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38期
2011-09-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天涯共此情‧北朝鮮
  【九二一大地震十二周年】
  【特別報導‧東日本大震災半年記】
  一句話的力量
  法譬如水‧天天入經藏
  出版書訊‧《生命無價——慈濟醫院九個特殊醫療個案故事》
  慈青心語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38期
  人文諮商——談慈濟人文在大學的實踐

◎撰文‧余德慧(慈濟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所教授)  插畫‧李讚成

宗教師的人文諮商,是立基於生命美學的寬解,而非疾患的解除;
宗教師的膚慰,來自陪伴能力而非治療能力。


慈濟人文之道是在受苦之處展開人文關懷。這個簡單的意念卻蘊藏著萬千的實踐法門。我們也從慈濟志工的各種付出深感其中意涵;但對於在慈濟大學如何落實慈濟人文,卻需一番思考。

三年前,我與宗教所的同仁在思考學生出路時觸及這個問題,當時我們必須對宗教學碩士的生涯發展有所考量,否則念宗教所只當作加值型的作為,也就是在本業之外增加心靈的價值而已。於是我們想到「宗教師」這個可以成為本業的可能,因為監獄、戒毒所、安寧病房、災後輔導等,都需要宗教師服務。

如果要培養宗教師,就須讓學生懂得療癒之道。基督教神學院的作法是讓學生修習心理諮商或治療,然後融合其神學精神。但這種作法,第一,容易出現教門區分,如佛教宗教師、民俗宗教師等分門別類;而慈濟人文向來不分教門,是具有超越性的,就如我們宗教所絕不標榜為佛教的宗教所,而是在教派之上尋找人類更深刻的宗教關懷。

其次,宗教師的諮商能力應該有別於心理諮商。宗教師的膚慰來自陪伴能力而非治療能力。宗教師並非以口說經文為能事,亦非徒然行使宗教儀式,而是以某種深沈的內在性作為基礎的「匱乏神安」——指的是「人雖匱乏卻因而獲得平和」。亦即,宗教師本身的清貧寡欲,使得病患直接領受平和心境。

第三,宗教師陪伴病患或接受諮詢,亦非在展其治療能力,而是呈現態度的大局。在安寧病房,許多病患見到上人而獲得膚慰,絕非上人許以治療,而是上人的態度使其有如歸的感覺,一種神安。雖然宗教師不見得有上人的悲懷,但能展現撫順人情的人文精神,這就是我們稱之為「人文諮商」。

人文諮商是立基於生命美學的寬解,而非疾患的解除。前述「匱乏神安」則是生命美學的關鍵。一般的匱乏會讓人心生不滿,但人文素養可以使人樂於居陋巷、以肱為枕。又如我們經常會問:顏回那麼窮,卻為何那麼快樂?這生命美學宛然成為諮商過程看不見的框架。

在我們的構想裏,宗教師要停留在受苦的人身旁作為臨床經驗,因此,在醫院擔任病房的陪伴志工是訓練的第一步。陪伴過程不可引用任何諮商技術,也不能說教,須以病患為主位,隨順而行。但必要時可以教導病患或家屬任何平和之道,如頌缽、靜坐、內觀,以及放鬆之道,如趣味說話、散步陪行、欣賞大自然、學習陪伴無言。

內在性是宗教師的核心,就好似內功。我很高興許多慈濟人會去陪伴病患,期待宗教師諮商的知識,可以幫助志工增加內在性,更懂得陪伴。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