京,
平凡主婦的人生陡地大轉彎——
不曾計畫過的事業愈做愈大,
放眼所及的貧病苦難,提醒自身的幸福與責任。
在陌生的土地上,心與眼深受衝擊,
她邁步向前,付出足跡愈深愈長愈遠……


二○○○年十一月,慈濟在安徽省銅陵縣舉辦義診,那是曾云姬首次參與的志工活動。

那天好冷,攝氏四度低溫下,曾云姬隨著慈濟志工搭乘鐵皮船來到長江畔的安平鄉;由於氣象預報失準,大家身上都沒穿足保暖衣褲,有些人的雙手都凍傷了。

義診現場一切克難,曾云姬被分配在牙科區服務,不懂醫療的她,在一旁幫忙拿桶子裝水。一生不曾看過牙的村民們,聽聞有臺灣的醫師前來義診,人潮一波波湧入……

曾云姬不曾見過這般場面,心中有些害怕,但她又看到醫師們親切地為鄉親治療,捨不得去吃飯或休息,這觸動她的心,讚歎這群自費自假、大老遠跑來付出的醫護人員。

她心想,慈濟這個團體似乎不僅在做善事,許多志工在社會上有地位、有財富,「為何他們願意彎下腰來服務貧病患者?」她認為,這些志工都是她的學習典範!


義診現場,一位老人家拜託醫師幫忙拔除三顆壞牙,「否則你們一離開,就再也沒機會拔掉啦!」醫師擔心老人家的身體無法承受,卻得到樂觀的回應:「沒事兒,我受得了,還挺得住。」

一位母親懷抱著才兩、三歲的孩子,希望牙醫師能治療孩子嚴重的唇顎裂。儘管志工再三解釋,唇顎裂得接受外科手術治療,現場無法處置;但這位母親心中認定,醫師應是「無所不能的」。

夫妻倆在現場不斷地含淚拜託,期待義診能救治她的孩子;志工深受觸動,只得將孩子列入個案名單,評估後續援助方式。

親睹此景,曾云姬胸臆間只覺一陣難過,「從貧病、苦難人身上,我彷彿也看到了自己的幸福與責任。」當年的感動,至今仍持續發酵,延展不已……


無心插柳,
啟動事業與志業

一九九三年,曾云姬隨著做房產的先生來到北京。時值十一月寒冬,樹枝上的綠葉幾乎全都落光,高速公路才剛開通,整個北京市一片灰撲、景色枯黃。

孩子在臺灣就讀雙語幼稚園,舉家遷移北京後,當地完全沒有這類的學前教育環境;曾云姬發覺其他外商子女也有此需求,百尋不得之下,索性自辦起北京首見的雙語幼兒園。

曾云姬在臺灣是個家庭主婦,大學中文系畢業後即走入婚姻,從此相夫教子,不曾在外工作過;沒想到第一次做生意就成功,幼兒園首次招生,六個班級很快就額滿了。

從不曾計畫過的事業愈做愈大,目前她共經營六家雙語幼兒園,其中四家在北京,另兩家則在大連,每家幼兒園的員工規模都近三百人。

學生不僅來自臺商、外商家庭,根據曾云姬觀察,當地家長即使經濟條件不好,也寧可節衣縮食,讓孩子前來就學;有人甚至以成堆的銅板湊數著學費,教她感到驚訝。

曾云姬從小在苗栗三義鄉下長大,樂善好施的父親在地方頗有名望,親睹父母的身教與善行典範,她的心靈早已埋下愛心種子。

在大陸全心全意拚了幾年工作,一九九八年,她加入慈濟會員,兩年後,又和幾位北京臺商正式成為慈濟志工,每當有志工活動與培訓,他們就相約搭乘十二個小時火車前往上海,兩地奔波學習,讓彼此感情更凝聚。

那時,慈濟在大陸已有貴州扶貧、甘肅水窖、貧生助學等慈善專案。曾云姬為了全心參與志工服務,逐漸將事業交給園長運作,也義務提供幼兒園場地舉行慈濟活動。

她不僅自費參與慈善濟貧活動,也帶動北京的臺商、外商一起參與扶貧,或跟著上海慈濟志工做起素粽義賣……直到幾年前因病返臺治療半年,旋又趕回北京投入志工行列,教法親們既讚歎又擔心。


溫柔女強人,
有心有願就有力

二○○九年奧運會在北京舉行,知名的「鳥巢」、「水立方」建築,就在曾云姬經營的幼兒園旁,地價高昂已不可同日而語。

儘管事業成功,她仍一秉初衷、不敢鬆懈,持續在當地推動慈濟,並逐步將慈善服務觸角,延伸到更遠更廣、更需要的鄉親身上。

只是,身處中國大陸最敏感的政治、文化中心,曾云姬說,「儘管我們是在做善事,但出入間依舊是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曾云姬說話帶有些許嬌柔的娃娃音,以往代表慈濟與各地領導溝通,許多人還以為她是只個家庭主婦。但她能克服種種困境,在北京創辦數所雙語幼兒園、並且全力推動慈濟志業,所憑藉的除了溝通能力,還有過人的毅力。

志工張國芳說,曾云姬做事很有計畫性,思維周到而細膩。志工楊月華也說,別看她外表柔弱,「其實她可是個女強人呢!」

二○○三年初春,新疆發生芮氏規模六點八大地震,造成兩百六十八人罹難、兩千多人重傷;曾云姬和其他志工第一時間飛往災區勘察,觸目所及皆是傾倒的民房、學校和醫院,「零度低溫下,看到孩子們露天上課,只覺得心好疼!」

返回北京後,眾人旋即為賑災籌備義賣,曾云姬和兩位志工還特地返回花蓮靜思精舍,向師父們學習製作年糕義賣。三人仔細研究磨米與用料比例,並且做了清楚的筆記,好將原味與技法帶回北京。

幾位先生一旁觀望這群少奶奶們,不解她們能做出什麼;後來實在不忍她們人力單薄,遂挽袖加入——其中有外商公司首席代表,有國際知名電腦公司高級顧問;大家穿起圍裙、扛物負重,跟著認識起慈濟。

全都不會做年糕的這群人,在試驗與錯誤中不斷改進,自行吸收糯米、紅豆、黑糖等材料成本,義賣所得全數捐給慈濟,作為新疆地震災區學校重建基金。

翌年,災區學校順利落成啟用;曾云姬切身體悟到——有心、有願,真的就會生出力量。


近幾年,北京志工頻繁往返五小時車程外、同樣位於河北省的淶源縣,持續進行扶貧工作。

慈濟在淶源舉行冬令發放,至今已是第五年,範圍涵蓋了十二個鄉鎮,足跡遍及全縣六成區域。每到發放前夕,曾云姬幾乎每週前往淶源,或評估貧困孩子的助學,或關懷孤苦殘疾村民,或與地方領導進行溝通;週五晚去、週日晚回,從不間斷。

曾云姬忘不了,村民炕上髒污得油亮、發硬的棉被;孤寡老人守著弱智殘疾的兒女,因為沒錢支付電費,夜裏連十瓦微燈也不捨點亮;寒冷的冬季,即使窗紙早已破損,老人們依舊樂觀過日:「不冷,不冷,我們習慣了……」

「在北京,許多像我一樣的臺商、外商志工,父母親都不在身邊,因此我們將這些特困縣的老人家視同父母般,『就近』關心。」曾云姬說。

感恩十多年前一同投入的志工,目前仍並肩前行,且近年來也有愈來愈多本地志工參與,曾云姬說:「看到老人家在大家的關懷下身心溫暖,我的心,也跟著安了……」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