寰宇慈濟
【菲律賓】
臺灣米溫飽一萬三千戶
知足感恩啟善循環
「我謹代表總統感謝全球慈濟人,特別是臺灣和證嚴上人,這次的白米發放,是愛與希望的奉獻。」七月三日,菲律賓社會福利署署長索利曼女士(Secretary Corazon Juliano-Soliman),在慈濟菲律賓分會白米發放活動中,向證嚴上人致意:「感恩您對菲律賓人民的愛與慈悲,我們將以謙卑的心接受這分祝福,同時承諾日後將回饋給需要的人……」
今年,慈濟基金會獲臺灣農委會農糧署提供「糧食人道援外」六千八百二十公噸稻米,分別送往菲律賓、印尼及南非等地幫助貧困居民;其中,菲律賓獲得五百噸白米援助,七月三日於馬利僅那市展開首次發放,致贈約一萬三千戶家庭每戶二十公斤白米。
此次發放延續二○○九年凱莎娜颱風以來,慈濟對馬利僅那市民眾的關懷,包括囊卡里、馬蘭代里、杜瑪那里等地貧困家庭,以及六月下旬遭米雷颱風重創的大岷區受災民眾,都是援助對象。
籌備期間,從名冊建立、訪視、分送發放券到場地布置等工作,都由慈濟人與本土志工攜手完成;為了排列發放現場上萬張椅子,只見本土志工仔細衡量距離、拉繩子、貼地標。志工陳榮生分享:「從他們將雙面膠撕開後,順手將小紙片放進口袋的小動作,可見一年多來慈濟人的陪伴已發揮力量。」
發放當天,馬利僅那市市長德古茲曼(Mayor Del De Guzman)在現場致辭:「馬利僅那市政府永遠準備好要與慈濟合作,提供民眾任何幫助。」眾議員金波(Congressman Romero Federico Quimbo)則勉勵民眾:「儘管身在苦難中,仍然要行善;期待大家除了接受,還要將今天所得到的善繼續傳播出去。」
凱莎娜風災後一年多來,慈濟深入馬利僅那各社區推動環保,並開辦職訓課程;發放白米這天,二十一位本土志工完成見習課程,正式接下藍天白雲志工制服。曾經虛度四十年酒醉人生的卡利多(Carlito Grefal),收到志工服時感動得想流淚,他說,一年多來為鄉親服務,讓他充滿成就感:「我已經放下酒瓶,要做新進志工的好模範,才不會辜負慈濟對我的信任!」
暮色中,燭光點點亮起,上萬民眾在佛教法師、天主教神父及伊斯蘭教教長帶領下虔誠祈禱,響亮歌聲迴盪在晚風中;身為天主教徒,瑟奈沓(Zenaida Sto. Domingo)深深被「祈禱」歌詞愛、和平與善良的訊息所打動,「這首歌,消除了我心中的煩惱和壓力……」
與會的當地政府官員全都投入志工行列,親手送上白米,讓民眾感受滿滿的愛。馬利僅那鄉親賴拉妮(Lailani Francisco)歡喜表示:「這是我們第一次收到這麼多米,可以維持全家三星期溫飽。」來自杜瑪那里的薩巴秀(Salvacion Mendiola)說,丈夫去年中風後癱瘓,「我很感恩慈濟提供的二十公斤白米,這對我們是很大的幫助。希望上帝能夠保佑你們,因為還有很多貧困人需要幫助……」
一千四百多位協助搬運、維持秩序、引領動線的本土志工,每人也都收到一包白米,發放隔天,慈濟人為杜瑪那里兩位獨居長者送米,才知道許多本土志工將收到的米分送給有需要的鄉親。卡莉沓(Clarita Maglinis)只留下三公斤給家人,她笑著說:「我希望鄰居們也能嚐到來自臺灣的白米。」這場發放不只帶給鄉親們溫飽,更帶動起愛與感恩的循環。
(撰文/黃解放 攝影/娜燕莎)
【馬來西亞】
他鄉知己 因病相遇
