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43期
2012-02-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關懷莫拉克風災
  特別報導
  寰宇慈濟
  慈善國際
  天涯共此情‧南非
  蔬國人物誌‧馬來西亞
  草根菩提
  聞思修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晶瑩童心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43期
  啟動愛的基因

▪ 證嚴上人主講 │ 編輯部整理(講於二○一二年二月一日至二十二日)


人的心念是一顆種子,
這顆與生俱來愛的種子,永恆存在。
用心培育、細心耕耘,
讓愛的基因活躍、啟動,無所不在……



兩千多年前,佛陀宣講法華後,期待娑婆世界的弟子們能明白他的教法,發心弘揚;但眾出家弟子以娑婆世界眾生剛強難調難伏,不敢承擔;雖有從他方國土前來聽法的菩薩向佛陀表示,要在佛滅度後在娑婆世界廣說《法華經》,卻被佛陀婉拒。

佛陀自信,娑婆世界必定有為數眾多的菩薩會志願弘法;果真,眾多菩薩從地涌出,發心立願弘揚法華大法,承擔在娑婆世界度眾的使命……

二月初,有十三個國家地區的慈濟人歸來,分享在各地推展志業的成果與特色;從他們真誠的言談中,感受到這群人間菩薩勇猛精進,人人具備——單純的「赤子心」,一性圓明自然,不受染著;獅子的「勇猛心」,是非分明,果敢前行;以及駱駝的「耐心」,恆心忍耐,堅持到底。

人間菩薩從他方而來,就如同《法華經》所描述的場景,令人感動感恩。

四十六年來,慈濟人以無私大愛為人間苦難付出,不論遭遇任何艱難,人人秉持「對的事,做就對了」;發心立願,甘願做、歡喜受;篤定志向,願意克服一切困難以成就。

每一位慈濟人都是人間菩薩的典範,心寬愛大、志堅信定,心靈境界很美很透澈。每一位法親都是宿世善友,都曾在靈山會上相遇。儘管兩千五百多年前的靈山會,時間、空間都已距離遙遠,但人人心中都有靈山塔,空間——就在每個人的心裏;時間——當下就是。

感恩靜思弟子,引法入心,回歸清淨本性,並且以佛陀的慈悲、智慧,在堪忍世間為苦難眾生拔苦予樂;苦既拔已,復為說法,讓人人心開意解,跳脫執著,而能以寬闊的愛心,悲智雙運,平等付出,真正做到師父所說的——「為佛教、為眾生」。

歡喜受法、廣結善緣,
使人敬而愛之,
感動相隨,共成好事。

佛典記載——

頻婆沙羅王非常景仰佛陀,一日,他至誠懇切地來到佛陀面前,請佛帶領弟子入王宮,接受他的終身供養。佛陀聞言默然。

頻婆沙羅王見狀,退而請求供養十二年,但佛陀仍未答應;他再提出請求:「讓我虔誠供養十二個月吧!」佛陀依舊沒有回應。

頻婆沙羅王不願放棄機會,再度懇求:「至少請您讓我供養三個月吧!」這時,佛陀終於微笑點頭:「好吧!就圓滿你的心願,讓你供佛及僧三個月……」

為何佛陀不願接受頻婆沙羅王的提議,帶領僧團弟子接受一輩子、十二年或是十二個月的供養?因為假使只接受一人供養,出家眾無須托缽化緣,就無法接觸人群,眾生也沒有機會供僧聞法,佛法如何普遍開展?

回到現代,這也是慈濟「人間菩薩招生」的精神。我希望,不論在哪一個國度、任何一個角落,慈濟人都能以佛弟子的清淨形象,走入人群,啟發眾生無私之愛,帶領人人行往正確的方向,讓菩薩道愈走愈寬、愈廣、愈遠。

「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是菩薩度眾不能缺少的方法。

「布施」:除了有形的「財施」,還要以「法施」和「無畏施」,播下善種,引法水滋潤受助者心田,讓人堅定無畏,安穩前行。

「愛語」:要運用「軟實力」,從說話開始,隨順對方根機,用善而柔的語言去安慰、勉勵、教育;彼此好話相對,就能「愛語相受」。

「利行」:要愛惜自己的身行,所走的每一步、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有利人間。利行更需「力行」,要為人間立典範,做「不言之教」。

「同事」:行入人群,要提起慈悲智慧,循循善誘、相互關懷,接引大眾同做好事,同霑法益。

法要入心、歡喜受用,才能在人群中觀機逗教,廣結善緣,使人敬而愛之;期待人人照顧好身、口、意,讓人感動相隨,號召浩蕩長的菩薩隊伍,共同成就人間好事。

窮困心地猶如貧瘠土地,
以愛守護,耐心引導,
讓善種成長、開枝散葉。

去年八月底,中區慈濟人醫會成員洪啟芬醫師,收到一封由日本寄來的信件,信中附有一張四萬日幣的捐款收據,還有一封中文書信述說對慈濟的感恩之意——

二○一○年十月,六十歲的衣川先生帶了十萬日幣來臺,準備了度餘生;卻在不久後盤纏用盡、流浪街頭,因偷竊被捕而移送到移民署南投收容所。

所方發現衣川先生疾病纏身,健康狀況堪虞,便將他送往收容所附近的診所接受治療;這間診所的負責人正是中區慈濟人醫會成員洪啟芬醫師。

此後,洪醫師悉心為衣川先生治療。經過三個多月,衣川先生的健康逐漸恢復、即將返回日本,他詢問洪醫師:「這段期間的醫藥費共需多少錢?」洪醫師告訴他:「這是慈濟的義診,請不要放在心上。祝福您有一天也能成為幫助別人的人!」臨別前更送他一套日語版《靜思語》,請他日後有困難可以到慈濟日本分會尋求幫忙。

