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40期
2011-11-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特別報導‧泰國
  主題報導‧朝鮮
  天涯共此情‧大陸
  寰宇慈濟
  關懷東日本大震災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40期
  無量大愛 代代相傳

◎證嚴上人主講  編輯部整理
(講於二○一一年十一月十三日至二十二日)


四十六年來,
慈濟人步履全球七十一個國家地區,
不只給予物資濟助,還付出真情。
期待有慈濟足跡的地方,
苦難都能拔除,
有愛的地方,處處都能平安。


每年歲末年終,慈濟大家庭添丁。今年十一月下旬,包括中國大陸、馬來西亞、緬甸、美國、加拿大、英國、法國、南非、賴索托與辛巴威等,共有二十一個國家地區、超過一千五百多位新發意菩薩,不遠千里回歸心靈故鄉,相聚在充滿愛的菩薩道場裏。

海外慈濟人要回來臺灣一趟不容易,雖然有形的距離遙遠,彼此心靈卻很貼近,人人以「靜思法脈、慈濟宗門」為心中共同的法,持法精進,身體力行,多麼難得!

看到許多人授證時喜極而泣,發心立願「生生世世跟隨師父做慈濟」、「要在居住地帶動更多的慈濟種子」,我很感動,也感覺人間充滿希望!

「靜寂清澄、志玄虛漠」,是佛陀的心靈境界,也是人人本具的清淨本性;既然發一念善心,找到正確的人生方向,但願人人「守之不動、億百千劫」——對的事,做就對了!要守好志向,廣泛啟發愛心,讓菩薩種子「一生無量,無量從一生」。

讓真善美入心——
淨化心靈,斷除惡習,
堅持做好人、做好事。

要入慈濟宗門,需先經歷見習、培訓,洗滌心靈無明煩惱,改正過去種種習氣,才能授證成為慈濟委員、慈誠隊員。

今年,菲律賓有一群本土志工來臺授證;他們在二○○九年凱莎娜颱風過後,與慈濟結緣,當時慈濟在重災區馬利僅那市帶動「以工代賑」,鼓勵受災民眾投入滿目瘡痍的社區清掃,付出己力安定生活,也讓受創的家園迅速恢復生機。

慈濟人發現許多民眾缺乏正當工作,終日沈迷於喝酒、吸毒、賭博等惡習,便發揮愛心耐心陪伴,疼惜這群受災受難的窮困人,不僅照顧他們的生活,還膚慰他們的心靈。

兩年多來,這群本土志工見證了慈濟的愛是那樣的純,慈濟的法是那樣的真,慈濟人合和互協是那樣的美;這分真善美的誠懇入了他們的心,因此斷除惡習,走入菩薩道場,發願以共同的一念心,力行慈濟法門。

就如菲律賓本土志工娜妮莉沓,多年來活躍於地方政治界,是選舉時重要的「樁腳」。過去她因派系得罪許多人,為了鞏固人脈日日喝酒、抽菸……參與慈濟志工培訓後,她從內心深深懺悔,將助選的思維投入環保與募心,已勸募超過千位會員,還帶領出五十多位幕後委員。

娜妮莉沓為了來臺灣見師父,日日存錢,經過關關卡卡終於如願。那天在板橋志業園區受證時,她淚如雨下;如今她的生命完全改變,世間多了一位菩薩,就可以影響更多人來做好人、做好事、呵護大地。

慈濟在馬利僅那市帶動出一批環保志工,扭轉他們生命的價值觀,讓他們自我淨化、做好心靈環保,更進一步付出體力,為大地環保盡心力。今年九月,當地再度遭受風災侵襲,大水過後,家家戶戶自動自發,將垃圾集中起來,做好資源回收分類,等待著慈濟人到來,不復兩年前受災時自怨自艾的心態。

人間有菩薩的地方,就會產生正向的力量。雖然這群本地志工在物質上不及他人,卻是「貧中之富」,那一分勇猛、改過的心,投入做慈濟的善念,令人讚歎!

