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33期
2011-04-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特別報導】
  寰宇慈濟
  【特別報導‧慈濟45周年】
  人文新賞‧長情劇展
  【特別報導‧汶川地震三周年】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0一一年三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晶瑩童心‧奧地利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33期
  快樂之本

◎撰文‧林美容(慈濟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所教授) 插畫‧李讚成

憂鬱來臨時,快樂就絕緣了……
若能適時體察他人的憂傷,助其走出憂鬱、恢復快樂的能力,
那麼,自身的快樂也將得到延伸,產生更多的快樂。


這是個人人追求快樂的時代。為什麼?因為大部分的人都不快樂,否則也不會特別去強調快樂。有些人認為享受是快樂,不願像老一輩的人一樣,只會辛苦工作賺錢,不會花錢,也不敢只是單純地享受花錢的快樂。

不過,我覺得快樂和金錢是沒有關係的。有錢或許生活比較有保障、比較優裕,不須為生活煩惱,較能從事休閒、旅遊、娛樂活動。但是快樂是一種心情;有錢的人,或正在從事休閒、旅遊、娛樂活動的人,未必有快樂的心情。

達賴喇嘛說:「快樂是人的本能。」人人都想要讓自己感覺舒適快活,因此快樂是一種內在的趨力,一種尋找內在平安、自在、安適的趨力;宗教確實提供很多方法與理論,讓我們去體驗這種內在快樂的可能。臺灣現在學佛或是靈修的人很多,很多人都能體驗修行過程中的法喜、自在與圓滿。

但是,有沒有非宗教的方式呢?當然是有的。從「氣」的理論來看,一個人精氣飽滿,自然身體健康快適。真氣貫行、身心調和、靈氣清明,自然行所當行、言所當言、擇所當擇;人生少出錯,自然有了快樂的泉源。現在練氣的人很多,有不少便是以非宗教的方式,修習身心靈的平衡、調和與成長。

其實再怎麼不快樂的人,還是有快樂的時刻,而快樂的人也會碰到不快樂的時候;因此,快樂是一種平均值。想辦法提升快樂指數、養成快樂的習慣、熟悉快樂的方法、練習轉不快樂為快樂的訣竅,說起來簡單,其實並不容易。

這年頭憂鬱症好像是一種流行病,憂鬱來的時候,快樂就絕緣了,種種快樂的能力都消失了;就像是你沒法讓憂鬱症的人光靠收看綜藝節目而快樂,即使勉強看了,可能愈看愈憂鬱。這時候,他人的了解與慰藉是很重要的。

如何體察別人的憂傷與不快樂,並不是只有精神科醫師才能做到,否則精神科醫師永遠不足。也許,每個人在追求自身快樂的時候,也能同時關注周邊人的不快樂,那麼,自己的快樂也能得到延伸,產生更多的快樂。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