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33期
2011-04-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特別報導】
  寰宇慈濟
  【特別報導‧慈濟45周年】
  人文新賞‧長情劇展
  【特別報導‧汶川地震三周年】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0一一年三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晶瑩童心‧奧地利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33期
  慈濟45周年 行入懺悔法門


◎證嚴上人主講  編輯部整理
(講於二○一一年四月二日至二十日)

四十五年前,慈濟為了「淨化人心」而起步,
感恩人人願做拓荒者,用愛鋪路走過來。
四十五年後的今天,
期待人人心中建立「懺悔道場」,
發揮清淨無染大愛,消弭世間災難。


四月二十六日,是慈濟成立四十五周年紀念日;回顧過去,從「克難慈濟功德會」創立的第一天開始,慈濟各項志業的推展,都是為了淨化人心、拯救世間而啟動。

要救世,先要救心;佛法能洗滌人心,是救世良方。我希望引導蒙塵的人心走入佛法,人心淨化,天下蒼生所依賴的大地才能淨化;大地淨化,世間災難才能消弭。

感恩四十五年來,全球慈濟人秉持「佛心師志」,以慈悲大愛用心鋪路、為人間拔苦,菩薩道上精進不懈;這分愛,我無以回饋,唯有引導人人「法入心」,以法水洗滌無明,增長慧命。

一九六六年慈濟成立那一年,臺灣人口八百五十萬;四十五年後的今天,人口增加到兩千三百萬,全球人口更將突破七十億。人口愈多、欲心愈大,需求愈多、追求愈大,要達到救心救世的目標,愈益困難。

人人心中都有無盡的清流,但若只有少數人掘出心靈湧泉,來不及淨化不斷增加的人口和欲念;唯有讓更多人一起發心立願,作個「掘井人」,不斷開發心地清泉,為世間掘出一口口井,讓清流時時湧現,才能達到淨化人心的目標。

四十五年前,慈濟為了「淨化人心」而起步;然而淨化人心不是口號,必須身體力行。我認為「經者,道也;道者,路也」,希望啟發人人心中清淨無染的大愛,力行菩薩道,所以逐步開拓四大志業、八大法印。

感恩人人願做拓荒者,用愛鋪路走過來;就像鋪連鎖磚,一塊緊接著一塊緊密相連,終於將坎坷路鋪成平坦,讓人人好走,也讓大地有呼吸的空間。

四十五年後的此刻,地球暖化、全球災難頻傳,我更期待人人心中能建立「懺悔道場」,力行懺悔、齋戒,自淨心意、度化他人,消弭世間災難。


心地不囤塵埃——
體悟無常,緣起緣滅;
纖毫明鑑,不造惡因。

凡夫從無始以來,「一念無明生三細」——細小塵埃不斷累積,終能囤積成沙漠;層層疊疊的煩惱囤積在心地,會使圓明如鏡的清淨本性蒙塵,不明天地真諦,也照不清人生道路。

法譬如水,可以潤蒼生。「惡因惡報惡緣,必須纖毫明鑑,因果歷歷不爽,造業豈能不懺」,是提醒大家,日常生活時刻都要用心,反省懺悔。

法水可以洗滌心地塵埃,但要懺悔、反省,才能引法入心、滌淨塵埃,讓心靈明鏡發光、發亮,恢復亮麗本性,照見「緣起緣滅」的無常真諦。

人人都有與佛同等的清淨本性,佛弟子「心中要有佛,行中要有法」。然而,佛在我們內心「住」多久?法在我們行動中「住」多久?一念心沒有照顧好,一轉身、與人一個碰撞,沒有跟人說對不起,反而責怪他為什麼站在那裏;轉身之間,就與人結下惡緣。

許多人知「無常」,也常掛在口頭上;卻不能體悟無常其實就是「緣起緣滅」——有緣則聚,緣盡則散。真知無常者,能把握好因緣,結好人緣;在起心動念間,照顧好一念心,纖毫明鑑,一念間都不放鬆。