以人間為道場——
開闊大愛,真實付出,
讓愛的種子代代傳承。

善念與愛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養,需要長年累月的堅持。

四十六年前,慈濟宗門已立,感恩資深菩薩恆持初發心和愛心,法入心、法入行,傳承「靜思法脈」、弘揚「慈濟宗門」,舊法新知,不斷陪伴新發意菩薩精進不懈,投入慈濟。

慈濟人以人間為道場,行入人群,廣布善法,不僅拉回迷茫遊子,也讓潔身自愛的人願意更上一層樓,從「人」而成為「菩薩」。

在南非和賴索托,有一群可愛又貼心的弟子,從臺灣到當地經商,也把慈濟愛的種子帶到當地,用菩薩心疼惜這一塊土地、疼惜當地住民,帶動人人一起投入慈善工作。

雖然彼此分屬不同種族、宗教,也說著不同語言,但是這群華人志工用愛心、耐心、真心付出,透過大愛電視,用心傳遞師父所說的法——先由華語翻譯成英文,再由英文翻譯成當地方言,讓人人法入心,啟發純真智慧,願意為貧窮苦難的族人付出。

慈濟人在當地已帶動出五千多名本土志工,人數不斷增加;受限於當地生活經濟,要來臺灣一趟不容易,但南非慈濟人發心成就他們,每年歸來的受證菩薩,一年比一年多。

感恩南非慈濟人發大心、立大願,就地撒播愛的種子;也感恩南非本地種子,用心跟著慈濟人付出,餵養愛滋孤兒、照顧窮困人;雖然他們的物資缺乏,內心的愛卻很富有,真正是人間菩薩!

慈濟是一個大家庭,期待法親相互關懷,人人淨化己心,開闊大愛,真實付出,並且廣泛度化眾生,接引人人走入菩薩道,讓愛的種子代代傳承,將真實的法應用在人間。

啟發在地菩薩——
就地播種,因緣和合,
愛心人多天地平安。

今年十月,中美洲國家遭到颶風及熱帶性低氣壓侵襲,包括瓜地馬拉、薩爾瓦多、宏都拉斯等國都爆發洪水災難,導致八十多萬人受災,九萬餘居民撤離。

回顧一九九八年,密契颶風重創中美洲,慈濟人首度踏上這塊土地勘災;臺灣慈濟人發起「賑濟中美洲、衣靠有情人」募衣活動,募集整理六十個貨櫃的愛心衣物運抵中美洲,愛的種子就地撒播,十三年來已逐漸成熟。

此次風災過後,美國慈濟人再度跨國前往勘災,並迅速舉行第一波發放。慈濟在宏都拉斯致贈玉米粉與生活物資給近兩千戶受災民眾,全由慈濟志工張鴻才居士率領本地志工一手承擔,張居士也帶著兒子佑勤一起投入。

十一月十三日在喬盧迪卡市發放現場,張居士見到一位罹患帕金森氏症的葛羅拉老奶奶,手腳顫抖著走進來,便呼喊兒子前去幫忙;善良的佑勤溫柔地將老奶奶抱起來,全程陪伴協助領取物資。

葛羅拉老奶奶見這位華裔青年對待自己比親孫子還親,深受感動;她告訴佑勤:「上帝一定會為你們所做的事有所回報!」

這分真切的感激,讓佑勤深受觸動,忍不住低頭落淚;老奶奶見佑勤哭,也用抖動得厲害的手輕拍他肩膀安慰,擁抱他、為他祈禱,場面溫馨動容。

張鴻才居士說:「家庭要做典範,『父慈子孝』的倫理教育一定要建立起來。」他做到了!宏都拉斯慈濟人不多,張居士強忍身體不適,到處奔走,真正甘願為貧困受災的人付出;他教育孩子尊重老人,讓人與人之間充滿感恩尊重愛,同時引導年輕人無私付出,讓愛的種子萌芽,根可以伸得更深、更廣。