洪醫師的鼓勵,讓衣川先生深受感動,返國後重新振作,到東北海嘯災區打工;去年八月中旬,他特地前往慈濟日本分會捐出善款,感恩臺灣慈濟人在他落難時給予協助。

《雜阿含經》述說大醫王需具備四項良能:「善知病」——用虔誠的心了解眾生病;「善知病源」——仔細追究眾生病的起因;「善知病對治」——對症下藥;「善知治病已,當來更不動發」——藥到病除,令人身心安穩。

這四項醫者的良能,在慈濟醫療志業及人醫會大醫王身上,都可以看到。他們不僅知病、知道對治的方法,還能應病投藥,讓人身心安穩。就如這位衣川先生,在日本原已當了五年街友,離鄉背井流浪到臺灣後,遇見生命中的貴人,用心用愛為他治病,且輔導他轉變心念,懂得自力更生,從「手心向上」轉變為「手心向下」助人。

窮困的心地,猶如貧瘠的土地,需要有愛相伴、細心灌溉,才能讓善種成長、開枝散葉。愛,是人間之寶;人間有愛,苦難人的生命才有希望。

感恩慈濟人間菩薩,以愛守護眾生,讓苦難人安身心、為貧病者拔病痛,使其在洶湧波濤中穩步前行,化苦海為法海。

要有好的「結果」,
一定要先付出——
造「善因」,得「福果」。

最近,俄國科學家成功培育出冰凍了三萬多年的果實,使其發芽、開花,實在不可思議。

人的心念也是一顆種子,這顆與生俱來愛的種子,哪怕已經沈睡多年,卻是永恆存在;只要用心去培育、耕耘,愛的基因同樣也會活躍、啟動起來。

科學愈是發達,愈能證明佛陀所說法——因緣果報觀。「因」是種子,這一顆種子能造就未來的「果」。人生要有好的「結果」,一定要先付出;造善因,才能得「福果」。

世間苦難人眾多,人間菩薩要悲智具足,用「大悲以身為天下,苦人之苦」——以大悲心身體力行付出,啟發他人愛心,為天下人拔苦;「大智以身為天下,樂人之樂」——發揮智慧拔苦予樂,眾生快樂,就是菩薩的快樂;「大愛以恆善救人,常無棄人」——以永恆的善念救人,不棄捨任何一個人;「常存善念救物命,故無棄物」——心中常存善念,惜福愛物,就不會棄捨任何有用的物資。

雖然個人力量微小,只要發一念心,刻苦勤行道,一定做得到;就如小螞蟻扛大餅——凝聚眾力,一心一志,這就是所有慈濟人的典範。

多投入、多體會,
開啟智慧,
人生充滿幸福滋味。

今年三十歲、家住臺北的張譽瀚,從小家境很好,又是家中老么,備受寵愛;高中時,他就擁有兩輛摩托車、一輛跑車,卻不能體會父母心,結交惡友,吃喝玩樂,讓父母憂心。

幾年前,慈濟志工莊秀裡到張家收善款,得知這對父母心裏的苦,便找來也曾荒唐放逸的慈濟志工謝銘智,希望以過來人身分,把這個孩子愛回來。

謝師兄很用心地帶譽瀚到環保站付出。剛開始,譽瀚雖投入去做,惡的力量還是不斷拉扯著他;他禁不起朋友誘惑,到處買醉、沈溺網咖……

後來,他在環保站看到許多老菩薩辛苦地為大地付出,打從內心尊敬,也不忍老人家早出晚歸,悲心一起,願力就啟發了,他開始認真做環保,心想:「我若多做一些,這些老人家就能早一點回去休息。」

就這樣善惡拔河了好幾年,譽瀚藉由做環保、參加讀書會,更能體會父母恩,逐漸遠離惡友,斷絕菸酒等惡習,且半工半讀完成專科學業;於二○○九年受證成為慈誠隊員。

如今,譽瀚在家中工廠幫忙,也積極參與社區志工勤務,主動配合補位,隨傳隨到,並負責定點的隨車回收,日日精進法喜,父母感到很安心。

人生之苦,不只是物質缺乏之苦,還有心靈之苦,需要有人救拔。重重的心靈難關,只要一念精進,多投入、多體會,就會開啟智慧、克服任何困難,則人生充滿幸福滋味。

農曆正月已過,新聞報導,花費數億元打造的元宵燈會,開幕兩週就吸引上千萬民眾前往觀賞。

看似美麗的景致,背後卻隱藏著危機——絢麗燈火如過眼雲煙,活動結束後,除了耗費大量能源、留下滿地垃圾,還有什麼能真正留得住?

現代人心靜不下來,易受聲色境界所惑,擾亂自心,惹來禍端。其實,真正的喜,是人與人之間溫馨互動;真正的福,是人與人之間相互祝福。

放眼天下,氣候不調,災難頻繁,人們不能再貪一時暢快,損害大地、污染空氣,忽視未來世界可能陷入環境崩壞、資源匱乏等危機。

保護大地唯一的方法就是「環保」。要把握時間,擴展愛的空間,在人與人之間帶動節能減碳,愛護大地,才是智慧人生。

期待人人點燃「心燈」,照亮自己、照耀他人,共同為大地付出、為人群而庇護、為有困難的家庭解危,讓人間菩薩無所不在,令人見聞歡喜。請大家多用心!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