蘇希返鄉 大愛接力
「證嚴上人,我要回家了,祝福您健康和幸福,謝謝您。」今年五月十八日晚間,蘇希在馬來西亞哥打丁宜聯絡處上人法照前,雙手合十向上人告別。
這一晚是志工為蘇希舉辦的惜別會。一九八六年、二十一歲的蘇希自故鄉印尼來到馬來西亞柔佛州哥打丁宜縣最南端的泗灣,在一家餐館工作,也在這裏遇到丈夫。二十九歲時結婚不到半年,她就患上腎病,從事粗工的丈夫帶她返鄉尋醫,當時印尼洗腎中心匱乏、費用又高,她和丈夫又回到馬來西亞,迄今十七年不曾回家。
長期洗腎是一筆沈重的負擔,患病八載後,蘇希的丈夫不堪負荷,向慈濟尋求援助,並悄然離開了家。失去依靠的蘇希,生命彷彿被掏空,連個商量對象都沒有。
「洗腎要錢、搭巴士要錢,又不能工作;一切花費都要東湊西借,常常沒有著落……」蘇希回憶當時處境,悲傷地說:「我一直哭,很想回家鄉。幸好慈濟的劉先生決定幫我,不然我可能早已不在了……」
蘇希口中的劉先生,是哥打丁宜聯絡處志工劉漢山。她對這位貴人的恩情始終念念不忘;惜別會上緊握著劉漢山的手,流淚不放。
慈濟不僅提供免費洗腎,並每月補助生活、交通費用;志工每月到訪時,常看她笑口常開,直至有一次洗腎時,她說起自身遭遇竟流淚了……
這次之後,蘇希漸漸對志工敞開心胸,志工也進一步邀請她到鄰近的泗灣環保點去做環保。從二○○五年至今,她除了身體不舒服,不曾缺席環保日,還接引印尼同鄉來做資源回收。
志工知道蘇希擅長做馬來糕點,故每月提供食材費用,鼓勵她製作糕點與眾結緣,藉此提升自信。有了大眾鼓勵,蘇希日漸掃除心中陰霾,展露真心的笑靨,並進一步成為慈濟會員,每月定期捐款馬幣兩令吉(約新臺幣二十元)助人。
有一次,蘇希身體出了狀況,連續五天無法洗腎,手腳腫大、臉色發紫,志工趕緊送她到馬六甲班臺醫院接受治療,這才發現蘇希的簽證已過期,成為逾期居留者。
慈濟志工接力奔走,終於成功為蘇希向印尼大使館申請簽證,蘇希可以回故鄉印尼了。五月十九日早上,志工從新山國際渡輪碼頭護送蘇希回鄉。
蘇希曾擔心說:「我回到家,就不會有像你們一樣的朋友了,那怎麼辦?」志工鄭佩玲告訴她,印尼巴淡島慈濟人已經在等她,會護送她回到家鄉,蘇希這才安心。
坐在渡輪上,蘇希的淚水在眼裏打轉,將頭轉向另一邊,在遼闊的海洋中尋找彼岸。蘇希將慈濟竹筒帶在身上,她說要向家鄉親友呼籲,希望竹筒能裝滿愛心,幫助更多有需要的人。
五月二十八日,蘇希在印尼巴淡島慈濟人的陪伴下,歷經八小時車程終於抵達家鄉。印尼慈濟人將接力付出愛,繼續安住蘇希的身與心。
(撰文/徐佛賜、羅秀蓮 攝影/徐佛賜)
【美國】
龍捲風侵襲家園盡毀
春田市發放轉念暖心
美國今年龍捲風災情頻傳,繼四、五月間中南部各州遭兩百多起龍捲風侵襲,麻塞諸塞州春田市六月一日傍晚颳起強烈旋風,短短兩個多小時內造成三百一十九戶全毀,將近六百戶嚴重毀壞。春田市居民最頭痛的天災向來是暴風雪,過去只在電影裏看到的龍捲風災情,如今竟然找上門來。
龍捲風掃過之處,受災最慘重的多是低收入區,弱勢居民處境雪上加霜。波士頓慈濟人在風災隔天便動員前往勘災,經與紅十字會、聯邦緊急事務管理署(FEMA)討論後,由慈濟承擔部分救難物資發放。
六月二十五日一早,波士頓和紐約兩地慈濟人抵達春田市民中心收容所,為下午一點的現值卡發放工作進行準備,場外民眾大排長龍;居民南西(Nancy)九點半就到了,因為「早到比較牢靠,不會領不到錢」。