凡夫「發心容易,恆心難」——啟發本性不困難,但要讓清淨的本性常住心中、讓法維持在行中,卻不容易;清淨的本性很容易被習氣取代,所以「苦海常現」。


莫複製習氣毒素——
虔心懺悔,心靈舒暢;
覆藏錯誤,煩惱層層。

三月十一日「東日本大震災」已經過去一個多月,地震、海嘯、火災、核輻射……「複合式」的災難層層疊疊,至今危機仍未解除,復建之路漫長,民眾何時才能恢復生活常軌?令人心疼。

世間災難頻起,天地聲聲告急。要對治「複合式」的災難,應善用「複合式」的修行——要戒慎,要懺悔,要虔誠,要齋戒。懺悔要先自淨其意,才能以清流淨化人心;不能叫別人懺悔,自己卻不懺悔。

僅是持守齋戒卻缺乏誠心,雖有益身體健康,仍有損自己的德行。若人人戒慎懺悔,加上虔誠齋戒,就能以悲智雙運的「複合式」功德,守護天地人間。

有形的災難總有平息的時候,最可怕的是人心的無明瞋火;人心無明,不斷複製習氣毒素,心靈懵懂而造業,要趕緊洗滌乾淨。就如污垢附著衣物愈久,洗滌愈費時費力;無明塵垢一旦愈積愈厚,就愈難洗,人品也會打折扣。

懺悔,能洗滌生命中長久覆藏的無明業障——貪、瞋、癡、慢、疑五種人心根本大病。

業力是一股氣,看不到也摸不著;但是無明濁氣一旦匯合起來,強大的惡業力,就會破壞天地平安。要改變習氣,一定要先將瞋怒的火——心火熄滅;否則瞋恚躁動,星火燎原,將一發不可收拾。

懺悔不是用念的、用拜的,是在人與人之間,心寬念純,以善解包容互愛互動。虔心懺悔者,會感到心靈舒暢、坦然輕安;覆藏錯誤、不願發露懺悔者,心靈依舊擔負著層層煩惱。

清淨身心最重要的三個方法,就是——戒、定、慧。「戒」,能防護身心,有戒就有定力,不易受外境影響而落入陷阱;有正「定」,做事自然不脫軌;有戒、有定,自然能生「慧」。如此菩提大道就能鋪得平、鋪得廣、鋪得遠。


以法水滌心垢——
心入懺、多反省;
去無明,得法喜。

佛陀在兩千多年前就說:「劫濁亂時,眾生垢重。」看看當今社會,人心無明,煩惱層層疊疊,是非不分、善惡難明,倫理淡薄、作惡沒有羞恥心……正是「眾生垢重」的「劫濁」亂時。眾生共業,世間也就不能平安。

