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33期
2011-04-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特別報導】
  寰宇慈濟
  【特別報導‧慈濟45周年】
  人文新賞‧長情劇展
  【特別報導‧汶川地震三周年】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0一一年三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晶瑩童心‧奧地利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33期
  寰宇慈濟


【日本】
複合災難  十方馳援
齋戒募心  自利利人

在馬來西亞檳城經營餐館的朱興義,三月十日和兄姊一行六人抵達日本觀光;隔天下午在宮城縣仙台市新幹線車站,等待兩點五十八分開往松島的班車,上車前的空檔,突然天搖地動。

「如果慢一分鐘,我們就到『另一站』了。」朱興義說:「地震瞬間震垮月台,我們逃出車站後,地面已有裂縫,若再多震兩秒,後果很難想像……」

幸運逃過一劫的他們,在朋友協助下平安返國。幾天後,慈濟志工前往關懷,同時分享慈濟正在進行的齋戒募心運動;經營餐館有成、以品嘗美食為樂的一家人,在共同度過生死關卡後,不但捐善款,還當場發願要齋戒一個月。

「逃出的那一刻,不為自己的小幸而高興,反而很難過受災民眾的遭遇,」朱興義說:「我們這六條命是撿回來的,要把以往自私、為自己求利益的惡習改過,重新做個好人!」

截至四月二十二日,全球已有三十九個國家地區的慈濟志工,走上街頭、走進社區,呼籲民眾齋戒懺悔、彎腰募心募愛,更為災區民眾募一分虔誠祈禱。

新加坡市中心聖安卓天主教堂附近,一位老先生看到志工勸募,輕輕走過來說,自己已經十五年沒有工作了,「我只能夠捐四元給日本,不知道可不可以?」志工趕忙回答:「可以呀,最重要的是募您一分愛心!」另一位擔任清潔工的老伯表示想捐款,志工問:「您自己夠用嗎?」老伯二話不說,掏出一元投入愛心箱,「我還有一元,等一下投進另一個愛心箱。」

美國長島慈濟志工頂著寒風,持續在法拉盛街頭彎腰募心。一位日裔老太太告訴志工:「我知道因為往日的戰爭,許多中國人對於日本抱著仇視對立態度,但是你們卻發心為日本募款,我很感激!」老太太說著,眼淚不由自主地滑落。此地亞裔人口眾多,但許多人超越歷史情結,選擇在此刻結下善緣。慈濟志工有時也被誤認為日本人,一位拄著拐杖的美籍老先生緩緩走來投下善款:「我們曾經是敵人,但現在是朋友了。」(We were enemies, but we are friends now.)

「我怎麼知道這些錢會送去日本?」美國拉斯維加斯一處超市外,一位外籍人士好奇地詢問慈濟人。志工高翠玲把握機會說明:「慈濟一向專款專用。志工去日本賑災,必須自費購買機票、付旅館錢和餐費,您的捐款全數捐給受災民眾,更何況慈濟在日本也有分會!」民眾了解慈濟堅持的賑災原則後,微笑投入愛心。

海地太子港聖亞拉罕卓教堂附近,是二○一○年強震後慈濟最早發放、推動「以工供糧」清掃家園的地區,居民對慈濟不陌生。看到身著「藍天白雲」的本土志工首次走上街頭募心募愛,許多小販露出笑容捐款;走入最貧窮的木炭區,簡陋小屋、帳棚上可看到慈濟捐贈的塑膠布;因善心啟發,如今貧苦民眾也從「手心向上」變成「手心向下」的助人者。
(撰文/杜蕙希、廖靜雯、黃弈文、黃恩婷、姜雨利、鄭茹菁、李思力 攝影/李獻雄)


【紐西蘭】
三度敲門  送愛基督城
善念啟發  鄉親勤回饋

南半球秋風凜凜,沿著基督城受災嚴重的雅芳河(Avon River)兩岸,慈濟志工挨家挨戶敲門,關懷二月二十二日強震受災民眾,並告知四月九日慈濟第三次發放的消息。

此區受災嚴重,多數居民因房屋傾倒而搬離,留下的人得生活在克難環境中,滿心無奈。當打開門的剎那,許多民眾驚恐憔悴的神情讓人心疼,然而慈濟人的溫暖貼心,讓他們覺得自己沒有被遺忘,綻開笑容直說:「Amazing(了不起)!」

兩岸到處可見煙囪斷落、圍牆倒塌的民宅。基督城民防局義工大衛(David Chambers)指著自家牆壁說,地震後他家下陷五十公分,無法住人,修繕至少需要三年,這期間只能住在拖車內。雖然如此,他仍認為自己可以度過困境,「很感謝慈濟人的愛心!」

繼三月間的兩度發放,四月九日,慈濟人第三度來到救世軍的阿蘭伊社區中心,為達靈頓區(Dallington)、阿文賽德區(Avonside)、亞芬達區(Avondale)受災居民致贈現值卡、毛毯、生活包,累計共有九百八十六戶、三千三百四十五位居民受惠。