龍捲風瞬間襲擊,受損房屋修繕費用動輒數千美元,民眾在修屋期間還必須另找地方安身,諸般事項皆須花費;慈濟發放每戶一百到四百美元現值卡,對許多家園毀損的民眾來說至關重要。
南西跟排在前面的黛博拉(Deborah)在避難所相識成為好友,回憶風災當天,兩人還心有餘悸:「到現在,內心還有很深的恐懼,總覺得不幸隨時可能降臨。」
發放前一天,志工一一致電提醒受助民眾,但絕大多數人「沒聽過慈濟」;FEMA轉介時也只說是個慈善團體。民眾被艱困處境相逼,來到現場一心只想領取現值卡,但在慈濟人誠懇帶動下,眾人感受上人慰問信中溫暖的膚慰,心情逐漸平靜。「祈禱」樂聲響起,大家看著螢幕播放的災難畫面,感同身受紅了眼眶。
簡樸的慈濟竹筒也觸動了許多人,居民莉珊卓(Lisandra)緊緊抱著竹筒,眼眶泛淚說:「很謝謝你們,回去後我要把竹筒存滿,再捐給慈濟。﹂臨走時,她填寫志工意願表:「需要時請打電話給我,讓我有機會服務別人。」
當天共計發放一百零六戶,志工同時撒下愛的種子,許多人在受災的同時,學會從另一個角度感受尊重、愛護大地的重要性,離去時人人臉上洋溢溫馨。
(撰文/周芳苑 攝影/卓小楓)
【南非】
大城小鄉愛心挹注
米糧衣物安度寒冬
今年南非的冬天來得特別早,也特別冷,六月初暴風雨過後,冷氣團接著來襲,為了幫助貧苦家庭過冬,慈濟志工加緊腳步於各地致贈冬令物資;今年每戶還可領到來自臺灣農委會的白米,以及慈濟環保毛毯。
雷地史密斯一處社區托兒所內,鄉親們見到豐富的物資,高興地唱起歌來;比起平日所吃的玉米粉,白米昂貴許多,是難得的糧食。志工介紹環保毛毯,馬上又引起一陣騷動,眾人難以將寶特瓶和柔軟毛毯聯想在一起,「瓶瓶罐罐都可以變成愛心,請大家一起來做資源回收,好嗎?」誠懇的邀請,立刻獲得熱烈回響。
四位從約翰尼斯堡到布魯芳登探親的年輕人,剛好碰上巴托(Batho)社區發放因緣,他們貼心又有效率地將兩袋白米一一遞到照顧戶手中,串起愛的接力。西蒙馬帕惕(Simon Maphate)老先生特地帶著存款前來,他從前年開始響應「竹筒歲月」,去年冬令發放時也捐出存了近一年的銅板,希望能挹注愛心,協助慈濟人幫助鄉親。
九年來,約翰尼斯堡慈濟人持續到普林洛斯(Primrose)鐵皮屋區進行冬令發放,今年改在區內四所小學進行,志工一一進行家庭訪視。發放現場,孩子們頭戴志工手工編織的毛線帽,手拿裝滿愛心物資的環保袋,露出開心笑容。
走進迪克索鐵皮屋區(Dykathole Informal Settlement),一位曾在火災中接受慈濟援助的居民,以「阿彌陀佛」對志工報以熱情問候。每一場發放都有許多本地志工踴躍參與,其中能講一口流利中文的白人志工傅瑞德(Freddy)告訴慈濟人:「有些人窮得太可憐了,讓人不由得生起慈悲心。」就連載送物資的卡車司機也充當志工,搬起白米不遺餘力。
從繁華大城到偏遠鄉間,六十七場冬令發放,預計將有超過一萬五千戶貧苦民眾受惠。看著民眾牽著孩子,扛著、頂著毛毯、鍋子、二手衣,還有沈沈的白米等物資,手舞足蹈踏上歸途,志工深刻體會到真誠付出的快樂,同時也獻上滿滿的祝福。
(撰文/黃秋凌、賴麗英、顏妙惠 攝影/文志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