業因的種子,從一念心而起,由身口意造業;人人要趕緊覺醒,回歸清淨源頭,在內心建立起懺悔道場。

修行,最重要的就是改習氣,要發露懺悔、自我糾正、改往修來,徹底進行「大懺悔」,讓心靈回歸清淨;莫讓無明不斷醞釀,將今生的業力又帶到來生。

期待人人彼此勉勵,精進入法;以法水洗滌心垢、去除惡習;心入懺、多反省,去無明,自然就會得到法喜。人人心輕安、意自在,沒有煩惱,這片祥和之氣就能讓大地平安。


營造幸福安穩人生——
惡念一起,陷入黑暗;
善念一起,恢復光明。

人生在世,誰能無罪、誰能無愆?有錯要及時懺悔改過。然而凡夫愚昧無知,放任無明不斷累積、煩惱深住心中,污染自己的心靈。
發現他人臉上的污垢很容易,卻難看見自己臉上的污垢;期待人人互為明鏡,照見自我髒污,時時將污垢擦拭乾淨。惡念輕輕一起,人生陷入黑暗;但善念輕輕一起,也能恢復光明。
臺中南屯環保站志工廖坤永,年輕時誤入歧途,吸毒二十多年,六次入獄服刑仍執迷不悟,連父親往生時的奠儀,也拿去買毒品。
長年鐵窗歲月,讓他感受不到社會的溫暖,幸有慈母對他不離不棄;母親的朋友——慈濟志工周素娥,寫信到獄中鼓勵他,同時寄上《靜思語》和三千元零用錢,他感念這分溫情,決心戒毒。出獄後到慈濟環保站做回收,志工不斷用愛關懷且替他找到穩定工作,讓他慢慢改變對社會疏離的心態。
由於身邊的善知識不放棄,當他面對善惡拔河時,能守住一念心,重新展開人生。人與人之間,要彼此讚歎和關懷,才能營造幸福安穩的人生;若無法自我反省,一錯再錯、一亂再亂,人心難以平和,禍源就此開啟。
人間菩薩發心作他人生命中的貴人,讓人心開意解,引導曾經犯錯的人即時改過,讓人間多一位菩薩、社會上多一個好人。
若人人都能以善心出發、以「覺有情」相互交流、歡喜共處,天下自然平安;人人誠正信實、腳踏實地付出,合力救拔苦難,就能體會「福從做中得歡喜,慧從善解得自在」的道理;人生方向正確了,就能時時處在法樂中。

平安人生從己做起——
調順自心、淨化人心;
克勤克儉,天天造福。

每年農曆三月「大甲媽祖遶境」,已成為臺灣民間信仰盛事。民間傳說,媽祖林默娘純真、孝順、善良,有次父親出海遭遇風浪,她到海邊虔誠祈求父親平安歸來,甚至不惜投海救父,孝感動天而使風平浪靜;漁民們感念其德,廣建廟宇祭拜。
媽祖信仰在臺灣盛行數百年,近年來,每到媽祖遶境時刻,各地信眾蜂擁而入,久候鑾轎到來,認為只要鑾轎經過村莊,就能帶來福氣;鑾轎一到,人人爭相觸摸或鑽轎底;為了表達虔誠心意,沿路燃放大量的鞭炮、煙火……
信仰,要信其德、學其行;應該用虔誠的心、尊重的態度,學習媽祖行孝、行善之德。人心平和、有孝有善,才是媽祖之願。然而,現今許多人信仰不是為了「學」,而是為了「求」,祈求得到名與利。有求心則亂,失去了虔誠。
慈濟人連續十三年,在媽祖遶境期間,跟隨在人群後面清理滿地垃圾,並且用心宣導「垃圾不落地,媽祖好子弟」。彎腰撿拾垃圾就如朝山,用很虔誠的心保護大地,同時清淨自我心地。
人生要求得平安,不能只靠神佛保佑,要從自己做起;人人造福人群、清淨大地,順天理、人理,清淨內外環境,人間就能平安吉祥。

《法譬如水‧序曲》:「夜闌長空燦爛,銀河繁星點點,四時晝夜循環,法性天地人間,蠢動含靈多樣,同生同息同眠。」這樣的境界多麼美好!
繁星燦爛的夜空,周圍世界寧靜祥和——兩千多年前,佛陀就是在這樣的境界裏,夜睹明星,覺悟見性,透徹宇宙間的人、事、物、理。
天上的繁星,就如人人心中的那一點點的心光,在漫長的黑夜中,能增添大地的祥和。人人本具這分清澈明亮的佛性,只因凡夫無始以來,心地不斷被污染,無明叢生;要洗滌這一念心,是很漫長的一條路;若能發揮赤子之心、駱駝的耐力,還有獅子的勇猛,就能回歸與佛同等、圓而明朗的智慧。
《無量義經》云:「微渧先墮,以淹欲塵」。心地時時都要有法水滋潤,哪怕是微小如露珠,點點滴滴的法,不知不覺中也能滋潤我們的心地。
世間清淨的源頭,在於人人的心地清泉。《慈悲三昧水懺》,是淨化人人身業、口業、意業的良方;期待人人醒悟——懺悔、齋戒、茹素、環保;改變生活方式、回歸儉樸生活,淨化身心,帶動清流之氣,共同守護大地人心!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