眾生受苦難,只要有菩薩在地涌出,就能及時撫平災難。但願不同國度的慈濟人就地承擔,將愛的種子撒播得更廣、更闊,落地生根。有福的種子不斷撒播,就能成就一片茂盛的菩提林;愛心人多,就能帶動整個地方都能平安。

以開闊心造福——
克服萬難,啟發愛心,
多付出,人人都有福。

今年三月,日本遭逢嚴重的地震海嘯災難,當地慈濟人不多,要承擔賑災工作相當辛苦。十一月初,慈濟在重災區舉辦第八次慰問金發放,各項工作全由日本分會的女眾志工承擔,無論再沈重的物資,她們照樣扛上肩。日本民眾看在眼裏,感動在心裏,許多人主動投入志工行列;其中,宮城縣塩釜市長佐藤昭,原本只在發放現場旁觀,但看著看著終於忍不住放下身段,跟著慈濟人一起布置會場、服務鄉親。

愛的力量,可以啟發人間無私大愛。感恩慈濟人發心付出,不怕苦,都說福;人生只要不怕苦,多造福,則人人都有福。

地球人口愈來愈多,人心迷茫顛倒,倫理道德流失;人口愈多,業力愈重,災難也就更密集。看到不同種族、宗教的人們,身處不同國度、環境,在不調和的天災或人禍中淪為難民,實在心痛不捨。

但願人間菩薩大招生,讓一尊尊菩薩雲湧而出,克服萬難投入苦難境地,以開闊心胸為人間造福,啟發大眾付出愛心,讓愛的清流環繞世間。

更願人人聞正法、行正法,將正法推向全球,導正迷茫人生,讓世界恢復清純亮麗面貌;人人合和互協,他、你、我的力量不斷會合,就能共同成就愛的地球村。

張開菩薩防護網——
教富濟貧,濟貧教富,
人人累積愛的循環。

二○一一年元月起,從澳洲水患、巴基斯坦水災、紐西蘭強震、智利強震、東日本大震災,到最近的泰國水患、土耳其地震、中南美洲水患……幾乎每一個月都有驚世災難傳出,天地告急災難起,令人憂心。

災難頻仍,期望人人明是非、養慈悲、大懺悔,在大無明中提升大智慧;但願人間菩薩網普遍張開,只要有菩薩的地方,苦難眾生就有機會得救。

慈濟在世界各地開展慈善工作,不僅「教富濟貧」,也積極推動「濟貧教富」——救濟同時宣導「竹筒歲月」,讓人人知道這分愛來自臺灣慈濟,而慈濟精神是從四十六年前三十位家庭主婦日存五毛錢開始,每一分助人的力量,都是全球點點滴滴愛的匯聚。

看到苦難眾生接受慈濟的愛,喜悅中也願意發揮力量助人,慈濟志工鼓勵人人——救濟是一時的,只要振作精神,人人都有救人的力量;只要啟發自心愛的種子,每一粒種子都能一生無量。

期待人人累積愛的循環,引法水淨化己心——一個人改變了脾氣,就可以讓一個家庭溫暖;人人謹慎於起心動念,就可以讓社會祥和;天下人心淨化了,就可以轉法輪,讓四大調和,災難消弭、大地平安。


 
宇宙道理何在?道理淺顯,身體力行也不困難,就是——愛。

「愛」,能開展,便能利益人間;假如將「愛」縮小在個人的範圍裏,事事為己,就是凡夫貪欲之愛。

四十六年來,慈濟步履全球,救濟七十一個國家地區,不只給予物資援助,還付出真情,就地遍撒愛的種子,期待有慈濟足跡的地方,苦難都能拔除;有慈濟人的地方,處處都能平安。

世間危機重重,苦難眾生在呼喚,人間菩薩要及時感應、趕快付出,讓清淨的智慧、無量數的愛,普遍全球,步步開展人心的康莊大道。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