當天一大早,社區中心出現長長隊伍,志工來回奉上熱咖啡。居民麥當勞(Bruce McDonald)是最先報到的民眾,雖背部受傷不能久站,他仍懷抱感謝之意,幫忙張貼海報、布置會場。日裔的希茉莉女士(Himori)抱著熟睡的兒子,由志工協助填表,她面有愁容地說:「房子損壞,現在只要一有餘震就會發出響聲,孩子深受驚嚇,情緒很不安。」

看到志工播放的日本強震畫面,日裔的班士曼太太(Rie Benseman)擔憂親人遠在日本重災區仙台市;蠟燭兩頭燒的她,無奈無助不知如何是好。志工握住她的手,傾聽分擔她的憂慮。

會中,許多民眾感恩自己仍有容身之處,雖然受災仍為日本祝福。深受感動的茱莉絲(Keryn Julius)哭著離開會場,隨後特地回來投下善款;坐著輪椅的男孩也用蜷曲的手指,努力投下一個個銅板,讓周圍民眾為之動容。

社區居民凱西(Cathy)曾於第二次發放時接受慈濟援助,並以手編禮物及謝卡表達謝意。她在大學任職,非常認同慈濟理念,「在發放中看到人性的美善,也看到人的習氣與弱點。為了感謝志工送愛到基督城,幫忙搬運物資和善後,是我唯一能做的回饋。」

英國背包客夏洛特(Charlotte Ng)一行四人,在旅館聽聞慈濟發放消息,當天也穿上志工背心承擔分發毛毯工作。他們利用休息時間與受災民眾一同祈禱、傾聽志工分享;發放結束時,表示:「今天是紐西蘭行最後一天,能參與發放,為這趟旅行蓋上大愛戳記,這讓我們永生難忘!」
(撰文/王萍、張麗禎 攝影/李建中)


【斯里蘭卡】
跨國義診  窮鄉解病苦
付出最樂  歡喜種善因

三月中旬的這天,斯里蘭卡西部省班達拉伽瑪區街上,因為一百多位慈濟醫護志工的到來熱鬧了起來,七十一歲的馬拉妮(Mlani  Weerasinghe)阿嬤也在家人陪同下,來到義診現場接受白內障手術治療。

阿嬤近來雙眼視力持續模糊,右眼幾近全盲,卻苦於家貧無法就醫。今年一月,區內最大的班達拉伽瑪區域醫院(Bandaragama District Hospital)掛起慈濟義診消息的布條,註明有白內障手術服務,鄉親奔走相告,阿嬤的女兒立即為媽媽報名。

班達拉伽瑪區域醫院距離首都可倫坡一個小時車程,照顧區內一百零五個村、十五萬居民的健康,是當地最大的醫院,設備卻相當簡單。

義診前一天,來自新加坡的慈濟先遣志工群策群力,裝水、拉電、換新冷氣、裝上明亮燈光、四周消毒清洗,將全院布置了病號登記處、視力檢查區、眼部檢驗區、等待區、手術室、恢復室等;眼科手術室原為醫院院長辦公室,眾人將手術儀器和三張手術台裝配妥當,以乾淨明亮的環境迎接病患到來。

印度洋大海嘯發生至今六年,慈濟人對於斯里蘭卡關懷未曾間斷。當地醫療資源匱乏,二○○九年起,新加坡醫療團隊每年兩次固定前來舉辦大型義診。

第四次跨國義診於今年三月十八至二十日舉行,科別含括腫瘤、眼科、疝氣、牙科、內科等。

義診現場擠滿看診人潮,看到現場播放日本強震海嘯的畫面,曾有過災難傷痛的居民感同身受,紛紛熱烈響應。斯利巴拉(Silipala)眼眶泛淚說:「當年斯里蘭卡也遭遇海嘯災難,我可以體會日本民眾的感受。如果能力許可,我還想捐更多!」

義診為鄉親解決纏身多年的病苦,村民芝達(Geetha)背部長了大如水袋的腫瘤,務農的她無力就醫,一拖就是二十年。

腫瘤愈長愈大,讓她害羞自卑,不敢穿上傳統服裝沙麗。人醫會醫師羅志明為她詳細檢查後進行手術。經過兩個多小時,切除重達近兩公斤的腫瘤。

芝達走出手術室,第一句話便歡喜地說:「我覺得身體輕盈多了!」不只今後睡覺可以平躺,最重要的是,不用再自卑,可以穿上沙麗,芝達和丈夫都開心笑了,離去時頻頻回首,說不盡的感恩流露眼中。

患有皮膚白化症的阿拉哈可溫(Alahakoon)阿嬤已經八十二歲,動完白內障手術後,眼睛明亮起來,讓她很感恩。

志工請出證嚴上人法照向阿嬤介紹慈濟,她開心說自己認識上人。原來,阿嬤是虔誠佛教徒,每月都會到寺院祈禱誦經,曾在寺院中看見上人法照。「日後誦經都會回向給慈濟人,你們來是種健康因,相信能得健康果。」

在新加坡人醫會志工與當地醫護合作下,兩天半義診共嘉惠兩千兩百二十一人次。全家同來參與的當地志工韋傑(V J Nayage)和太太、兒女在眼科幫忙;韋傑說:「我在做生意,平日很忙碌,這幾天雖然也很忙,卻是從沒有這麼歡喜。有錢不一定能買到幸福,能付出才是最快樂的!」
(撰文/林翠蓮、楊淑元   攝影/林志華)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